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摄于 法国 吉维尼小镇 莫奈花园
这是「
我日
」公种号
第
153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引子
嘿嘿,标题玩了一个梗:既是要给你分享我这喜悦的一日,同时我今天很喜悦所以我本人就是喜悦的一个日日。
连这么无聊的梗都要玩,还要叭叭解释,你看,我相当喜悦。
最近状态有所回升
,我觉得原因是各方面的。
如果直接给你坦白我认为的原因呢,太像是认罪书了,索然无味,是吧。
当然,你觉得认罪书才够味呢,也没用,反正我不写,哈哈。
之前一段时间,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
每天晚上不想睡,因为觉得一天什么也没干
-
所以早上也起不来,睡太久醒了腰酸背痛
-
身体不舒服就懒得动,工作效率也很低
-
连工作都不想做,更没意志力去健身运动
-
不运动就没脸吃东西,更别说吃大餐
-
其实一天下来就是打游戏,最多看本书
-
天又黑了,毫无成就感,所以不想睡
完美啊这个闭环,我都忍不住要给自己点赞。
一个良性循环,人人都知道是什么样的——
早睡早起、高效工作、规律运动、节制饮食、看书刷剧、适当游戏。
这都是废话,
「知道」但不能「做到」,还不如不知道呢。
不知道还可以假装自己蠢,知道了却做不到只能谴责自己懒。
但我发现了一个办法,帮我打破恶性循环,并且回到良性循环上来。
解题首先要找到题眼,题眼是什么呢?
之前我在喜马拉雅的读书专辑
《精读职场晋升 30 本好书》
里分享过一本书,叫《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日本作者写的,名字有点鸡汤鸡血,但内容非常值得一看。
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
时间有长度、高度和宽度,它不是一维的,是多维的。
我觉得作者的观点非常好,但还有一些可以补充和提升的地方,所以我结合其他几本书(比如《暗时间》《精要主义》等)拓宽了对时间管理的看法。
简单解释一下:
-
时间的质量 = 密度 * 体积
-
时间的体积 = 长度 * 宽度 * 高度
-
时间的长度 = 早起 + 好睡 + 多运动
-
时间的高度 = 现有 + 减负 + 重启
-
时间的宽度 = 精要 + 暗时间 + 碎片化
看这个方程组,能不能找到题眼?也就是
解题的关键切入点。
-
质量同时受密度和体积影响,「密度」更多和智商相关,这不是我们可控的变量,主要看「体积」。
-
「体积」是长宽高的乘积,三个维度都很重要。
-
先看最后的「宽度」,「精要」就是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暗时间」就是把等车、洗澡、通勤的时间都用来思考,「碎片化」则是利用好不成块的时间、像抢着打游戏一样抢着做事情。这都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执行的时候肯定需要有意志力来支撑。
-
再看中间的「高度」,「现有」就是你现有的专注时段,「减负」则是通过把生活中不那么重要的事情给流程化标准化、尽量不要反复占用你的认知资源,「重启」则是在身体和大脑疲惫之后、通过打盹或运动的方式重新精神起来。
-
最后看「长度」,「早起」不用多说了吧,「好睡」就是好好睡觉,「多运动」则是通过规律运动让自己整体上精力更好、于是一天中清醒的时间自然就变长了。
这么一拆解,其实答案自然就跳出来了——
题眼就是「运动」,因为它是所有可控变量里,最有效的。
-
与「宽度」相关的方法论的东西,你得有意志力来支撑,运动增强精力之后,自然会有更多意志力帮自己做出改变。
-
与「高度」相关的因素里,你精力越好「现有」时间越高效,而你在运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重启」的过程,即使暂时做不到「减负」你也可以靠总的精力的提升来对抗熵增。
-
与「长度」相关的因素里,「多运动」直接就是要求你运动,而充分的运动自然能保障「好睡」,睡得好自然就能「早起」。
一下就全部串起来了,所以重点是「运动」。
然后悖论就出现了——规律运动能增强我的意志力没错啦,但我首先就需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开始规律运动啊!这不又是废话么?
我想起在《精读职场晋升 30 本好书》里分享过的另一本书,叫《微习惯》,它简直是拖延症的良药。
我们平时总是拖着很多事不做,是因为我们喜欢假装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
我要做就要做好!现在我觉得我做不好,所以我干脆不做了,嘿嘿。
真不要脸呀。
但《微习惯》的主张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就做好,我们也不打算一下就做好,我们只是开始做了,只做一点点,根本不指望做好,仅此而已。
比如作者自己是个肥宅,根本不可能规律健身,怎么办?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就做一个,多的不做。我不可能天天去健身房练一小时,但我每天花 5s 趴地上做一个俯卧撑总可以吧?就这么坚持了半年多,作者说自己从肥宅变成了标准体型,励志了。
是啊,只要开始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好。而且最棒的是,一旦你开始慢慢做了,你会发现既然都开始做了,不如努力做得更好一些吧。最后,你做得越来越好,因为你
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修改了你心里的默认值。
再对比一下:
屁话说完了,开始分享真正能带来改变的骚操作。
首先,我买了一台
椭圆机
。
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占地面积大概不到 2 平米,因为只有前后小幅震动,所以可以很方便地随便塞在家里什么地方。
但我个人推荐哈,你还是放在客厅的电视机前面,方便
边跑步边看电视
。
为什么要边跑步边看电视呢?因为跑步很无聊,而看电视相对有趣。同时只看电视太颓废,边跑步就励志了。
重复上面的思路对比:
当然,
现代年轻人基本上都不看电视了,喜欢玩手机、看视频。
简单,我安利你另一个宝贝,叫「电视果」,可以把你手机 app (包括但不限于 优酷、土豆、爱奇艺、bilibili)上的视频,直接「投」到电视上播放。
原理很简单,其实就是电视果和你的手机都连了你家的 wifi,通过同一个内网传输信号,电视果就会自动下载你选中的视频并且在线播放,视频信号通过电视呈现出来。
电视果很小,直接插在电视后面就行了,我随便搜了一张网图。
一句话概括,就是
你可以用手机点播在线视频,并且用超大的液晶电视直接观看。
爽,真的。
于是我们构建了一个场景:
可以在家边跑椭圆机健身,边用电视果在电视上刷视频看剧。
这个场景非常梦幻:
-
首先,这是一个
放松
的场景,你累了一天了,看看剧。
-
其次,这是一个
健康
的场景,你用了一天脑,轻微体力运动就是缓解压力,内啡肽对于目前暂时不想过性生活(或者没机会过性生活)的你,是一种免费的娱乐替代品。
-
最后,这是一个很
容易坚持
的场景,既居家、又养生、既放松、又健康,特别适合养成「微习惯」,每天跑个一小时或者十分钟,随意自如。
这时,你就已经走完了第一步。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下面一步。
你现在已经有了培养运动小习惯的心态,也理顺了逻辑,甚至买了椭圆机和电视果准备开始执行了,然后你就接近了问题的核心——
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不是生活习惯这种小东西,而是更宏大的事物,即生活方式本身。
这又是一句废话,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就是生活本身,哈哈。
上面我们通过分析,已经发现了时间管理(其实也就是自我人生管理)的关键切入点,是「运动」。
现在就需要继续剥洋葱,找到「运动」的关键切入点,是什么。
你可能以为是找个离家近的健身房,或者找个靠谱的私教,又或者找份离家近少加班的工作,甚至是制订一套完善的健身计划,其实都不是。
所有运动的人都知道一个真理——
三分练,七分吃。
没错,你最后能不能坚持运动,或者说你能不能真的通过运动这个切入点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重塑自己的人生管理,取决于你运动的同时都吃些什么。
吃,对于一个人有多重要呢?
假如非要做伪两难选择,在光吃不练和光练不吃之间去比较的话,永远都是光吃不练胜出。
这里的光吃不练,不是说咣咣猛吃、坚决不锻炼,哈哈哈,而是说只在意饮食、却不去运动。
为什么这么说?要怎么证明?直接看你身边人就知道了。
中国人普遍没有运动的习惯,但是并不是满大街的胖子,对吧?虽然很多人体脂率也不低,体重不大但身体很虚,看起来「面团瘦」,但毕竟没有超重更没有肥胖呀。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整体的饮食结构里,高油高盐高糖(或者干脆说高热量)的食物并不是非常多。你看,中国人整体上饮料习惯没有特别不健康,所以哪怕全民不运动,也不像美国那样肥胖问题那么严重。
反过来,逻辑清晰了:当我们自己更加注意饮食之后,哪怕稍微比别人多运动一点点,也能立竿见影地体型美好起来。
当然,这里的立竿见影,不是物理学上光速般迅猛,怎么也得 4 周起。万一你基因不太走运(像我一样容易胖),那你可能还得 3 个月见效,哈哈。
可是体型美好有什么用呢?这和人生管理有什么关系?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颜值,或者是财富,但我觉得显然应该是健康,对吧。
因为我们用来感受这个世界的基础,是我们的肉体,是物质的,物质决定了意识。
当我们的
身体变得更健康更有力之后,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而且更有甚者,因为智人这个物种自我欺骗和洗脑的能力太强了,所以哪怕你并没有肉眼可见地变健康,你只是开始实施健康的生活方式了,你就已经隐约觉得自己好像变健康了,你的人生已经在发生改变了。
坚持健康的饮食,否则你就对不起每天跑的那几十分钟步,或者对不起你在健身房流的那些汗,更对不起你边运动时边刷的那些剧,对不对?
你瘦了,更重要的是你紧了(别想歪了,我说的是皮肤紧致)。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人呐,身体要紧,现在我们终于对得起父母的教诲了。这时你不管干什么,都会更有自信。穿衣服也好看,挤地铁也带感,甚至工作时间偷偷跑去蹲马桶,你都感觉核心深处的腹横肌在帮你通便。
这一切,离你现在,就差 4 周时间。
吃什么?哈哈哈,这是我日本日今天安利给你的第三个神器(前两个是啥还记得不!椭圆机!电视果!这就 90W 了!)——液体便当!
说实话这东西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他妈的这不是「消费降级」么?感觉只有废土科幻或者核战后反乌托邦里的惨兮兮的人类幸存者,才会靠这种调和出来的战备食品充饥谋生。
然而!Mais!我发现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今天吃什么」居然是我每天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来源!
真的,说起来全是泪。
以前我上班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和同事一起纠结,咱们该吃啥。
所以我们部门人缘最好的一个小伙伴,是一位特别爱四处发掘美食的胖哥哥。他总能每周至少提名 2 个新的美食小馆,大家普遍表示满意,以至于在公司里如何和他开会 pk 时,大家都会优先站在他那一边。
——嗯,稍微扯远一点,这也是办公室政治的一个套路,你可以考虑采用。
但我是尤其纠结的那种人,即便有人已经确定了要去哪儿吃了,我进去坐下之后也会开始新一轮纠结——我要点哪个套餐?
所以那会儿我特别期待中午开会,甚至还很喜欢晚上加班。因为只要公司的任务要占用员工的用餐时间,领导就会用团队经费给所有人点盒饭。你看,我根本就没机会提出需求,饭已经送到了,送来什么吃什么,哈哈,开心。
现在我不上班了,每天也不出门,完蛋了。
一到中午,其实还没到中午,上午 10 点半,我已经在发愁了:今天中午吃什么。
打开外卖 app 刷一刷,附近没什么好吃的,不是味道不喜欢、就是已经吃腻了。离远一些的店吧,又担心送不到、或者送来就凉了,难过。
就这么纠结半天,最后
一般都是点了早就吃腻但味道还能接受的某一家外卖,带着一种吃垃圾的心态把自己喂饱,情绪低落地开始下午的时间。
后来我就尝试自己在家做饭,嗯,健康卫生多了,口味嘛,总归能做出自己喜欢的菜品。
可是时间一长(具体来说是坚持了 2 天)我就受不了了。做饭不是炒菜那么简单啊,还要出门买菜!还要提前想好买什么菜!还要提前提醒自己你要想好自己买什么菜啊!当然了,也有小伙伴表示受不了刷碗,我倒还好,不排斥,而且大不了搞个刷碗机嘛。菜买回来还要洗!洗完还要切!有的切完还要煮!它们怎么就那么不自觉,不能直接跳锅里让我吃?
生活太难了。
然后我四处询问了一下,意识到找一个做饭阿姨来家里也并不现实。
倒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做饭阿姨作为陌生人出现在家里我会很别扭,而且万一阿姨做得菜我也不爱吃怎么办,还得来回换阿姨,啊只是想想我就要疯了。
最后,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我买了一份别人推荐给我的好吃吃。
若饭,好像是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