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23岁用王炸三件套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渐近投研

问题一大堆,但不代表没有牛市

渐近投研  · 公众号  ·  · 2024-08-27 15:30

正文

古今中外,一轮又一轮的市场周期都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 每当市场情绪一片疯狂的时候,市场往往已经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而越是市场一片哀嚎的时候,市场越有可能孕育着宝贵的机会。 三年前,市场显然属于前一种情况,而现在,市场显然更接近后一种情况。

讲到这,肯定有很多人要喷了:A股没戏,你太天真了!A股连续熊了这几年,很多投资者深受其害,大家有些愤怒情绪很正常,但你要记得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跟着情绪做投资永远都是被收割的韭菜,只有理性和专业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不管是悲观,还是乐观,都是你的主观情绪而已,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摆脱主观情绪,客观看待市场。

当市场疯涨到极度高估位置、基本面又明显开始转弱的时候 ,市场可能极度乐观,但其实这时最应该悲观,如果你跟风追涨,可能就会高位站岗。就像2021年我们讲牛市后期,应该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但很多投资者杀红了眼根本听不进去。

当市场跌到极度低估位置、基本面又差到触碰底线的时候 ,市场可能极度悲观,但其实这时最应该乐观,如果你跟风咒骂,可能会错过一些难得的配置机会。就像2022年底我们讲经济弱复苏、β类板块有机会,今年1月底、2月初,我们连发两篇内参讲对A股的信心和春季躁动,如果你能冷静的去思考,你会发现这些逻辑并不难懂,只是当时你不愿意也不敢相信罢了。

现在市场又走到了同样的十字路口 。经过近几个月的调整,市场又回到了极度低估的位置,而市场情绪也再次被悲观所笼罩。就和今年2月初一样,我们又听到了一万种看空的理由。但还是那句话,情绪不会帮你赚钱,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把逻辑搞清楚。 今天我们就针对最近流行的一些情绪化的悲观论调,一起做个理性分析。

流行观点1:财务造假、违规套现、IPO套利、一股独大、转融通……A股制度问题一大堆,怎么可能有牛市?

这个观点目前最流行,网友们都成了资本市场专家,说起A股的制度问题来是一套一套的。不可否认,大家指责的这些问题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也的确极大的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妨碍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如果简单的认为有这些问题就没有牛市就大错特错了。

一个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轻松的驳倒这种观点: 2005-07年、2014-15年、2017年、2019-21年,难道没有这些制度问题?不只是有,而且比现在严重得多,为什么牛市还是反复出现呢?

核心原因在于,健康的市场制度并不是牛市的必要条件。 牛市分两种,一种是可持续的长期性牛市,另一种是不那么持续的周期性牛市,健康的市场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对后者来说并不需要 。有时候市场制度不健全,反而会放大牛市的泡沫。典型的就是2014-2015年,那时像违规配资、违规并购、财务造假等问题比现在严重得多,但这些反而助推了当时的投机炒作,让牛市涨得更离谱。

流行观点2:现在的经济基本面怎么能和以前比呢?房地产大拐点到了,宏观经济将陷入长期调整,就这还谈什么牛市?

大部分人对市场的悲观源自对经济的悲观,本质上是基于一个流传甚广的逻辑: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事实上, 股市从来都不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而是一小部分微观企业的晴雨表。

中国有数亿家企业,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就超过50万家,而A股一共才5000多家上市公司,在规上企业中的占比都不足1%,整体占比更是不到万分之一。再进一步看,在A股市场中,大部分公司市值也很小, 资金和市值都集中于头部的1800家尤其是沪深300的300家权重股,这一小撮企业才是决定A股走势的核心

可能有人会反驳:整体经济如果不行,这些头部企业也很难赚钱。但事实上,这一小撮企业赚钱与否和宏观经济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这里隐藏着两个容易被忽视的基本面逻辑:

第一,即便宏观经济收缩,存量的结构升级依然可以让头部的一小撮企业赚钱,股市一样有机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酒行业,全国白酒企业有十几万家,规上酒企业有近1000家,而白酒上市公司一共才20家。在白酒股疯涨的那些年里,整个白酒行业其实是大幅萎缩的,绝大多数的企业过得非常困难,要么亏损,要么直接倒逼,但头部的那一小撮白酒上市公司却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盈利和股价不降反升。

第二,科技类行业主要由微观创新驱动,和宏观经济没有必然联系,而这部分行业在股市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导致股市和宏观经济脱钩 。美国的宏观经济增速一直不如我们快,但美股比A股牛了不是一点半点。其实不是美股整体牛,是美股头部的权重股增长太强劲,而其中大部分是科技股。著名的美股七雄(Magnificent 7)都是科技股,单独拎出来就可以组成全球第二大股市,过去两年他们贡献了标普500涨幅的70%以上。所以,尽管美股也有很多垃圾企业,大量的企业也像A股一样被市场淘汰,但只要这一小撮头部企业赚钱,股市照样牛。

更重要的是, 和传统行业不同,科技这样的创新行业发展并不以宏观经济的强弱为必要条件,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技术创新来以供给创造需求,所以完全可以在经济下行期逆势增长 。比如,在AI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英伟达逆势爆发,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把美股拉了起来。

所以,纵观全球股市,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很多国家的股市都是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反向走牛,核心原因就是微观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型升级,企业盈利能力反而增强了 。回到A股也一样,我们在宏观经济增长很快的时候不一定有牛市,在宏观经济动力不足的时候也不一定没有牛市,因为宏观经济下行和微观基本面改善并不矛盾。

退一万步讲,即便宏观经济下行,微观基本面很弱,企业不赚钱,就一定没有牛市吗?似乎也不是, 如果货币宽松到一定 程度,“钱”足够多,利率足够低,A股照样可能会走出无基本面支撑、主要由估值驱动的“水牛市”

这在历史上真实出现过,那就是2014-15年的A股“大水牛”。当时的经济基本面其实比现在还差:在2009年的大刺激之后,经济陷入长期通缩和出清,A股也经历了史上最漫长的一轮熊市。到2014-15年的时候,基本面依然没有好转,和企业盈利直接相关的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牛市最疯狂的时候PPI只有-5%左右。但就是在这样脆弱的基本面条件下,由于货币宽松和利率下行的刺激,A股照样走出了一轮几乎完全由流动性和估值推动的大牛市。

流行观点3:以前大家手里有钱,但现在不一样了,经济已经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大家的财富都在缩水,老百姓手里没钱了,哪来的钱投资股市?

从微观的主观感受来说,的确有很多人感觉到荷包在缩水,但从客观的宏观数据来看完全不是这样。 M2(代表整个社会的存款)今年首次突破300万亿,其中光居民储蓄存款就超过145万亿 。四年前疫情刚爆发时,M2才200万亿出头,居民存款只有80万亿。十年前那场大牛市之前,M2只有120万亿,居民存款不到50万亿。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钱”,我们才看到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现象:尽管大家都在骂基金公司,但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还在持续增长, 今年整个公募的规模首次突破了31万亿,相比十年前增加了3.6倍 。即便在近两年的经济低迷时期,流进基金市场的水不光没减少,而且还在持续增加。

这些简单的数字都说明一个不争的事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