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 | 题写:
黄轩
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每天早上八九点钟,在同一个地方自然醒来。
南方多雨,春天又来得早,所以常常不是醒在雨声里,就是醒在鸟声里。
这是很奢侈的。
过去忙,少有机会察觉「早晨醒来」是一种什么感觉。
好多时候,人还迷糊着,就开始上妆,准备第一场戏的拍摄了,不像最近醒来,是可以浪费几分钟,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观察早晨的。
观察得久了,就发现——
对早晨的聆听与凝视,就像对自我聆听和凝视一样,是一种特别的仪式。
汪曾祺先生,也是一位早晨的热爱者。
他曾在散文中如此记录:
大概有十多年了,我养成了静坐的习惯。
我家有一对旧沙发,有几十年了。
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
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
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
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
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
曾见齐白石一幅小画,画的是淡蓝色的野藤花,有很多小蜜蜂,有颇长的题记……最后两句我一直记得很清楚:
「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这段题记是用金冬心体写的,字画皆极娟好。
今天正好是汪曾祺先生100周年诞辰,再看这段文字,仍有启发。
他说,「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
如白石老人题画时所说,心闲气静时一挥。
过去,总说「工作忙,环境嘈杂」,所以心静不下来。
现在好了,有大把的时间属于自己,独处在某一个地方,心里偶尔也像「长了草」一样,又是为何呢?
看来「心闲气静」,原就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
一个人,仅仅拥有物理上的时间是不够的,心若不「得空与闲」——风进不来,雨进不来,万千世界进不来,灵感和光更进不来……
我们向来是警惕「闲」的,觉得是「闲」是「浪费时间」。
但「忙里偷闲」,偷的不过是「时间缝隙里,心神醒来又专注的静气」。
今天,是惊蛰节气。
惊蛰有个特点,是说第一声春雷响后,沉睡的昆虫便能「惊而出走」,尔后万物生长: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鸣;
三候鹰化为鸠。
我喜欢「春雷响」,像是某个特别的人,在你昏昏沉沉时,来了一通「狮子吼」。
人一激灵,瞬间就醒了,顾不上恐惧、犹豫,如蛰虫一样,麻溜地爬起来,奋力奔向春天。
在我们的生命中,会遇见一些「春雷」般的人。
他们会对你说:「
嗨,清醒清醒。
」这样的人,要特别珍惜。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惊蛰日,适合醒来,更适合行动。
据说,汪曾祺先生的许多散文创作于他的困顿时期。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篇《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好几个篇章,是他1830年在乡下遭遇瘟疫,交通被阻隔时写就的。
「心闲气静时一挥」——这种心态适合创作,也适合生活。
黄轩,演员、「瞬间MomentX」创始人/发起者。「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意识’,放在‘当下’和正在经历的这个‘瞬间’,那我们也许能成为更幸福的人,并实实在在地活着。」
谈个恋爱吧。
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宜其室家。遇见了,就恋爱吧。生命里并无太多春天。
和挚友交谈。
二候仓庚鸣。知己的同心之言,和黄鹂鸟鸣一样动听。与Ta通个电话,随便聊聊。有些聊天,会像兰草一样,香气沁人。
学习忍耐。
三候鹰化为鸠。据说春天的时候,老鹰会变作布谷鸟。待到秋日,重新化为鹰。“隐忍”是必修的生活智慧。遇到难处,别急,会好。
洗个头,披发缓行。
《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生志」。隔离在家,头发也长了吧。快去洗个头,吹顺,然后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