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
传播健康讯息,共享健康人生。中国第一健康养生信息平台,致力于提供最好的健康服务,随时随地享受健康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疾控  ·  3 个口腔问题,竟是肥胖引发的?这 4 ... ·  2 天前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  出门旅行会导致代谢应激?6 个对策让出游更轻松 ·  3 天前  
丁香医生  ·  熬夜补救大法!原来熬过夜后人生不会完蛋 ·  3 天前  
丁香生活研究所  ·  一口惊艳的花香蓝莓,怎么会那么好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

你真的会用空调吗?省电又健康的使用方法来啦

健康  · 公众号  · 养生  · 2017-06-20 09:05

正文

天气炎热,空调成为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器,每天对着空调吹的人也不在少数,不过很多人却因此惹来一堆毛病,就是因为不知道空调这些秘密!



小心!空调用错了一身病



1、咽喉炎


空气的不流通,导致病毒和细菌趁机大量繁殖和生长,很容易诱发咽喉炎。

2、感冒

在空调房里的冷空气环境下,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孔闭合,抵抗力减弱,体温难以调节,就会导致感冒。

3、风湿病

室外温度近40 ℃,进入室内约20 ℃的小环境,“温度速降”,人体难以适应,可于炎热之夏“寒邪致痹”,致使风湿病的发生。

4、血糖升高

长时间吹空调,很多糖尿病人发现血糖升高。寒冷刺激会使体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一方面造成血糖升高,另一面产热不足耐寒能力变弱。

5、血压升高


高血压病人进入空调房实际上是一种“冷加压”的症状。“冷加压”症状发生非常快速,在一分钟内即可使血压升高约20~30毫米汞柱。

6、干眼症

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冷空气会导致泪液蒸发过快,泪液减少。

7、伤肺

空调的凉气可以通过人体的皮肤和汗毛,侵入肺部。加之空调中容易滋生细菌,很容易导致随空气分散到空气里,吸入到肺中,导致肺炎等疾病。

8、哮喘易反复

夏天开空调,冷空气会更容易诱使哮喘发作。其次空调中会藏有一些灰尘、粉尘,随着空调吹到空气中诱发哮喘。



空调不为人知的10个秘密

1、空调26℃最合适,舒服且不易生病

室内外温差不应太大,一般在8℃至10℃左右。夏天高温天气一般在35℃左右,所以26℃左右的室内温度是最合适的,不容易生病。同时温度不是太低,这时空调也是比较省电的。

2、风向朝上更制冷


制冷时,最好把空调风向朝上,让冷空气由上而下循环。制热时,则让空调风向朝下,可充分利用冷热空气自身的物理特性,自然交流。

刚开空调时,可以使用高风档加快房间空气与空调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房间的温度能够快速接近设定温度。当觉得舒适后,即可将风速设为低风档,不但制冷迅速,还可以减小噪音,让房间更“冷静”。


3、出风口放盆水


空调会将室内水分抽走致使空气变干燥,这时,眼睛很容易变得干涩、酸胀。教您一招,在空调的出风口放盆水,能有效缓解干眼症状。


4、时开时关最耗电


空调时开时关最容易耗电!尤其是在启动的时候,而且这样还很容易损耗压缩机。

正确的做法是:开机时将空调设置到高冷状态,以最快达到降温目的,当温度适宜时,改中、低风,以减少能耗。

5、开3小时要开窗

很多人不知道,3小时室内不开窗换气,室内空气就可能不新鲜,6小时内不换空气,空气就严重污染,污染的程度可能会危害健康。

如感觉呼吸有压力或感冒增多、嗜睡、反应力迟钝等现象,都与在封闭空间里待太久、氧气供应不足有关。


6、闷热天气开除湿


有时碰到天气闷热难受,要善用【除湿】功能,让室内湿度降下来,这样不用调节空调温度,也会让人感觉舒适凉爽。


7、先开空调后关窗

应该先开空调后关窗,等刚开空调时空调里面的污染物释放以后再关闭门窗。


8、空调最好装在1.7米处

若把空调安装过高,经过热交换的冷空气还未沉落到房间下部,就被空调吸回。如果空调装得过低,人会被吹得腰酸背痛。

空调装到比头部略高的位置时,人的身体会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权衡起来,空调最好安装在1.7米左右最合适。 

9、空调房里侧着睡

夏天睡在空调房的朋友觉得一早起来嗓子难受。正常情况下,人们吸入呼出的空气都经过鼻腔,而晚上睡觉时张口呼吸,不仅空气当中的尘埃容易吸入呼吸道,并且气流在口咽往返,醒来后会使人口干咽燥。

因此,晚上睡觉的时候不妨改成侧着身体睡,避免张口呼吸,致使上呼吸道的津液过多散发。

10、进屋后别着急开空调

  很多人一进屋就急着打开空调。大热天,在外边血管是扩张的,进屋就开空调,温度骤降,舒张的血管会猛然变成收缩状态,会导致血压一下子升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