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活在当下”。
当你独自一人在街上游荡时,突然来了一辆马车,车上的人招呼你快来一起玩耍~
如果你因为时间太晚,拒绝了,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次穿越的机会。
如果你欣然接受了,你会拥有和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夫妇等等那些神坛上的大佬们见面的机会,但不得不接受,曲终人散后,也许没有人会相信你曾经拥有的那些夜晚。
豆瓣上有人喜爱这部电影,也有人讨厌导演掉书袋式的电影叙述方式。但不管怎样,我深深的被那时的巴黎吸引了。
但话说回来,海明威们称之为“毫无创意,缺乏创新”的时代,却是影片男主向往的“黄金时代”。恰好验证了“彼之蜜糖,吾之砒霜”这句话,海明威们怀念文艺复兴时的浪漫,古典,男主却陶醉其中。
暖色的背景,白天的巴黎像是一块香甜的芝士蛋糕,散发着好闻的刚出炉的香气。而到了夜晚,这座城市焕发出不同于白天的妩媚与风情,怀旧,令人沉醉。坐在啤酒馆里的人们,似乎吃是一方面,更是交际的好场所,确实,在巴黎这座城市,海明威在他的《流动的盛宴》里写了不少名人雅士们出没的场所。
:“如果你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巴黎会一生都跟随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但和影片一样,这本书是在海明威离开巴黎四十年后才著成,是一本回忆录。“盛宴”已过去许久,但是当时的生活场景通过文字的形式留在了书里。“怀旧”无处不在,与其说男主是怀着憧憬,惊喜回到过去,不如说我们这些观众借着男主的眼,重温了那个年代。
导演伍迪艾伦带着我们回到了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艺历史上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城市融为一体。
所以我没有写这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本童话。
用一个比喻就是,午夜的钟声带我们穿梭在时空隧道,当清晨的钟声响起,我们必须要回到现在。童话再美,也有醒来的时候,这篇影评拖拉近四天,写了删,删了再写。索性全部删除,去恶补了一遍《流动的盛宴》,重新动笔。
大大大大佬
“十八世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街道散发出粪便的臭气,屋子后院散发着尿臭,楼梯间散发出腐朽的木材和老鼠的臭气,厨房弥漫着烂菜和羊油的臭味;不通风的房间散发着霉臭的尘土气味,卧室发出沾满油脂的床单、潮湿的羽绒被的臭味和夜壶的刺鼻的甜滋滋的似香非臭的气味。壁炉里散发出硫磺的臭气,制革厂里散发出苛性碱的气味,屠宰场里飘出血腥臭味。
人散发出汗酸臭气和未洗的衣服的臭味,他们的嘴里呵出腐臭的牙齿的气味,他们的胃里嗝出洋葱汁的臭味;倘若这些人已不年轻,那么他们的身上就散发出陈年干酪、酸牛奶和肿瘤病的臭味。河水、广场和教堂臭气熏天,桥下和宫殿里臭不可闻。国王也散发出臭气,他臭得像猛兽,而王后愁得像一只老母山羊,夏天和冬天都是如此。因为在十八世纪,细菌的破坏性活动尚未受到限制,人的任何活动,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生命的萌生和衰亡的表现,没有哪一样是不同臭味联系在一起的。而巴黎最臭,因为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城市。
---from《香水》
开个脑洞,如果影片里的大佬们,在一个喝的酊酩大醉的夜晚,一不小心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比《香水》里描述的“脏,乱,差”的18世纪,他们会不会乐不思蜀?还是觉得现在的一切太疯狂。
如果是达利来到了现在,也许在一趟游玩后他会不会有比《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兆》更令人感到震撼的作品呢?
菲茨杰拉德
很久之前,我先是看了小李子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然后去找来了菲茨杰拉德的盖茨比小说。在电影里,海明威感叹:都是zelda耽误了他,带着他夜夜笙歌,聚会酗酒。但他却因为爱甘之如饴,最终因为酒精毁掉了自己的身体。
知乎上有人问过,菲茨杰拉德是个怎样的人?
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少爷,天才,但也不可否认,酒囊饭袋。
----FROM知乎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