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塔  ·  211,迎来新副校长 ·  2 天前  
青塔  ·  北京高校,拟整体搬迁! ·  4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招聘日报丨高校人才网2025年2月7日招聘信 ...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湘潭大学等你来!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医学专场,两年总薪可达100万,出站可入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一个文学老师打响图书馆保卫战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04-23 20:30

正文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遇见他们汲汲索寻的东西,也能遇见他们从未见过的另一番世界。

撰文 |  李昀

编辑 |  曹颖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在挂职锻炼之前,杨素秋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建成一座图书馆。


2020年9月的一天,她到政府大院报到。从这天起的一年里,她将担任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一职。此前十年,她一直在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和美学课程,涵泳在文艺之美和学生的青春活力之中,虽然愉悦,但生命的拼图好像始终缺了一角——书籍与校园之外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于是,当陕西省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推荐文件下发至高校,杨素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如愿成了一名挂职干部。新任务之一,是尽快在辖区内建设一座公共图书馆。


刚收到指令时,杨素秋兴奋得就像火柴遇到了火种——那些她对书的爱与梦,终于可以在现实中被擦亮了。然而在建馆过程中,她遇到了未曾想象过的阻力。


有的阻力来自内心:一座公共图书馆,该如何平衡选书人的口味和大众审美?如何摸清、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如何调配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书目的比例?


更尖锐、更沉重的阻力来自外界:图书馆大多采买的是2.5折批发的馆配书,书商提供什么就买什么,为什么只有你在挑肥拣瘦?选定书目必须遵照评审条例,为什么你要逾越边界?公共文化服务没有经济效益,为什么你还要折腾?



她将困惑和困难一一记录下来,有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讲述一个读书人如何参与一场和书有关的纷争。

一座地下图书馆

“外形优雅,巨大的玻璃窗,窗外要有树,还得是老树,绿叶轻摇,窗边座位抢手。”


这是杨素秋心中一个理想图书馆的样子。


直到她来到碑林区图书馆的施工现场,才发觉接手的是一个黑暗的大工地。


西安市中心钟楼下,南大街39号,穿过森源实业大厦的门,杨素秋靠着一盏小灯向地下走去,每下一级楼梯,她的心就坠一下。直到一片无光空间出现在眼前:颜色不一致的墙皮、张牙舞爪的电线、缺了几块的天花板,这番景象,让杨素秋和同事相顾无言。


图书馆原来的规划区里勘探出了文物,一直停滞在考古阶段,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评定条例要求,2020年底,国家各地区县级图书馆必须到位,且最低面积三千平方米。眼见着最后期限将至,领导们一致决定:必须寻找一个现成场地做临时过渡期图书馆。


在寸土寸金、旺铺林立的碑林区,馆址最终只能选在地下。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入口。(摄影  宋璐)


杨素秋的任务是:必须在三个月时间里,将此地完成改造,交付运行一座符合标准的图书馆。


“我们应该以多大的热情来建设它?”杨素秋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这座图书馆作为过渡期建筑,未来会被更好的代替;一些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商人,比如挑选设备、撰写参数、计算价格,不必费劲亲劳。更何况,这座图书馆,从一开始就不被所有人期待,一名处长曾直接批示“我不同意”四个大字,理由是:世界上没有一座图书馆是建在地下的。


接到任务的杨素秋,就像一个带着丑孩子的母亲,处处碰壁。


但一想到这里即将坐满寻求心灵滋养的读者,她还是决定尽量把这个孩子打扮得体面、漂亮。为此,她必须涉足一些陌生的领域。


这个从小“热爱浪漫的阅读,连别人说的银行利率调整都听不懂”的大学老师,开始从头学习:颗粒板、多层板和实木板的差异;照明标准;固态硬盘和普通硬盘哪个更适合电子阅读……


很快,她又被另一道门槛绊住了:预算。


一平方米面积的装修预算只有五百元左右。她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精打细算,让外观让步于实用,消防分区不能省,帮助盲人阅读的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和一体机一定要有……剩下的,“只把墙、天花板、地面弄干净,铺平整,估计钱就花完了”。


一片白兮兮的墙面多少有点惨淡,杨素秋想加上一点色彩。


为了省钱,她亲自上阵,手绘效果图,兔子画得像猫,用来示意的台阶怎么都画不出透视感,歪歪扭扭的,画着画着,杨素秋先把自己丑笑了。


图书馆的匾额由“长安榜书家”石宪章之女、西安市书法协会主席石瑞芳自愿撰写,但这么好的字,却因为没有设计经费,找不到好的衬底。杨素秋请朋友给一些建议,但方案却被物业屡屡否决。因为临街招牌只能用白色做底,想要在一楼门头挂匾,一年还要交三万元。


杨素秋(摄影  宋璐)


为此,杨素秋硬着头皮托关系、求人情。一番苦工下,图书馆的硬件终于渐渐成形,但还没等她把一地鸡毛扫进簸箕里,新的难题又来了:一百万元图书采购经费,被人盯上了。

书目保卫战

建设图书馆的消息刚放出来时,很多书商就开始主动靠拢,把杨素秋挤得无法动弹。这些人个个比杨素秋有“经验”、懂“规矩”、讲“关系”。


杨素秋学到一个新词:码洋,即书籍封底上的定价乘以册数。大部分的书店滞销书、没有受众的自费出版物和学术垃圾,都可以以极低的折扣卖给图书馆,从而获得超出经费的码洋——这是馆配书的惯例。图书馆成了库存倾销处。


一位商人告诉她,自己可以以2.5折供货,一百万元经费可以买到四百万元码洋书籍。商人劝她:“领导来检查,书多,你比较有面子。”又说:“谁还会一本本翻看书的质量啊?主要是数量。”


杨素秋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公共图书馆往往被三流书籍霸占,为什么爱读书的人会选择去书店而不是图书馆。


于是,她决定一个人守住选书质量的大门。


馆配书都是现成方案,几分钟内可以配齐。而一本本选书,不仅成本更高,也更费时——这种做法让书商们不满,连领导们也不理解:图书馆是公益场所,“坏书”不影响“政绩”,何必要舍近求远?


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8万余册。(摄影  宋璐)


杨素秋对书目的严格把关很快引来了注目。暗地里,流言蜚语在不断流窜。


在工作最艰难的时候,她梦到自己在游泳池中央下坠,几乎快要溺毙,从水里伸出手臂,却抓不到任何东西——这种心情,对应着她在白天的经历:一位领导托人带话,警告她必须取消全部书目。


没有人能帮到她。


那段时间支撑着她内心秩序免于坍塌的,是三本书。

一本是《苏东坡传》,“苏东坡可不是当了一年挂职的官,而是干了几十年,或贬或提,他有没有一次向恶势力屈服过?”


一本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讲的是平庸的恶,是个人在体制内不作为、不行动、不思考的后果。


最后一本是《无知的教师》,书里说:“任何被教的人,只是人的一半。”杨素秋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她告诫自己不能懒政、懒学,“希望自己能编不能编的书目,能做不能做的工作。”


杨素秋坦言,当年选择挂职锻炼的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挫掉一点身上的书生气,但此时发现:正是这一点意气,在关键时刻救了自己。一个为建设图书馆而受挫受气的人,一直在文字中啜饮着直面现实的勇气。


凭借一己之力,杨素秋只能以一个大学文学老师的眼界,选出自认为的“好书”。为了让图书馆变成大家的,她需要得到更多读书人的支持。她给五十位朋友发去邮件寻求选书建议,力求审美上的差异化,最终朋友们的回复拼凑出一份色彩斑斓的书单。


生态学青年学者王焓推荐的书目和科学有关,其中有一本《给年轻科学家的信》,为求学阶段的她编织了一个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梦;咖啡师夏目是漫画迷,他推荐了《夏目友人帐》,这本书里有很多可爱的妖怪,他希望来到图书馆的小朋友们可以感受异世界的温暖和有趣;高中语文老师王彦明推荐了《诗歌手册》《诗的八堂课》,他希望被困在应试教育中的学生们也能乘着诗的微风,飘向更远的地方……

真正健康的阅读


过去,杨素秋始终在以读书人的姿态衡量一座图书馆的价值:选书的品味是否高级?


从小,她受父亲影响喜欢读书。后来,她一路文学专业念上来,博士毕业后在大学里担任文学老师。可以说,在美的国度中,杨素秋已经不自觉地做了半辈子的臣民。


● 杨素秋(摄影  宋璐)


但是,在图书馆的用户里,杨素秋属于少数派,更多的其实是阅读量有限的普通大众。


图书馆运行后,有读者反馈,“名家名作高高在上,让人不敢靠近,希望多一些通俗的励志类成功学和鸡汤类读物。”这和杨素秋认为应该倡导的“优美而充实的阅读”存在分歧。


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惯持的阅读理念需要更新,她逐渐意识到并承认,“美”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考量价值的第一维度。


最终,她选择理解和接受,允许这些她自己永远不会读的“机场书”,被摆到了名家名作的旁边。朋友看到后指责:“这些书真的是你挑的吗?你怎么会挑这样的书?”她反问:“图书馆是谁的钱办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纳税人想要读这样的书,要不要买?”


“而且,为什么一个人不可以去读这些书?”杨素秋说,“如果这些书能够抚慰他/她的心灵,或者给他/她的工作带来帮助,或者教会他/她一种可以上手的方法论,那么就是有价值的。”


在离开政府岗位两年后,杨素秋依然关心着碑林区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率,结果发现:在每个月借阅次数最高的前300本书中,有260本左右是儿童书。成人读者之缺乏,大大震撼了杨素秋的认知。


“可能政府本身也有责任,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做得不够好,或者我们的活动还做得不够吸引人等,但我认为软性的、意识层面的问题是更关键的,大家都不愿意非功利地读书了。”杨素秋说。


她观察到,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图书馆,只要求借阅那些立竿见影的速成书,比如课外必读书目或者作文指南。教育如此,遑论对自身的要求了。


杨素秋把真正健康的阅读比喻成一栋坚固的建筑,有地基、有门窗、有严整的钢筋结构。而现代人的阅读方式追求速度和堆砌,“从这儿拉了点碎瓦,从那儿弄了点水泥,最后身体里充满了垃圾建材,是个豆腐渣工程”,外界的风一吹过来,这些材料就全被卷跑了。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追求行为与目标之间绝对笔直的连线,即使在象牙塔内也无法幸免。回到校园之后,杨素秋感到自己学生的阅读,也在不可避免地被推往这个方向。她经常看到一些研究生身上背负的压力,为了完成一个课题,他们必须把自己挤进一个狭窄的研究通道,当他们终于完成课题,甚至连一页书都不想再看,这种把书当工具的阅读已经抽干了所有可能的愉悦感。


对于这些学生面临的困境,杨素秋想以自己这一年的挂职感受作为提醒:“不管年轻人选择什么工作、什么单位,你作为一个年轻人自带的新鲜、锐利,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生锈了。这个时候你得想一想,你愿不愿意把这个生锈的部分再拿出来擦一擦、抹一抹,这样你就可以再坚持得久一点。”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挂职期间,杨素秋认识了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她去到孩子家里,发现书架上几乎没有书,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卖菜、卖水果的摊贩,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这样的事情见多了后,杨素秋开始思考:图书馆能为社会带来的最大改变,到底是什么?


现在,她认为图书馆的价值,应该落在那些没有条件阅读的人身上。


“图书馆的最大受益者,其实并不是那些书读得最多的人。那些人自己家里有很多书,相当于已经吃得很不错了,图书馆再给他们提供点鲍鱼。而有些孩子家徒四壁,一本书都没有,图书馆就是要让他们先吃饱。”杨素秋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