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集团),正式组建于1982年,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位列世界500强第9位。股票代码601668.SH。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街声音乐2025招聘! ·  昨天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昨天  
金色旋风  ·  AI代写剧本,100块起步,卖了300万! ·  昨天  
高分子科技  ·  中国科大李木军团队 ACS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建筑

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东北段通车丨塑强基建支柱优势

中国建筑  · 公众号  ·  · 2024-12-03 18: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东北段的开通运营情况,线路全长约26.4公里,含18个站点。其中中国建筑牵头实施的线路总里程全长20.83公里。文章重点介绍了项目团队在面临复杂地形和技术挑战时的创新解决方案,以及项目团队在绿色建造方面的努力,包括资源建材的利用和环保控制目标的实现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东北段开通运营。

该线路是郑州市重要轨道交通线路,全长约26.4公里,共设18站,由中国建筑牵头实施的线路总里程全长20.83公里。

关键观点2: 项目团队面临复杂地形和技术挑战。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多次面临下穿既有线路、建筑物等困难,通过科技赋能建设,不断创新改进施工技术,攻克难题。

关键观点3: 项目团队在绿色建造方面的努力。

项目团队注重资源建材的利用和环保控制目标的实现,通过构建7项管理机制和20项管理制度,将绿色建造理念融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同时,严格执行“四节一环保”要求,实现污水处理、防治扬尘等多项环保控制目标。


正文


“列车运行前方是,金汇桥站。” 近日,由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基础、中建二局、中建七局参与实施的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东北段开通运营。



本次开通的东北段线路是郑州市西南至东北轴向的重要轨道交通线路,全长约26.4公里,共设18站,其中,由中国建筑牵头实施的线路总里程全长20.83公里,含6座车站、16个区间。线路的开通,不仅缓解了郑州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更在优化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和城市空间布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助力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下穿复杂地形 创新掘进方法


作为郑州已开通地铁中线路最长、跨城区最多的地铁线路,6号线在建设期内,多次面临下穿既有线路、建筑物等困难,外加老城区人流、车流密集,地下管线繁杂,为项目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项目团队坚持用科技赋能建设,通过不断创新改进施工技术,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郑州地铁6号线博览中心站至燕庄站区间建设过程中,正好下穿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下穿区间顶距离1号线区间隧道底的最小距离仅1.88米。面对如此近距离的盾构下穿,项目团队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优化组织施工,采用盾构克泥效加固及冷冻加钢套筒接收等措施,成功将1号线最大沉降控制在3.8毫米(平均沉降2毫米),远低于8毫米的施工控制值,有效降低贯通风险。



在凤凰台南站建设过程中,项目迎来全线风险最高的暗挖隧道。该隧道长110米,埋深约8米,穿越郑州城市主干道陇海高架及陇海路下方,埋深浅、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管线庞杂,多个风险源交织联接,工程推进面临的风险极大。项目团队超前谋划、科学统筹、精准实施,采用浅埋暗挖法的CRD工法,地表沉降控制远小于规范标准,顺利完成施工任务目标。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坚持“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十八字方针,为隧道安全高效施工提供坚强保障。



在苗圃站至二里岗站建设过程中,面对盾构区间需要连续切削大直径钢筋混凝土围护桩这一重大风险源,项目团队量身定制了“微抬升、零沉降”方案和盾构掘进刀盘,有效缩短了工期,在全线首推应用“WSS低压填充注浆+84度斜角密闭钢套筒硬质砂浆回填接收”创新工艺,顺利保障完成下穿任务,有效降低了对既有运营线路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地铁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联合业主单位、科研院校,合力推进创新创优,荣获各类奖项173项,其中省级科技成果7项,省级及以上QC成果38项(国家级5项),省级及以上工法35项,BIM奖15项(国家级8项),发表科技论文19篇;实用新型专利26项,发明专利7项。


巧用资源建材 提升绿色建造水平


项目团队在开工之初便进行了全面系统策划,通过构建7项管理机制和20项管理制度,充分将绿色建造理念融入施工组织设计中。


在前期筹建中,项目将工作场区靠近已有交通线路,缩短运距,场区道路“永临结合”,减少土地占用;主动利用自然条件,优化临建设施形体、朝向、间距及窗墙面积比,保障充足的光照;大量使用隔热性能优异的建材,使用节能照具,达到减少电耗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为持续提升绿色建造水平,项目团队严格执行“四节一环保”要求,成功实现污水处理、防治扬尘、材料损耗率控制等多项环保控制目标。



模板及支撑支设是建筑施工中的“耗材大户”,项目各站点均采用单侧支模方式,大量使用钢支撑,有效地减少了木材及混凝土的使用,以两层标准站为例,此项改进可节约工期约1个月。项目将建设中开挖的优质土方存储用于后期回填,减少土方外运13.8万方,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清理基坑降水是地铁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工作。项目团队为节约水资源,在全线6个站点设置了153口降水井,尽可能收集基坑降水,并用于车辆清洗、围挡喷淋、混凝土养护等。项目还在车辆清洗中,通过设置三级沉淀池,实现洗车用水的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此外,项目设置了完善的防尘设施和废水处理系统,减少了扬尘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为建设者的职业健康安全及周边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王照然,何勇杰,纪文彬

核校 :崔   融

审核:汪时锋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 中国建筑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 企业文化部,基础部(中建基础),中建二局,中建七局


多精彩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