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中年阶段如何通过跑步实现自我救赎的问题,阐述了跑步对身体和情绪的好处。通过具体的案例证明了跑步带来的改变和效果,并强调管理健康就是管理人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年阶段健康和生活状态的问题
文章提到中年人常常面临身体机能下降、健康问题增多以及精神困扰等问题。
关键观点2: 跑步作为自我救赎的方式
文章强调跑步是中年阶段自我救赎的最佳方式之一,通过跑步可以排除身体垃圾和糟糕情绪,改善身体状态。
关键观点3: 跑步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文章通过案例证明了跑步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健康状况,减少生病概率。
关键观点4: 跑步对情绪的影响
文章指出跑步也是情绪自救的过程,通过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变得心情愉悦,消除烦恼。
关键观点5: 跑步带来的生活变化
文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名人经历,展示了跑步带来的生活变化和积极影响,包括精神焕发、自信乐观等。
正文
如果你已陷入了中年危机,身材发胖走形,有了油腻感;如果你的健康已经亮起红灯,各种毛病不断;如果你觉得状态很差,生活过得一团糟。那就去跑步吧。这篇文章2900字,预计8分钟读完,跑能救命,跑是修行。
作者
|
每晚CC
编辑
|
小眠宝
来源
|
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最近直播重点多,
预约保你有收获
👇
👇
👇
腰酸腿痛之类的身体疾病会接踵而来,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随着身体的跑动,那些沉郁于心的糟糕情绪,积压已久的体内垃圾,都会通过大汗淋漓全部排出。
当你开始爱上跑步,健康也会爱上你。
央视主持人李梓萌曾在一则视频中,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
她说:
“我步入四十岁以后,开始坚持跑步,每周三四天,每次5~6公里。一段时间之后,受益良多。”
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后,即便工作再忙,她大概每周也会坚持三四天的五公里跑。
如今的她,已经47岁了,可站在镜头前,依旧是精神饱满,状态极佳。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让你日渐衰老的身体,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那就去运动,去跑步。
因为身材好,长相又酷似著名演员杰森斯坦森,他经常被各类选秀节目邀请担任模特。
但你一定看不出,在44岁之前,他胖得跟现在完全是两个人。
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了,于是开始每天跑步,有时间也去撸铁健身。
这样坚持了一年,他的大肚腩消失了,身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人也越发自信,乐观。
每周5天,每天15分钟慢跑者的健康状况,比久坐不动的人,生病的概率减少一半。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案例都在证明:长期跑步,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让身体机能更加高效的运转。
所以说,管理健康,就是管理人生,当你开始爱上跑步,健康也会爱上你。
奔跑的过程,也是情绪自救的过程。
他随机选择了28位轻、中度忧郁症病人,并将他们分成三组:
而最后一组进行长期精神疗法的人,病情则无明显变化。
跑步在消除轻度忧郁症方面,不仅可与短期精神疗法媲美,而且比不限时间的长期精神疗法更有效。
随着汗水的挥洒,人身体会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使人变得心情愉悦。
所以往往一圈跑下来,哪怕你有再多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作家曹林,曾在《奥森日记》一书中,记录了自己跑步重塑心态的全过程。
那段时间,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工作也做得一塌糊涂。
一开始,他跑400米就气喘吁吁,一段时间后,他能坚持跑完1000米。
不断的奔跑,让他的精神不再低迷,慢慢地,他的抑郁症竟奇迹般的好了。
“原来对未来那种无望无助的情绪改变了,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变得平和清爽多了。”
“跑步的多巴胺仅次于谈恋爱,三公里专治各种不爽,五公里专治各种内伤,十公里跑完内心全是坦荡和善良。”
当你迎着微风向前跑时,那些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的烦恼、不快,都会被你抛诸脑后。
就像有句话说的,
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就会有风。
等负面情绪全部释放完后,你便能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精力饱满地迎接人生的下半程。
如果生活让你疲惫,那你不妨试着行动起来。
在这个村庄里,她看到了满是绿意的世界,闻到了树木的清香,感受到了脚底落叶的松软,听到了鸟儿的清脆鸣叫……
她瞬间觉得,所有思绪变得澄明,生命里的一切都鲜活了起来。
日复一日,她的精神变得日渐丰盈,再也不会对人生产生迷茫之感。
“跑步对我来说就像一种禅修,无论各种各样的妄念袭来,我还是只关注我的脚下、我的呼吸,像行禅一样。”
在跑步的过程中,他不必再焦虑尘世中的种种,他的世界里,剩下的只有脚下的步伐和呼吸的节奏。
在这两种节奏中,他达到了一种灵魂的净化、身心的圆融。
风穿过你的身边,且听它低吟,再听脚下沙沙作响,看天空宽广湛蓝,也许困惑你很久的难题,都在不经意间得到释然。
▲
保存图片,分享
朋友圈
跑着跑着,你的大脑会变得清晰,心中的一切杂念也会往后退。
这种心流,会排空你身体所有的负能量,让你内心越变越从容,灵魂越来越丰盈。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