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面对一些新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到了应该写一本
《置身事内2: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
的时候了。我没有能力写这本书。只能借鉴以上几位学者的思想,给各位读者拟一个大致的提纲。如果有真正的理论工作者在写这本书时能采撷一二,则不胜荣幸。
引言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
约300个市、2000个县区和县级市
)与平台公司的整体现状。有多少家、总资产是多少、总负债是多少。有哪些在“舆论”上显得很可怕的问题。
第一章:历史由来
城投公司是怎么出现的?第一家城投公司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各地什么时候开始普遍组建城投公司?组建这些城投公司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最好以一到三座城市为例来讲讲)
第二章:理论解释
为什么有些事必须要让城投公司去做?级差地租理论(
退二进三
)和运用是什么情况、三个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大户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
)到底有什么道理?
城投公司在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城投公司和整个地方政府的运作体系是什么关系?
第三章:现实问题
为什么会形成规模巨大的债务?为什么会出现债务无法再递增的局面?以前为什么能不断借债、现在怎么借不到了?
第四章:概念辨析
债权人。债务人。债务链。债务结构。债务到期和展期。债务的本质。贷币的本质。(这些概念都需要进行“定义”和“再定义”,特别是中国式定义)
第五章:叙事重构
经过前面几章的推导,到这一章,就需要对中、西逻辑和叙事进行重构了,起码要进行区分了——两者是根本不同的。
概念组成逻辑、逻辑支撑叙事。反之,叙事引领逻辑、逻辑利用概念。不能用西方逻辑支撑中国叙事,也不能用西方叙事讲述中国概念。
西方式现代化逻辑、现代性叙事。美国式联邦与地方的关系。美国式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这种逻辑所带来的
“普世假象”
。这种叙事对中国的话语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与西方式的根本不同和不同表现。上一章几个概念在不同逻辑中的不同定义及例子。
第六章:未来展望
地方债实际上是以贷币政策形式出现的财政政策。地方平台公司实际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物质基础和最大的标志。
(奇瑞是典型的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运作范例)
债务置换的几种方式以及合法性、合理性。债务置换之后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事权重点以及发展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的在地方政府层面的未来表现。这种模式对于其它国家的可能性借鉴。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自信和一些尚需解决的实践问题、理论难题。
由于这个提纲比较单薄和浅薄,推荐大家再看一篇简短的专访:
专访兰小欢: 影响中国经济要点很多, 先从收入增长谈起 | 文化纵横
这篇专访,除了标题有点惊悚,里面的内容是相当深锐的。他甚至开始考虑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的变革了。
结合兰教授的想法,我再斗胆补充点内容。
1、对于地方债的担心,既有合理性,也来自外部塑造。而且更主要是后者。后者,其实既来自于美国的地方政府破产,也是一种美国问题中国化的表现。一是美国当政者普遍认为,一切美国的问题,都从中国找原因。二是米尔斯海默们认为,只要中国药丸,美国就一定复兴。而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最终信用,就是政权本身。你只要不担心政权,就不用担心债务。所谓隐形债务,也没啥神秘的。其实是“未公开入表”债务的意思。找银行借的钱叫显性债务,找民间小能人和掮客借的高利贷就叫隐形债务罢了。都是债务,两个金条,没有哪根更高尚,也没有哪根更低劣。
2、但整体上有信用,不代表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地方政府特别是主政者,都是“好人好心”,也有为了政绩乱举债的、也有把公事办成私事想中饱私囊的。所以,该处理的要处理,该削减的要削减。但又不能在开始阶段就确定每一个地方的总量和结构。市场毕竟是底层逻辑。要有个动态发展和平衡的过程。正如国有企业是主力军,但不代表每一家国企领导都是圣人,也有坏人。该抓的就抓,但抓人不是因为性质,抓人是因为犯罪。
3、可以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形容央地关系。孩子要钱,父母当然应该给。一种给法,是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就给买好。这就是以前计划经济和供给制的一种做法。另一种给法,是父母给钱,孩子自己花。但这会造成孩子大手大脚惯了,浪费钱。于是,现在中国的做法,是你报个预算来,吃早饭多少钱、买课外书多少钱,按你报的项目给钱。但孩子可能甚至肯定会省下早饭钱去打游戏。这就要监管,防止挪用。孩子欠了债,当然是父母去还。但也不一定立刻就现金偿还,要有个鉴别和分析、谈判的过程。比如跟电子游戏室老板,可能还会进行一些威胁。而且,就算肯定会兜底,但也不能公开进行表达。一定要从严审核。否则会传递出相当不好的习惯。《抓娃娃》中的父母,其实是一种常态中的特例。
4、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夸大。因为近二十年来的债务,主要是建设型财政而不是吃饭财政导致的。当各地政府的基建已经适度超前了之后,没钱就少建些项目,再将债务缓一下,就自然可以消化。但前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种普遍幻觉。发不出工资的情况,是吃饭的钱被挪用到了建设领域而不是真的没钱发工资。真发不出来工资,中国是有转移支付的。中国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组成中国政府。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所谓全中国只有山东、上海几个地方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是完完全全不懂中国逻辑。遇到这种观点,立刻拉黑就可以了。
5、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被夸大的另一层原因,是资产问题。在美国式现代化逻辑中,只有可运营、可赚钱的资产,才叫资产。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造了很多“无效益”的高速、桥梁、高铁、基站、公园。但这些基建,让全民都受到了普惠,它显然是有效、有益的。正如没有河南和山西,就没有上海。每一个省和城市、乡村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都在体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只不过按西方经济学的叙事,很多作用无法进行量化和计算。这需要政治经济学的新应用。贵州的桥梁和四川的电站,难道没有为上海和广东的经济发展产生效益?
6、地方政府的债权人(
我上面写的提纲中,有一章专门要对债权人、债务进行定义。大家也可以想想,债权人是什么“人”,借给地方政府和平台的钱是什么钱?
),其实要的只是一个报表。这些钱,他就算要回去,也仍然要再借出来。借给谁呢?如果连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都不敢借,他又敢借给谁?但到期的掉头和付息,要有个交待。这需要一些财务上的处理、金融上的处置。要有个缓冲和折衷。其
实化债这个概念,要么就是新债换旧债,要么就是新抵押物换旧抵押物
。没啥新鲜的。几千年来,除了股市,最没有创新的就是金融。
7、这一轮处置完之后,地方平台公司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一定会进行新的梳理。这是二十多年万物霜天竞自由式的发展之后,共和国必然会有的态度和做法。民生财政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运营应该成为主导思路。至于土地资产,当然要让位给数据资产。而且随着数据穿透力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了解和指导能力也会强化。一些事权无须再下放。全国统筹、协同的事会更多。
8、以往的城市,人民受益主要体现在设施和功能享受上,但没有真正享受到增值。比如,人民主要得益于医院多了、学校多了、公园多了。但上百万亿的城市资产增值,人民并没有物质上的收益。下一步应当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经济路径。人民经济将超越国有和民营、公有和私营,成为新的经济范式
。
扫下面图中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