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靖远
来源:优游斌蔚(ID:youyoubinwei)
一
1038年,28岁的宋仁宗,赵祯,亲政5年了。
党项老青年李元昊兴庆府银川称帝,建立夏国。赵祯不开心。
尽管这件事对宋室朝廷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从李继迁、李德明到李元昊,祖孙三代,虽然名义上归附宋朝,台面上跟宋朝搞好关系,但一直在宋朝边境抢地盘,宋军战斗力不行,打不过他们,加上辽国时不时帮助出兵出人,宋朝搞不来。
李家人的逻辑是在宋辽之间搞平衡,不绝对地依附于哪家,看形势需要。
谈不上忠不忠,因为他们的目的,最终是自立,自建朝廷。
辽国的逻辑是,李家人是辽国要挟宋国的一枚棋子。趁你们打架,我趁火打劫,掠夺利益。
宋国的逻辑是,接受你李家人的归附,配合你李家人的修好,你们骚扰侵占我们的土地,我跟你干。对辽国也是一样。
然后,都打不过...
李元昊公然造反,自立夏国,很不给宋室朝廷面子。
这几年宋室也受了不少窝囊气,被这个外族青年骚扰得厉害,该算算总账了。
然后,1040年到1042年,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夏三大战,宋军三大败。
从宋辽“澶渊之盟”,虚假的握手和平之后,宋国边境防御部队,相对在辽宋边境减少布置,大多调到了宋夏边境,结果还是打成了这个样子。
赵祯心有点塞。
但夏国也是惨胜,军力损伤大半。即便宋国军队打不过你们,但架不住人多,人才也不少,干耗硬抗,也能把你们弄死。
打宋朝惨胜,让他们见识自己实力的目的达到了,他们不敢乱来,议和吧;
打夏朝惨败,需要恢复军力,暂时动不了了,议和吧。
议和。
二
1043年。
仁和的赵祯,震怒了。赵祯虽然仁和,但不是没有骨气,更不是软弱。他必须做点什么了。
他都三十多岁了,已经在皇帝岗位上工作了20年,自己独挑大梁,为大宋政府发展战略做决策也已经10年。
但是政府面临的困难,还是让他备感压力:
冗官:
他大爷爷赵匡胤任后周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掌握军权。在战乱时,掌握军权就是掌握最大筹码,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为了防止被下属“陈桥兵变”,他实行了一套加强皇帝独裁权力的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权力集中于皇帝,但官员办事职权也相互“制衡”,无休止的制衡,推诿扯皮又相互掣肘。
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又分在行政、军事和财政三大体系,互不隶属,平行运行,都由皇帝直接统管,另设御史台等机构监督官员,有问题及时打报告。
政治上,
在朝廷设“中书门下”政事堂,由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又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来限制宰相权力;
军事上,
废除了可怕的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由枢密使主管。又设枢密副使掣肘枢密使;
枢密使是另一个宰相,主管军事,与政治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不过宋朝重文抑武,宰相职级高一点。
财政上,
设置盐铁、 度支、户部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税赋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
此外,为分散官员权力,一职多官;为笼络官员,推行“恩荫”,老爹的位子,儿子可以接着干;为补充力量,大兴科举。
分权又笼络的结果就是,官员多如蝗虫,机构臃肿,正事没人愿干,都混日子。
官员们每天喝茶看视频玩手机,或者,上班时间旷工去郊游,叫上妓女,拿点小酒,吟诗作赋,很舒服,很快活。
冗兵:
宋初军队有4种兵:禁军、厢兵、乡兵、蕃兵。禁军是军队主力。
禁军大概一半在京城及附近驻守,一半去边境及内地军事重镇驻守;
每一、两年禁军调动工作地点,换防一次,而统帅随意不调动,这避免当兵的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犯懒,也防止统帅培养自己势力,效果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不得专其兵”。
而在军权上,禁军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又由皇帝直接指挥。京城禁军分别由
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统辖。
三使平时只负责禁军训练、管理,无权调遣。禁军外出作战,由皇帝选派将帅,并由皇帝亲自制定作战方略,将领不得擅改。
总之,禁军调遣,使用,作战权,都集中于皇帝。
为了一把手权力最大,什么愚蠢的事儿都干得出来。
为了政权安稳,宋朝大力招募兵力,100多万。作为最高领导,皇帝管不过来还想总管一切,军队干活效率极端底下,所有的将领更像摆设。“冗兵”,是自作的结果。
冗费:
官员机构臃肿,数量庞大,军队兵力多而不精,没有战法,又五大三粗,能吃能喝,再加上官吏、军官公款吃喝,公款消费,公款旅游,还能肆无忌惮的贪腐。行政军事费用天量开支,而最后落到普通小兵小公务员手里的,都是渣渣汤汤,底层官吏士兵怨声载道,他们不想为这个朝廷卖命。
还有战败后,邦国关系维修费用。每次宋夏干仗失败,宋朝都花钱买平安,送出大量金银帛匹,夏国知道宋国战斗力渣,时不时骚扰打劫,而你无可奈何;辽国更不闲,每次宋夏干架,辽国知道宋扛不住两面夹击,就趁火打劫,勒索土地钱财,最终也是宋朝用金钱喂饱。
政府有钱,也不能这么搞。老这么搞,宋朝名声,皇帝脸面,往哪儿搁?
这是所有的总揽大权的独裁者,都忍受不了的。
这体制,冗繁而无效,不能调动统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更让普通士兵官吏心寒,报国无门,
想干活领导不让干,甚至领导自己带头龟缩磨洋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算计他人,推诿扯皮,捞取个人利益的斗争中去。
三
朝中有识之士,边境领兵大臣,看不下去了。
1043年,庆历三年,在范仲淹、韩琦、庞籍、文彦博、滕宗谅(滕子京)配合打击下,李元昊吃了亏,又一次,暂时,请求议和。
朝堂、军务,不能再拖了。
赵祯借机召范仲淹等人回朝,商量改革事情。
赵祯封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的副宰相。
之后,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政事副宰相,富弼为枢密副使。同时,又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
辅臣结构调整,改革班子成型。
赵祯问计范仲淹、富弼,让他们提意见。范仲淹说,朝廷弊病,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赵祯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
得,烦您出政策办法吧。
范仲淹诚惶诚恐,多番思考,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等10项政策主张。核心,在于整顿吏治、富国强兵、明令法治。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这份上疏,看着扎心了。
有些东西,一直没有变。
改革前,官员升迁采用“磨勘” 制度,只看资历年限、背景出身,以及“廉洁”虚名,而不看正经政绩,官员们每天混日子,熬资历,磨洋工,喝茶看报纸,分享八卦,不好好干活。
范仲淹提出官员政绩考核,对政绩出色官员破格提拔重用,撤换不干活、乱混日子官员。这是好的。
但还带了私货,“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这要你站队,跟主事者保持统一战线。
官员们喝茶玩手机玩游戏习惯了,活儿轻松,工资待遇一样不少领,你范仲淹却说要政绩考核,让我们受罪。
不行。
改革前,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我当了一定官职,经过一些年,子孙后代可以因为我而当官,官僚权贵又姻亲,把控了上升通道,甚至垄断了一些高位。这种赤裸裸的特权,对没背景关系,只能辛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人,造成极大的不公平。
范仲俺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任用子女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老子辛苦权斗,好不容易爬上高管了,你却说让限制我们子孙后代通过恩荫当官袭爵。你说的容易,老子管着天下最肥的盐铁司,宋朝盐铁税收收入是老子的私家产业,你说不能干就不能干,想要断老子的财路。
不行。
改革前,考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典。结果只会诗词歌赋,掉书袋,不能实际解决能力。
改革后,进士科要求重策论,考察对实际问题,时事政治的看法,考验考生的社会观察力和见解力,能实际解决问题,而且,儒家经典也要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理解意思,指导言行。
这个反对的少,毕竟官僚不能承认自己的子弟无能,而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老爹给你把关系看后门,你也要争气。
改革前,地方州县两级官吏,不干活,每天只知道挟妓女游玩,十之八九不称职。改革后,范仲淹认为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内在思路,看“明黜陟”。
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
改革前,地方官员随意给自己划分公田,大官把小官的田也兼并掉,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巨大。
范仲淹建议朝廷按级别,均衡官员职田收入,并有效监督。
这短了地方领导的财路。
范仲淹建议朝廷降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各省经济负责官员)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宋朝虽然经济发展比较好,但民众依然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
几十年前,王小波就曾在四川起义造反。
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减轻当地人民傜役。又主张节俭,不要铺张浪费,降低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这又是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主张。
可是,官员们奢侈惯了,也是潜规则,相互之间公款送礼行贿也是惯例,你范仲淹突然就要裁减我们的消费,这怎么行?
老婆的首饰钱,包包钱你给出?孩子的好幼儿园,好学校的学费给你出?课外兴趣班弹琴、武术、书法、绘画的老师费用又死贵,都等着用钱,你给管?孩子都有这需求,长大还要附庸风雅吟诗作赋,喝酒嫖妓很流行,没文化,怎么办?
不行。
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一年三个季度务农,一个季度训练,寓兵于农,节省给养费用。
很不切实际。
本来兵就够多,需要人干农活养活,现在农人来当兵,农活干得少,怎么成?农业社会,谁来保障经济发展收入?况且,本来兵就够多了,效率低下,现在又搞这么一出,钱花的冤不冤?
不行。
官僚政府从来都很喜欢颁布法令,朝令夕改是常态,烦而无信,流氓无赖。
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繁琐而无效,是集权官僚制的基本特点。当官这么久了,范仲淹不清楚吗?
在官本位体制里,官僚的权力怎么显现?当然是发布各种政策。让你们知道,没我的命令,你们办不成事。
做事必须走手续,每一道手续,都意味着一种权力,权力就意味着利益,手续越多,官员的权力越大,官员的利益,寻租空间也就越大,这是官员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在,你范仲淹说精简就精简,老子的油水你来补上?
而且,社会形势也一直在变,得相机抉择,官员也只能通过发布命令处理。房子涨价了,你不得限购限贷?房价产能过剩了,你不得鼓励买房,降价去库存?
不行。
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按惯例,应该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但多未彻底施行。
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规定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官僚内心OS:你说的容易,为了皇帝面子,老子每次强征税收,中饱私囊,过得痛快,你说不收就不收了?
不行。
之后,沿着同样的思路,还有一些其他的修补政策。
这就是改革,和面临的阻力。
四
充满正义感,一心为大宋集团好,充满情怀的范仲淹,制定了以上政策。
这政策,几乎招招打在官僚们的要害,动摇甚至摧毁他们的利益根基。必须反击了。
皇帝支持是吗?您是副宰相,富弼也是高管是吗?
呵呵,我们是具体办事的人。您动了我们的利益,必须流产,让你政令不出政事堂,军令不出枢密院。
范总似乎有些着急。
改革是利益重新分配,想国家好,没问题,大家好商量。
改革不能操之过急,一点一点来。
这套政策,“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改革“太猛”,“更张无渐”,休克疗法,讲究一步到位,不行。
官僚本质是为自己权力、财富、老婆、孩子考虑。范仲淹招呼不打,直接削减权力,削减官员贪污收入,减少官员利益搜刮,还让他们好好干活,不能好好享受生活?苦哈哈不讨好不说,还没钱给领导送礼,怎么能提职?
好好干活,政绩考核出色,就能升官,我去,大家都习惯消极怠工了,您这一下子,一大半官员就要失业了,这官僚系统还怎么运转?
再者,即便您把这这些官员撸掉了,不给人家安排工作,下岗职工不能再就业,社会不稳定,想过没有?
还有,看政绩就能升官吗?
那你干嘛搞“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你这明摆着就是说要跟你站队,你是不是“结党”?跟你混,也要看清前途,你搞这一套,触犯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是要完蛋的,我干嘛给你走?
你还不是有私心,任人唯亲,你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到时候提拔官员,你肯定也提自己的亲信,你怎么能保证你的亲信都是有才有德之人?您这是不是拉帮结派搞团伙,结“朋党”?这是政治高压线,皇帝也饶不了你的。
关键啊,你还削减科举录取名额,天下读书人都看你不爽呢。
这些东西,范仲淹、富弼都知道。
范仲淹在边关带兵打仗多年,吃了很多败仗,军队的无能,政府的无能他都了解。国家被人欺负,心里愤愤不平,可以理解。有一肚子火,充满愤青气质。可是一旦愤青了,思维就容易狭隘,缺乏全局性,行为就容易偏激,缺乏考虑。
老百姓能忍,也不参与国家统治,权力分配,不管就不管了,反正他们轻易也不会造反,那是掉脑袋的。对于造反被斩的底层同类,他们更喜欢自带瓜果饮料在刑场围观。
不理他们也就得了。
可是啊,这大宋一盘棋,密密麻麻的利益集团关系错综复杂,凭一声呐喊,出一台政策,即算是皇帝支持,就动的了?
集团运行,没有这些官员,改革派办不成事,皇帝也办不成事。
再者,皇室也不只有皇帝一个人,皇帝支持,其他王爷呢?他们可是很有话语权的。这个层面,范仲淹们管不了。
官僚既得利益集团,很强大。
这种触及深水区的改革,很难搞。
这些东西,范仲淹、富弼也知道。
五
操之过急,秩序太乱,新政一年,没有效果。
赵祯放弃支持改革派。这就是改革的结果。
当社会出现问题,民间对政府不满,政府都习惯用一些看似美好的政策新政,来平息民间的愤怒。
然而,这些政策,终究不过沦为统治者驾驭人心的工具,其实际意义,多半聊胜于无。这是政府颁布新政政策的常态。这是统治之术。
面对这种触及庞大既得利益集团的老问题,哪个统治者愿意给自己找麻烦?
好,终于有一个想干事的皇帝了。
可是,不管是什么人,总得讲究利益交换。官僚在你的体系内,给你做官,给你服务,你必须给我利益。尤其是,我占有这块利益很久了,油水很足,你不能随便拿去。新政改革,难。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是正直之人,有志之士,却已非什么书生。
他们都是官场大佬,都是帝国巨头。朝堂混迹多年,已经是老油条,而且领兵打仗,什么风浪没见过,命都在战场丢过几回了。
所以,他们的政策,能招招打在官僚的死穴上,动摇他们的利益根基。
可是,和既得利益集团打交道,虎口夺食,很不容易。
因为这个利益集团太强大了,它几乎是整个官场,是保持官场运行多年的明面上或暗地里的规则。
前面说范仲淹没考虑到的问题,是这些暗规则的表象。
范仲淹这种顶级天才,聪明绝顶,洞若观火,不会想不到。
范仲淹知道他们改革派动的是这样的官场利益集团,和这样牢固的规则。
范仲淹、富弼这些名臣,有底线,有责任感,想做事,有道德是非观。
他们并不孤僻,他们人缘很好,有自己的朋友。只是有得就有失。
如果这个体制不鼓励这样有道德、有底线、有责任感、想做事的人存在,那这样的人,失去的就是这个体制给你的奖励。
于是,更多的人,是丧失自己的思考,泯灭自己的操守,模糊自己的是非观,来服从这个体制。
他们不是看不到那些一心只为自己利益,没有人生追求,蝇营狗苟,没有专业业务能力的人,如何在官场没有道德地推诿扯皮,而游刃有余,生活得很美好。
可是他们还是做了。
然后败了。
1045年初,改革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廷。
范仲淹先去邠州,再去邓州,闲暇之余读读书,到书院讲讲学。
一个清净冷凄的夜晚,孤楼之上,秋叶飞落。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