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王阳明:心,即道,道,就像一条河流。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8-11-26 00: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这是一个以“忙”为事的时代,无论多么重要的活动,那些忙的朋友总是会提前离开,因为他们总是心中有事。


由于我商业朋友居多,大家凑在一起聊事,绝然很少聊文化、诗酒花茶什么的,一聊起生意来,大家特别来劲,虽然最后没什么结果,但可以终夜不息。


有些人干脆发明一个词:“折腾”,做事就是要折腾,折腾就是刷存在感,折腾才能让人懂。


于是忙于开自己的会,参加别人的会,忙于刷朋友圈,看朋友圈,点赞,购物,但真正人家的文章里说了啥,并没多少人关心。就像天生就爱折腾的当代人一样,他们压根儿不知道自己在折腾什么,只是认为必须折腾,把折腾当作事。



我以前认为,商业无非就是:“智、仁、勇、信、严”这几个词。现在发现,这个世界实在是更新太快,一个十多年前的生意朋友找我,说有项目合作。


忙嘛,好不容易见上了,他给了一手机的各类项目给我看,有PPT呀,IPO什么的,同样的年纪和商业从业经历,他那一系列的商业术语我几乎不懂,比如东盟文化的产业化项目,比如农业智库商业模式,比如生态旅游GP、IP、LP、OP,似乎做项目就是赶时髦。


我不得不连连说自己落伍了。“那你要加紧学习啊,学习,才能跟得上步伐,不然,你再有才能也会被淘汰”。我当即出了一身汗。后来干脆说,不如落伍,看看大家折腾的结果,看看舞台上你追我赶的人群,谁像花朵一样开了立马就谢了,而谁,才是永开不败的那一朵。



五年前,自从我立志以个人喜好为主,商业生意为辅之后。虽然终于可以做到把握自己,为自己活着了。但是经常也会因为身边的忙人太多而惶惑于心。


于是我想起王阳明说的:“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心即是道,心体明即是道明,心、道没有区别,那按道去做事,道即是事了。此心即道,道在事上,事来专注于事,事去其心自闲。


何来忙乱?何来折腾?商业之术无论发展如何,商业术语无论如何复杂,无非不就是一个时机,一个利润吗?做一个项目,专注于利润,专注于做成,不就是道?看到更多人忙于兜售各类项目,而我却没法参与其中,有时候还挺焦急的,还认为王阳明心学是不是不适用于当代了。



每当我迷惑于商业大世界时,就翻看一下阳明心学的《传习录》: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阳明)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在这里,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所谓变化其实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有一颗明镜一般的心,心如明镜,则可以随时映照出事务的真相,只要看到了真相,你就可以做到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所有的事务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商业更新无论怎么繁杂,只要心在道上,则可以随时做到事来专注于事,解决于事,事情解决了,心,则随时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


心,即道,道,就像一条河流,它的使命只是滋养和哺育。遇到了村庄,它就滋养当地的农民,遇到了大城市,它就滋养当地的市民,遇到了田园,它就滋养当地的田园。当遇到了山石,无需滋养,它就唱着歌儿欢快而去。这个山石,就是我们说的心闲吧。


河流滋养过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庄稼禾苗,但它和山石打交道的时间往往更多,河流和山石才是常伴,因此,人生常闲才是正理。



经常有人和我咨询阳明心学,以前我说半天对方都没懂。后来我干脆说,所谓心学,就是核心之学,就是重心之学,就是中心之学,我们在分析课文时的中心思想,我就是帮你找到你的中心思想,这个懂了吧。对方一定会恍然大悟的点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谋得简单生存资源,当然不需要忙碌什么。可是兼济,却是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世界让人不懂。


心,在道上,才可以做到事来专注于事。 但如果此心严重偏离于道,那还能专注于事吗?还能做好事吗?还能自闲于心吗?


答曰:不能。


一般人在俗世生活中,不可能不面对种种的环境,面对环境必有妄心的生起。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既是妄心升起时。


我在实际的修行体悟中,深刻感受念起念灭。本性如水,宽广深厚,妄心如波,风吹波动;风即是环境。

所以,我们不要担心自己的妄念生起,就怕念头生起时,不知道觉察它、断除它,使其发展。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私心杂念,随躯壳而起念,皆不可怕。最可怕者,为身念、杂念、自我私欲泛起时,没有内省,失去觉察。






有弟子问王阳明,人是否有无念的时候?


王阳明说,人岂能有无念的时候,除非是傻子。有念不怕,关键是要它正。


心学和佛学都有强调用心去体悟道的本体,但在用度上却迥然不同。


心学经世致用,更看重内心的涵养,在为人处世中体现所体验的道。


佛教则追求心灵的完全解脱,不在意道体在世间的用度,儒家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认为佛教虽然对自心的提升很有帮助,但却太过自私,所以这也是被儒家抨击最厉害的地方。


王阳明放弃佛老,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独善其身不是他所追求的目的。他所希冀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之道。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阳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于“诚意”,亦曰“谨独”,亦曰“立志”,其实皆求能“诚意”耳。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诚意”和“事上磨”这两个词五个字体现了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是诚意。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诚意:向着身心中和。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厌恶恶臭。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事情。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诚意。这样就能够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或者喜怒哀乐发出来但符合礼仪,这就是“中和”。特别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诚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诚意的人交往。同时,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办成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有诚意。


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事上磨:修炼强大内心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是王阳明特别打动人的一句话。


陆澄问王阳明:“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最终处变不惊,遇事泰然处之。”


这个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很多事情想想蛮好,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但往往最后却成了“心高命薄”、“小姐心丫鬟命”。问题是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只能靠想象抚慰自己了,把自己给打了个死结。


王阳明当年经常被质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王阳明用一句话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那里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积极的心态就能成就大事。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只有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最终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总之,王阳明主张,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


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在这个心为物役的时代,无论是贫是富,人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快、更多,如同与自己的影子赛跑,永无止境。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静,静而生慧,得以致远。


王阳明心学告示世人,在红尘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诚意净心,事上磨练心境,提升心性,就能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文稿来源: 敬诚斋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