春节,羽毛之轻与精神之重
赵念民
冷不丁一声脆响在晴空炸开,提示着春节的临近。原本平常的鞭炮声因为禁禁放放一波三折的经历,令人遐想无限,感慨无限,就像鞭炮所依附的年节本身。
年,“从禾,从人”,“谷熟也”;它始于腊八,止于元宵,是以除夕为核心的节日群。漫长的农业社会是年节的温床。遥想以农为本的先祖,庆丰收、祈兴旺、备春耕,无不是最美好、最庄严、顶要紧的事情,而在漫长的农闲,当这些项目兼具了打发时间的价值,其严肃性与娱乐性、广泛性与深刻性便逐渐齐备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年节的内容之多,讲究之繁,任再翔实的民俗专著,都难以涵盖全部。有人将西方的“狂欢节”与之相比较,那只是取其大概;就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任何民族的任何节日都不能比肩。
年节的简化,始于农务之书的变薄,始于对传统习俗的简单化。当目光和足迹跃到了田园之外,很难想象,人们还会从腊八到元宵一个项目不落,有滋有味地把年节当日子过。时间、内容及各地同中有异的习俗,在经历了几番删减之后,年节渐渐与除夕画起了等号,春联、鞭炮、水饺成了它最具象征意义的“三大件”。至此,对年节的简化走向了反面。人们开始调侃“破四旧”的某些“豪语”,开始反思简化淡化春节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乃至民族心理的影响。反思的结果会使年节重新演绎从前的“热闹”吗?会使寡淡的节日越来越有“味道”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复杂而浅显:经济的多元化使人们对财富的梦想成为可能,闲暇具有了成本意义;文化的多元化,尤其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十儿亿人在同一个点上兴奋成为不可能,等等。不仅如此,考量反思本身,其实也具有否定价值:反思的内容反反复复,目标直指鞭炮的禁与限与放,在琐屑问题上连续数年的纠缠,不能不影响对年节精神的思考。就像一块园地,周边花花草草,园地本身却荒芜一片。
不仅白过。翻翻报纸,由于舍本逐末,年节还在让多少人自扰。比如,看到春节洋快餐店生意照样兴隆,便为饺子进而为传统文化“捏一把汗”;看到圣诞之类的洋节红火,便拿来与春节比较,生发如此这般的感慨。比如,一批“专家学者”提出将春节改在立春这一天,从而使游移不定的节日相对固定在2月4日,并使岁首春节能够名实相符,甚至已成立了所谓历法改革研究会。其实,在地球日趋“村子化”的今天,没有哪一个民族的节日会永保原汁原味,一成不变,就像年年翻新的服装,就像染来染去的发色,不变的只能是其精神。“核”不丢,年才不丢,传统才不丢,掺杂别样的土壤非但不影响生长,甚至可能愈加枝繁叶茂。至于春节改在立春,存此一说足矣,实行则难矣。
每年除夕,我必定收看的不是虚光晃眼的晚会,而是国家主席的新春祝词和总理又在哪里与谁一起过年的新闻。年的精义在平实的祝福和老百姓晶莹的泪光里得到深刻的体现。如果将其放大,推及各级公仆,推及所有父母和子女,推及你我他,推及芸芸众生最日常化的生活,年节的形式就不单单是鞭炮、春联与饺子,就会既有对传统的传承,又有不断翻新的花样,每一项传承与创新都充满温情,凝结着人类最为美好的情感,充满感天动地激动人心的力量。
作者简介:
赵念民,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大众日报政教新闻编辑室副主任,总编辑助理、理论评论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现任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省新闻学会会长。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山东省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新闻工作者、泰山新闻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一等功。
主播简介:
毛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山东省委员会委员,山东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品牌山东》制片人、主持人,中国“金话筒”获得者,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山东省播音主持作品奖,先后担纲全国两会、省党代会、人代会、十一运会、“全民抗战英雄山东”等重大活动的直播报道任务,多次获得嘉奖。
来源:《大众日报》2005年1月28日、闪电新闻,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