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兵地如何推进卫生健康工作一体化
在八师石河子市总医院,来自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学员在培训中进行急救演练(资料图片)。近年来,八师石河子市以职工群众“好看病、看好病”为目标,发挥兵地融合体制机制优势,全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打通兵地职工群众便捷就医“最后一公里”。 陈世江 摄
在十三师新星市红星医院彩超室,医生进行彩超远程会诊(资料图片)。红星医院积极打造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远程问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保异地结算、定期开展健康义诊等务实举措,让兵地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乐 摄
一师医院医务人员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的患者做检查(资料图片)。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坚持兵地“一盘棋”,建立协作交流机制,促进医疗资源共享,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推动兵地医疗卫生事业融合发展。 胡珺 摄
3月28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二科,一师医院心血管病科一病区医生秦雪身着10多公斤重的铅衣,跟着科室医生学习冠脉介入治疗技术。“我将在这里进修1年,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理念,考取国家冠脉介入资格证书,以更过硬的医疗技术为一师阿拉尔市职工群众生命健康护航。”秦雪说。
为实现医疗队伍结构向高精尖人才方向转型,一师医院充分利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分层次分批选派医疗骨干前往该院进修学习,通过帮带培养,进一步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职工群众不出师市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兵团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始终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积极推进医疗服务、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协作交流,形成兵地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卫生健康工作一体化推进新局面,让兵地广大职工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创新推动“双向赋能”
“通过兵地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才会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形成新的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3月27日,兵团卫健委规划处处长章志红说。
章志红介绍,
兵团卫健委与自治区卫健委已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每年都会开展座谈交流,围绕新疆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工作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疾病预防、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监督执法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推动兵地卫生健康工作有效衔接、卫生健康资源与信息共享,推
进兵地融合高质量发展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不断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兵团卫健委针对卫生健康融合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推动兵地医疗卫生机构在专科联盟、医联体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1+1>2”的集成效应持续显现,不断增强兵地广大职工群众民生福祉。
“目前,兵团14个师市与所在地州市建立了联合调度沟通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推动兵地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加强卫生健康领域干部交流任职,实现疾控领域信息和技术共享,取得了一批融合发展新成果。”章志红说。
为汇聚兵地卫生健康领域融合发展强大合力,双方卫生健康系统在任务清单、工作协调和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协作,创新推动“双向赋能”。
——兵地卫生健康系统联合印发实施年度工作要点
,明确医疗卫生服务、便民惠民举措、卫生人才培养等重点任务。
——兵地卫生健康系统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紧密协作
,建立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双方指定联络员,明确信息通报方式和内容,确保传染病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一致性;兵团每年4月至5月与自治区同步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接种工作,共同完成适龄儿童两轮次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接种任务;兵地联合开展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模拟重大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进一步提高兵地联合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兵地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推动人才双向流动
,定期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组织医疗专家到帮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指导,选派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人员到结对医院进修学习,以提高兵地双方医疗技术水平,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活血蓄能”。
成立医共(联)体47个、专科联盟166个
“李主任,太感谢你了,让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3月25日,家住哈密市伊州区丽园街道的市民张勇(化名)激动地说。
张勇身患糖尿病超过20年,饱受双下肢麻木和冷痛之苦长达3年多。前一阵,得知十三师红星医院中医风湿科主任李雯燕到丽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坐诊的消息后,他专程前来求助。李雯燕通过中医治疗,成功帮助他缓解了病痛。
自加入十三师红星医院网格化医联体后,丽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使居住在这一片区的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院党委高度重视医联体建设工作,坚持顶格推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共建工作进行指导调度,按照‘协同互补、错位发展’原则,坚持发展‘一盘棋’、合作‘一张网’、服务‘一体化’,从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帮助成员单位提升能力水平。”十三师红星医院党委书记廖红川告诉记者。
如何方便更多群众就近就医?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兵地卫生健康系统积极推动加入医共(联)体、引进专家驻点帮扶、兵地三甲医院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毗邻地区“120”院前急救一体化发展等卫生健康领域区域联动联建,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兵地广大职工群众。
截至2024年12月,兵地共成立医共(联)体47个、专科联盟166个。
“来这家医院看病,不需要重复做检查,省钱还省事。”3月25日,在九师白杨市医院就诊的塔城地区额敏县居民康兰(化名)说。
为进一步提高九师白杨市与塔城地区卫生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九师白杨市加快推进兵地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024年,九师白杨市医院以同级互认和确保医疗安全为原则,推动实现372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截至目前已累计互认1.54万人次,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119万元。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小方便”,关系职工群众就医体验的大提升。
2024年,兵团卫健委出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互认机构范围、诊疗项目、技术标准等内容,以有效减轻职工群众就医负担,提升职工群众的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据了解,兵团14个师市均与所在地州市签署了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协议,全面建立了兵地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制。
截至目前,兵团辖区已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377个
,其中,检验项目40个、影像项目297个、超声项目40个,累计互认4.96万人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338万余元。
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3月3日,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个专业的38名医疗专家来到玛纳斯县人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玛纳斯分院),通过手术示范、教学查房、病例研讨、培训讲座等方式开展医疗帮扶,将先进的诊疗技术向玛纳斯分院的医护人员倾囊相授。
2021年,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人民政府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由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月选派12个专业的38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到玛纳斯分院坐诊。
“帮扶专家来到玛纳斯分院后,克服了分院医疗人才匮乏、诊疗基础薄弱、临床服务能力弱、科研零基础等困难,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的8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玛纳斯县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并开创了多个首例,推动玛纳斯分院医疗技术水平实现了新突破。”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展规划科主任杨永芝说,目前,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玛纳斯分院成立了8个名医工作室,“牵手”15个专科联盟,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面中心和创伤中心等。4年多来,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专家在玛纳斯分院开展教学查房4177次、业务培训438场次、疑难病例讨论557次,完成疑难手术181台。
兵地双方以“传帮带”为抓手,以科研带教引领技术提升,通过成立名医工作室、建立专科联盟、人才帮带培养,以及开展托管帮扶、临床带教、疑难病例会诊、手术示范、业务指导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逐步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起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服务网络,共同推动边疆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娅莉)
五师双河市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每次遇到种植技术难题时,科技特派员都会第一时间来现场帮助解决,还免费提供培训服务,这让我致富的信心更足了。”4月11日,五师九〇团职工王应魁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五师双河市积极争取兵团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科技特派员)项目资金,组建8个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团场、连队及重点企业,开展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定点帮扶和技术培训工作。
截至目前,该师市科技特派员团队已建立示范基地7个,引进新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12项,直接服务并带动754户职工群众增收;举办技术培训班41期,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
多年来,五师双河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拔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常态化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为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雷蕾、通讯员昆都孜)
来源:
兵团日报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