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蒋介石“献九鼎”,顾颉刚的“公务员”之梦
文 | 叶匡政
没有来由的想起,顾颉刚给蒋介石“献九鼎”的故事。顾颉刚算是很了得的一位历史学家了,不仅开创了古史辨学派,也被视为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发轫者。他的学问功底不错,轶闻趣事也极多,但这个事件却使他受到了很多同辈学者的嘲讽。
顾颉刚“古史辨”之始,便是与钱玄同讨论大禹,他认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这个观点虽遭到当时史学界讥笑,但他并未放弃,多年后他还在为“禹之为虫”寻找证据。既然“禹之为虫”,那么关于大禹治水、禹作九鼎的历史,也都是古代神话了。顾颉刚也是从这里展开他“古史辨”学术系统的。
顾颉刚。
顾颉刚虽然认为大禹作九鼎只是民间传说,但自己此后却向蒋介石献了九鼎,还是很有讽刺意味。过去此事多为传闻,只是前些年《顾颉刚日记》在台湾出版,才有学者解开其中原委。这个事情发生在1943年。当时英美政府,放弃了在华治外法权和归还上海等地的租界,让当时民众非常振奋。英美政府期望通过此举,来挽救蒋介石在国内的声望。
果然,这个新闻一出来,国民党中央党部下属“全国大学暨工矿党部”的部长朱家骅,就策划起了“铸九鼎呈献总裁”的活动。当时决定铸造铜鼎九座,献给蒋介石,式样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设计,并邀请顾颉刚等撰写鼎铭。
顾颉刚日记中记明,初作的鼎铭是:“万邦协和,光华复旦。於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兹九鼎,宝于万古。”
顾颉刚在书桌前。
这些文字不仅俗气,而且文字中尽现谄媚阿谀之态。鼎铭首句出典《尚书•尧典》,原文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百姓”为百官意,原意是只有百官能明辨善恶了,才能使天下万邦协和共处,表达了尧对百官的期望。但顾颉刚对调“协和”与“万邦”顺序,就变成了现在时,似乎在说蒋介石已经使天下实现了和谐。至于“光华复旦”,意为像日月之光普照天下。
第二句“於维总裁,允文允武”,句式仿的《诗经》周颂里的《武》诗,原文是“於皇武王……允文文王……”。 顾颉刚机巧地用“总裁”替代了“武王”,然后给“总裁”加上了“允武”的能力。这里“允”是信和诚的意思,意为总裁能文能武,也可双关语为,总裁乃是像文王和武王那样的圣王。铭文后面,就比较白话了,总之都是拍马之语,什么“亲仁善邻”“载欣载舞”“宝于万古”,不仅俗鄙,而且奉迎之态毫不掩饰。
顾颉刚自述。
据学者考证,最终定稿铭文,在马衡坚持下,第一句改为“协和万邦,以进大同”。因为这句是主题语,每个鼎上都有,改后显出了对未来的期盼意味。马衡是考古名家,他曾撰写《九鼎设计缘起》,申明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国父孙中山首倡,更是举国军民艰苦抗日的结果,当然最后才是蒋总裁“领导”有功。这样的言辞肯定有违朱家骅,力献九鼎歌颂“领袖”英明伟大的初衷,但至少表明马衡还坚守了一点底线。
这种铭文发表,可想文化和学术界的反映。顾颉刚自己在日记中补记:“此文发表后,激起许多方面的批评,使予自惭”,又记道:“孟真谓予作九鼎铭,大受朋辈不满。寅恪诗中有“九鼎铭辞争颂德”语,比予于王莽时之献符命。诸君盖忘我之为公务员,使寅恪与我易地而处,能不为是乎!”这里孟真是傅斯年,寅恪是陈寅恪,这两人原是他的好友,皆有这番批评,可想当时其他批评者的态度了。
顾颉刚书法。
最有趣的是,顾颉刚虽然“自惭”,但却用自己“公务员”的身份来自我开脱。意思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已,只能做此阿谀奉承之语。顾颉刚那时做过国民党中央党部边疆处的官员,也算个局级干部了。据说顾颉刚一直有做“国师公”的梦想,他首次见到蒋介石,连原来口吃毛病也突然好了,在总裁面前侃侃而谈。顾颉刚作《九鼎铭》,有此失常表现,想来也和这个梦想有关。
或许因为有这个梦想,顾颉刚和陈寅恪在知识分子的眼中,份量完全不同。如今献给蒋介石的九鼎早已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却一直还在民间流传。陈寅恪的诗算是给知识分子提了个醒,在你“九鼎铭辞争颂德”时,千万别忘了“百年粗粝总伤贫”的历史与现实。
-END-
▌六根为一点号签约作者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醉能同其乐,醒能著以文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李辉策划出版的“副刊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