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遇到的人,你要么爱着他们,要么就远离他们。
但虚构的人物不一样,他们是有使命的。
如果没有实现目标,作者要么让人物做出改变,要么就得换个新人。
如果是主角,必须足够有趣、可信,这样读者才会想读下去。
如果是配角,他们得推动情节、反情节、缓解冲突、传递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消失了。
”
⊕
在阅读故事时,读者会问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
那又怎样?
我为什么要在乎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它为什么重要?我为什么不下楼去看电视?我已经在其他故事里看到过这种老套路几千遍了,如果故事就这样下去的话,算了,我放弃。
问题二:
哦,是吗?
拜托,我才不信有人会这样做呢。
这不符合逻辑!
当然,这对写故事来说是很方便啊,这作者是把我当蠢货了吧?
我得歇歇。
这个作者啥都不懂。
我不读了。
问题三:
在讲什么?
究
竟发生了什么?
这讲不通啊。
我搞不清谁在说什么。
这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搞不懂。
这就是一串字符,完全没有意义。
要么就是我不会读书了,要么就是作者不会写,无论怎样,反正我是不想读了。
这些问题听起来都充满恶意,不是吗?只要你想讲故事、当作家,你就要面对这样的基本问题。
一旦读者在下意识里问“那又怎样”的时候,故事就要给一个他们在乎的理由。
读者大脑里一旦产生了疑虑,故事就需要一个线索或是解释,说服读者继续信任你。
当然,你也要确保故事没有让人糊涂或不清楚的地方。
有时,为了设置悬念,你不得不隐藏一些信息,此时要确保读者知道问题是什么,即使他们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不确定因素要很清楚地展现出来,让读者知道你是有意为之,确保他们相信你有讲出一个好故事的能力。
人物的设置,也必须从一开始就处理这三个问题。
一般来说,故事就是人物和他们的所作所为;
更常见的,故事必须紧紧围绕几个人物展开(一般说来,故事越长,要处理好的人物就越多)。
这些主要的人物要不断回应读者下意识里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读者不会对每一个人物都给予相同的关注,当你给出的答案能让一群读者满意时,总会有另一群读者完全不在乎,还有的读者根本不相信,有的读者甚至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
有时候,写作不仅仅是愉悦自己 /
如果要把人物塑造得更有趣,更可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人物对你来说有趣吗?
可信吗?
你可是故事的第一个读者。
如果连你都不在乎这个人物,那么,写出一个关于他的有趣故事,是不可能的,
那么让读者认为他可信也是不可能的。
这并不取决于智力,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反应。
当你给人物(或故事)想出一个点子的时候,会兴致盎然,或激动兴奋,你还知道要不要写下来。
如果一个点子让你感到很无聊或很愚蠢,你不大可能写出可信并有趣的故事,除非你真的找到了其他让自己兴致盎然的想法。
不同的写作者会用不同的方式讲故事,因为每个人相信的东西、相信的程度不一
样。
每一个选择,都基于你本身是什么样的人,基于你灵魂深处的想法;
每一个被讲述的故事,都透露了你是谁,以及你看待周遭世界的方式。
故事所展现的,比你对自己的了解还要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你只是为了愉悦自己而写作。
如果连你都不在乎这个故事,怎么可能写好它?
就像一个长长的谎言,无法说服任何人。
一旦你对故事深信不疑、觉得它有意义且值得讲述,那么,写作就不仅是为了愉悦自己。
这时,你必须运用自己知道的所有的技巧,那些从经历中领悟到的、从书中学到的技巧,让读者看到故事的意义、故事蕴含的道理;
让读者了解事件的始末,把他们带到故事世界里,让事件发生在他们的眼前、在他们的想象里、在他们的记忆中。
有些读者跟你一拍即合,即使你的写作技巧非常笨拙;
而有些读者却无法取悦,即使你是个厉害的作家。
但这都不意味着你有借口退缩或随意写作。
作为写作者,你有责任把这个重要的、展现人生真相的故事带给读者;
你有责任让这个故事清晰明了,让读者在乎并且信服它。
可信,感人,易懂。
转述圣保罗的话,或许更有助于记忆:
信念,希望与清晰。
其实并不需要转述。
因为如果故事真的有意义、有价值,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它,这种做法本身就充满友善与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