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句诗,穿越时空,如皎洁明月,照亮你我的人生之路。
失意时,你会想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李白式洒脱;离别时,你会想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苏轼式祝愿。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影响深远,而作为两种文体的代表人物,“诗仙”李白和“坡仙”苏轼,如果让你选择,你觉得谁会更胜一筹呢?
一个是唐诗魁首,一个是宋词冠冕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两首诗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开篇用典,寄情山水
,表达自己想要从名山盛景中得到寄托,实现自己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
苏轼的诗,赏游西湖,全景概述,
描绘出一幅雨后湖水波光粼粼、五光十色的绝美画卷,表达自己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两人虽生在不同的时代,却都是当时登峰造极的人物。
李白的诗歌,早在唐玄宗时就名满天下,唐文宗更是向全国诏书御封“李白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
“大唐三绝”
。
而苏轼,论文学,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论写诗,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论填词,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综合实力堪称“
宋朝第一
”。
一个自信超群,一个超然旷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自古文人从政,能做到顶级的,太少了。
而能在残酷的生活中还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更是少之又少。
李白早年以诗名满天下,虽然没走科举道路,但通过名人的推荐,也得以进入唐玄宗的视野。
李白最辉煌时,民间有“
贵妃捧砚
”、“
力士脱靴
”、“
龙巾拭吐
”、“
御手调羹
”的传说,甚至他还被封为“翰林待诏”,给唐玄宗与杨贵妃做诗。
可惜囿于权利的斗争,亦或是李白狂傲的性格,三年后,他被赐金返还。
而李白的诗歌,则完美的代表了“万邦来朝,海晏河清”的盛唐气象,
在他天才般的想象中,给我们展现了千百年来难得一见的自信和豪气。
余光中《寻李白》写到: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无拘无束,逍遥独立于天地之间,任何时候都相信在人生逆旅当中,自己的使命和价值。
而苏轼的一生,则不断印证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深刻道理。
苏轼是宋朝的“
执牛耳者
”,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名,并得到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大力奖掖。
在他从政期间,与王安石意见不合,反对变法,还写诗讽刺当时的一些新贵,
被人揭发,锒铛入狱。
随后苏轼挣扎在政治的漩涡中,一路被贬,到最后一直发配海南岛,
创下被贬历史第一。
可苏轼,当真是天生的乐天派,无论是仕途不顺,还是生活贫苦,他从无抱怨,还写出“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豪言壮语。
在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中,他说苏轼是: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得意时,他不骄矜,该如何做还是如何,失意时,他不沉湎于泥沼,反而在里面苦中作乐
,
甚至把沼泽也由死气沉沉变得生机勃勃,他是尘世里的一朵花,随处可以开放。
一个爱酒,热情似酒;一个爱茶,沉静如茶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其一》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汲江煎茶》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诗仙的李白风雅之时、豪放之时、浪漫之时、惆怅之时,都会以酒解怀,以诗当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这是风雅的诗仙李白在月夜花下独酌,以丰富的想象,表达出对孤独的复杂情感。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是浪漫的诗仙李白约会知己,举杯畅饮,还要相约明日以琴助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这是惆怅的诗仙李白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和悲欢之后,对忧愁的深刻解读。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是豪放的诗仙李白与朋友饮酒,喝到兴处,有感而发。什么五花马,什么千金裘,身外之物,统统可以拿来换酒——何等豪放!
苏轼爱茶,
诗作也更内敛沉静,豪放与婉约并存
。而他对烹茶也十分精到,不管何时,总要给自己来上一杯。
“
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苏轼连夜办公,要给自己煮上一杯清茶,看着水中茶叶缓缓铺展开来,茶香四溢,疲惫瞬间一扫而光。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苏轼文思斐然,写词咏诗,必要给自己斟上一杯好茶,细细品味,诗句连同着茶香,倾泻而出。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沐浴完,要喝一杯茶;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午睡后,要饮一杯茗。茶,已经成为苏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白苏轼,一个痛快淋漓,感性大于理性;一个沉着内敛,理性大于感性。
读李白,就像饮酒,热烈而奔放;读苏轼,就像品茶,苦尽则回甘。
一个天分更高,一个学识更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苏轼《蝶恋花·春景》
叶嘉莹先生曾说: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
李白被称为“
诗仙
”,苏轼被称为“
坡仙
”,这无疑是世人对诗人才华的最高褒奖。
李白的天分,得益于他天才般的想象
,通过瑰奇飘逸的描述、汪洋恣肆的语言,写出无数经典篇章,千古文人中当属第一。
而苏轼的学识,则在于后天的努力
。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奋进,还写下“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
后来,苏轼在诗词歌赋全方位的成就,无人能敌。
据宋代笔记《庚溪诗话》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