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关于睡眠的各种问题,包括失眠、熬夜、睡眠模式等,并提供了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文章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睡眠时相,但健康的睡眠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平衡和调整。对于失眠问题,提出了改变观念、调整行为和积极应对的策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在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睡觉中度过。失眠问题越来越普遍,关于睡眠健康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关键观点2: 失眠的危害
失眠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健忘、抑郁和焦虑、生活作息习惯紊乱等危害。
关键观点3: 失眠的发生和发展
失眠的发生与年龄、生活压力、躯体疾病、药物使用、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能力是下降的。有焦虑、抑郁特质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问题。
关键观点4: 熬夜的标准
熬夜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在不同年龄层,睡觉的时间节点是不一样的。熬夜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关键观点5: 如何拥有健康睡眠
拥有健康睡眠需要改变观念、调整行为和积极应对。包括制定合理的睡眠目标、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解决引起失眠的压力、改善饮食等。
关键观点6: 失眠的治疗
对于失眠问题,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排除心理和生理疾病。还可以使用CBT-I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但是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长期滥用。
正文
“怀民亦未
寝
,相与步于中庭”,从古至今,许多人在漫漫长夜被睡眠所困扰,存在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越睡越困等各种症状。
现在很多年轻人作息不规律,有时候睡得晚,有时候睡得早,有时候睡懒觉。怎么样才算是熬夜?怎么样才是健康的睡眠?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行动,能够在尽可能享受生活的同时,又能拥有健康的睡眠。
睡眠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睡觉中度过。
如果一天睡8个小时,一年365天,活到80岁将有23万3600小时的睡眠时间,约等于26年。所以它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但失眠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或者说关于睡眠健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
大家开始寻求各种自我疗愈的方式,比如购买褪黑素之类保健品的消费者同比增加了四倍。而很多搜索失眠关键词的人,都是在凌晨12点之后开始搜索。他们是一边失眠(熬夜),一边求助。
而在这些搜索失眠的人群里,90后和00后已经占到了60%。
所以过了夜里12点依然还在活动的年轻人其实占比是很高的。
▲以上数据来源于阿里健康基于天猫医药平台相关数据发布《睡不着报告》
失眠为什么重要?它会导致什么问题?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人身心健康、记忆
维持
、大脑
的敏捷
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与高质量的睡眠密不可分。
第一个危害是会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决策困难。
第三个危害是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
失眠与抑郁和焦虑,是互为因果的,失眠的人日后患抑郁、焦虑的风险是明显增加的,反之,抑郁、焦虑的病人也经常有失眠的问题。
第五个危害是会增加心血管、中风、糖尿病、痴呆等躯体健康问题的风
险。
第七个风险就是可能引发事故
,很多交通事故其实都是失眠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执行力下降,打盹等导致的。
第八个危害是生活作息习惯紊乱
,睡眠严重不足,会使内分泌紊乱,导致肥胖。
失眠是怎么发展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能力是下降的,失眠的人中,女性约是男性的两倍,有焦虑、抑郁特质的,有家族史高唤醒水平的,面临更多生活压力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的问题。通常失眠是在有某种易感因素基础上,因为某事件触发,比如生活压力,躯体疾病,使用一些药物,外界的因素
等等。
失眠发生之后,并不一定会成为慢性失眠,往往是因为做了一些事情,才让急性失眠或者偶尔的失眠变成了慢性失眠。
具体如下:
第一是做了不利于改变失眠症状的行为,即睡眠模式的改变。
比如花更多的时间躺在床上,作息变得更不规律,早上不起床,或者白天花更多的时间补觉打盹,这是作息习惯的改变。
第二是无益的睡眠习惯,就是过于想要控制自己睡觉。
比如一定要在十点钟睡着,如果十点钟睡不着,感觉这一夜肯定睡不着了,会为了十点钟睡觉而做很多的工作,这也是无益的睡眠习惯。
第三是不合理使用物质药物。
任何为控制睡眠而使用或依赖的物质,也会成为问题,比如:副作用,心理依赖、耐药性、症状反弹等。
第四是对自己有很多的心理暗示。
比如跟自己说如果睡不好会有什么问题,得赶紧睡觉,再不睡的话,明天可能精力不行,起不来了等等自我的心理暗示。
第五是刻意地强迫式放松。
比如每天晚上要花一个多小时准备,要泡脚,要放冥想音乐,到了床上要电视打开,必须做完仪式性的动作,才能睡觉,否则就会很焦虑。
第六个因素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了控制或是为了应对失眠问题而改变生活方式。
比如本来喜欢运动的不去了,本来有朋友经常聚会的不去了,本来在上班的不上了,请假在家里专门处理睡眠问题,往往结果就是睡得越来越不好。因为一旦停下日常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变得更没有规律,而且不工作,白天的消耗减少,睡眠动力就不足。也可能因为不工作而有很多的压力焦虑,比如经济收入受影响,心理负担增加。失眠本身没有严重到需要去停下来全心全意去对待它,全职地治疗失眠没有必要。
失眠往往是因为控制失败而导致的恶性循环,本来糟糕的睡眠可能只是一个晚上,补一觉就又生龙活虎了。但是有的人因为糟糕的睡眠,就会对睡眠过度担心,就会要努力想要去控制睡觉,希望自己能在11点睡着,希望自己能睡到7点,希望自己一周7天都能睡好。这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的节律、生活的内容,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针对睡眠问题,就会睡得更糟。所以
为了改善睡眠问题而担心或者做的操心的行为和努力,往往是导致失眠持续存在的原因
,这
就是恶性循环。
怎么才算熬夜呢?
熬夜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在不同年龄层,睡觉的时间节点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不是有足够的机会睡觉?
也就是说,是否存在睡眠被剥夺的问题。
第二,是睡眠的连续性。
很多人睡的时间并不短,可能睡七八个小时,但是第二天会觉得非常疲劳。因为睡得很浅,在夜里会有非常多次觉醒。每次醒来之后要再花很长时间才能入睡。这种觉醒也会破坏睡眠的连续性,这就涉及到睡眠的质量。所以要有足够的睡眠机会,要有足够好的睡眠质量,这就考验我们睡觉的能力。
第三,是睡眠能力。
睡眠能力是指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让你自由的去睡,睡到自然醒,能够连续睡眠的时间,这就是睡眠能力。睡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逐渐在下降的。
第四,是睡眠结构。
实际上,睡觉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包括了不同的结构成分,一种叫做快速眼动睡眠期,另一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包括了浅睡眠和深睡眠。睡觉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的,而这些组成部分要有合理的比例,就叫做睡眠结构。睡眠结构要合理,不可能全部是深睡眠。每一个睡眠成分都有各自的使命和作用,所以达到动态平衡是比较重要的。对于普通成年人来说,深睡眠的时间占到15%左右就可以了,不是越多越好。
第五,是睡眠时相。
睡眠时相是指我们睡眠发生的时间,比如同样是八小时的睡眠,从晚上10点睡到早晨6点,这是一个睡眠时相;从凌晨4点睡到中午12点,也是一种睡眠时相;从晚上
8点睡到了凌晨4点,也是一种睡眠时相。晚上10点到早上6点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睡眠时相,而晚上8点到凌晨4点,这是睡眠时相的提前,属于睡的太早。而凌晨2点之后才入睡,睡到第二天上午,甚至下午的,是睡眠时相的延迟。
睡眠时相有
这样一个特点:
对于新生儿来说,睡眠是片段化的,是自由式的
,
什么时候想睡就睡,然后想起就起。所以小孩儿按需睡眠,困了就睡。但是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可以夜里有整觉的睡眠了。
从一岁左右的婴儿,到十岁左右的少年儿童,通常入睡的时间都是比较早的,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
,
这个时间他们是喜欢入睡的,而且幼儿园的孩子在午后还需要午睡时间来补眠。
所以幼儿园安排午睡是合理的,因为孩子夜里睡的时间不足以维持整个生理需求,下午需要补一觉。但是到了小学之后,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午睡了,也不喜
欢午睡。
而到了十岁以后,随着进入青春期,睡眠的时间越来越晚。
尤其是高中生,还有成年早期,特点就是喜欢晚睡,有可能超过12点或者更晚。年轻人的确是习惯于越睡越晚的。而到中年,即使想要晚睡,也熬不动夜了,就可能会早醒。而老年人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早的想要睡觉,比如有的老人傍晚的时候就会昏昏欲睡。真正到了睡觉时间,睡得也不是很踏实,一大早四五点钟就醒了,再也睡不着。所以人生的整个睡眠时相,有侧U字型的特点。
所以,熬到多晚算熬夜呢?对于老年人来说,可能10点都太晚了;对于大学生来说,会觉得12点睡觉太早了;而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晚上六七点钟还不睡,或者八点钟不睡,已经很晚了。所以
熬夜的标准是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
总体来说,虽然成年早期和高中生有晚睡晚起的习惯,但是,我们并不主张晚睡,
从健康睡眠的角度来讲,最好不要超过12点,11点之前睡是最好的,如果要熬夜,建议也尽量不要超过12点。
正常睡眠时间是晚上10-11点上床,到早上
6-7点起床。有些人属于猫头鹰型,三更半夜特别清醒,但起床很困难;还有一种人属于百灵鸟型,特点是很早就有点瞌睡,在晚上8点之后就昏昏欲睡了,而睡到凌晨四五点钟就醒了,再也难以入睡,这也痛苦。
失眠如果发生了怎么办?睡不好很痛苦怎么办?失眠控制失败了怎么办?对大众来说,可以有
三个策略,就是改变观念,调整行为和积极应对。
第一点,改变观念
。
简单来说,改变观念就是对睡觉这件事不能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期望。比如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例如身体不好、工作不好、家庭不好都归结于自己的失眠。有时候,失眠只是身体的一个信号,往往有应对不了压力的时候,会出现睡不好觉的现象,并不是因为睡不好觉导致有压力,睡觉只是提醒和警示作用。
失眠其实是结果,不是原因。
我们非常容易夸大失眠的后果。大部分人已经有很长时间失眠了,但是依然会在意单个晚上睡不着,失眠依然会让他感到很恐惧,对睡眠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必须睡够8个小时,或者缺乏睡眠感。
此外,因为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等等,把睡眠当成生活的中心,这些都是关于睡眠的误区。
那么怎么样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呢?
是以白天的状态为目标,即不一定非得睡到8个小时。
如果睡6个小时,白天精神还不错,那么6个小时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睡8个小时,越强求就会越适得其反。
第二点是调整行为
,中国睡眠研究会推荐的良好睡眠12条建议。首先要一日三餐规则适量,不能不吃饭,尤其是不能为了控制体重,晚上不吃饭;或者半夜叫外卖大吃一顿,这都不行;适当运动,晚上睡觉前三个小时内不要剧烈运动;午休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不乱用药;按时上床,按时起床;白天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利用日光;睡眠时间以白天不犯困为准;如果睡眠深度不够,需要主动减少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此外,要充分把握各自的睡眠特征,要对自己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会睡不好;入睡前不做过于紧张的事情,避免不利于睡眠的刺激,比如强的噪声,大量兴奋性物质如咖啡、酒精;尽量按时就寝。
第三点,积极应对
,这方面既包括自己的努力,也包括寻求医生的帮助。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第一,如果你失眠,各种努力都失败了,就需
要向医生求
助。
因为失眠很多时候不是单单的失眠问题,可能是情绪问题或身体问题,是躯体问题的症状表现。所以要去排除引起失眠的心理和生理的疾病。
第二,
让卧室环境变得舒服
,床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工作,不要在床上吃东西,不要在床上看电视。晚上要保持遮光窗帘,让夜晚足够安静,起床时窗帘拉开要足够明亮。保持卧室凉爽,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当然,有的时候可以使用白噪声,比如风扇转动的声音,这一点因人而异,有的人听到风扇声音或者空调的声音会很容易入睡,而有的人就会觉得非常烦躁,这要看自己的特点。
第三,
要学会应对引起失眠的压
力。
比如有很多病人一到周末,不用吃药,可以睡得很好,但是到了上班工作日都睡不好。这很明显是工作带来的影响,那就要去想怎么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第四,
要改善饮食,保持充足水分,规律喝水,定时进食
,注意下午两点之后到晚上不建议喝喝咖啡、浓茶等兴奋性的物质。不建议喝酒助眠。
第五,
要让自己的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
。
现在很多中学生来看睡眠问题,大部分不是单纯的睡眠问题,而是有焦虑、抑郁的问题,很大的原因是他们一周七天都在上课,一个月才休半天。这就不是张弛有度,一直都是紧绷着的状态,这是不行的。需要适当锻炼、听音乐、户外活动,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让生活变得有节奏、有规律。每周三到五次适当运动,每次30到60分钟,对于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还可以做放松练习,网上有非常多的资源。
如果前面的方法都做了,依然还是睡不好,就要
寻求专业的帮助,包括药物治疗、CBT-I 治疗和物理治疗。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助眠类的药物不主张长期服用,很多药物的说明书上都说连续使用不超过四周,四周以上要咨询医生,当然,有一些慢性失眠人,的确需要吃的时间比较长。有时,睡眠改善了,减药也需要一个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久。助眠类的药物要长年累月吃才会有一些不良反应,
目前用的最多的所谓的安眠药就是作用于γ-氨基丁酸系统的苯二氨氮卓类
,长期吃有可能造成依赖性,也有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例如觉得记性差,反应变慢,老年人如果吃一些作用比较强的药物,会导致摔跤等等,这是有不良反应的。所以我们用药一定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的使用。当然,助眠药不是完全不能用,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在睡眠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肯定是药物的副作用比失眠带来的危害要小,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
此外,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
,以及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物理治疗的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这些方式都可以非常有效地改善睡眠问题。CBT-I是全世界公认的治疗失眠的一线有效方法,
主要包括了五个模块:
睡
眠卫生教育 、刺激控制 、睡眠限制 、放松训练 、认知矫正
。
CBT-I主要是改变关于睡眠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做法,去除干扰睡眠的因素,避免过度消耗睡眠动力的一些行为,改变对于失眠的不合理的看法,做放松训练。有的人需要五个模块结合起来使用,有的人只需要用两三种,就能改变睡眠问题。
除了CBT-I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
ACT技术
,这是一种接纳承诺治疗方法,它跟CBT-I最大的不同是CBT-I非常强势地要求不能躺床上保持清醒,而ACT除了要求有良好的睡眠习惯之外,更鼓励大家接纳自己睡不着的状态,不为此纠结、担心。
很多失眠的病人睡眠改善就是从不再担心、不再过于忧虑睡觉问题开始的,因为不忧虑了,觉醒系统就下降了,就更容易睡着。我认为,对于特别容易焦虑的,对睡眠过于关注的,对睡不好特别恐惧的人,ACT技术是很适合的,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水平。
我们翻译了一本基于ACT的安睡手册,可以让失眠的患者拿回去自己学习。慢慢地觉察到自己为了睡眠这件事做的挣扎和努力,接纳那些没有办法改变的事,迎接思想和身体上出现的一切,构建新的睡眠模式,最终让生活重新走上正轨。对那些特别焦虑的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人,ACT还是比较适合的。
近年我们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
基于正念的失眠治疗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for insomnia,MBT-I),它是正念方法和行为治疗的联合,目的是增加患者对慢性失眠心身状态的了解,降低夜间觉醒、有效管理睡眠紊乱和日间疲劳的情绪状态。正念治疗单独用效果不佳,但是它跟CBT-I结合,或者跟ACT里的正念技术结合,还是有比较好的效果。
关于睡眠相关的问题,总结一下,就是最好不熬夜。如果出现了失眠,不要害怕失眠
,因为害怕会加重失眠。如果又熬夜又失眠,而且害怕,焦虑了,那就不要硬扛,要去积极的寻求帮
助,去找专业人士帮助解决失眠问题。
总体而言,健康睡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承担的责任、生活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确实需要用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平衡。既想要放纵,又想要拥有健康,需要自律来调和二者的冲突。
来源:墨子沙龙
原标题:熬到几点算熬夜?宛平南路600号专家苑成梅帮你拥有好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