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馒头说
来来来,听馒头说一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World丨S. Korea's Yoon ... ·  昨天  
主编温静  ·  最新!一批新节目官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馒头说

【4.17】那一年的甲A,那一年的人和事

馒头说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4-17 08:55

正文

今天是2017年4月17日


这是馒头说第 132 篇文章


很久没写体育了


在今天这个日子,还是想写一篇


因为在23年前的今天,发生了影响中国足球的一件事


也是影响了我吧——那时懵懂的我,每个周末开始守在电视机前


开始用零用钱买相关书报,杂志


开始自己尝试写


最终,我选择了相关的职业


当然,这件事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而是一批人的命运




【今日主打】

1994年4月17日

中国甲A联赛鸣哨开踢





1


1994年的4月17日,可以容纳4万多人的成都市体育中心座无虚席。


到场的每一个四川球迷可能未必能认识到,他们见证了中国足球史上一场里程碑式的比赛。


那是中国足球史上第一场职业联赛。


成都和西安,是当年甲A的两大金牌球市。四川球迷为中国的甲A联赛贡献了两个关键词:“雄起”和“保卫成都”


或许那时候,很多人还搞不清,“职业联赛”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名词,是1992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原八一体工大队所在地)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产生的。


这场会议用现在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其实议题很简单:


新中国成立那么久了,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都拿了16块金牌了,但足球运动发展得让老百姓很不满意,怎么办?


大家都认为要改革。那么怎么改?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亲自到会,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石破天惊的要求:足球体制改革争取一步到位,建立职业俱乐部体制,主要以转播权、广告、门票、彩票、转会费等养活自己。


虽然争论很激烈,但到会议临近尾声时,大家都一致同意:中国足球要从专业体制的堡垒中迈出第一步,率先实现职业化。


那一届的中国足协,确定主席是袁伟民,三位专职副主席是王俊生,许放和孙宝荣。


王俊生曾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教父


那一个会议,就是后来被圈内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红山口会议”。


至今,仍有不少人称那次会议,是中国足球的“遵义会议”。


2


职业联赛带来的改变,首先体现在队名上。


在1994年之前,参加中国足球甲级联赛的队伍,基本都只以地方冠名,比如“四川队”,“北京队”,“辽宁队”。职业联赛一开,各个足球队告别体工大队模式,成立职业足球俱乐部。球迷们发现,足球队的名字,多了一个企业冠名。


那是一串令无数老球迷感慨的俱乐部名字:大连万达,广州太阳神,四川全兴,沈阳刘药,山东泰山……


那时,对企业名称的认知,甚至超过了地方名称,比如球迷会说“万达队”,而不是“大连队”,企业主也都喊纷纷喊出口号,要像欧洲的著名俱乐部那样,打造“百年老店”。


1994年,大连万达夺得甲A首冠。1998年,万达队的老板王健林认为中国足坛太黑,宣布万达永久退出足坛。


但23年过去了,再回过头去看,队名中保留1994年第一年职业联赛俱乐部名称的,只有“申花”和“国安”两家了。只是,申花俱乐部的股东早已几经更迭,而国安俱乐部最终也没有幸免,在2017年由一家地产公司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1994年球队有了企业的冠名,是一件很潮很洋气的事情。但很多年后,球迷回过头看,可能还是俱乐部只以地方名称冠名才是一件最理性的事。放眼欧洲百年老店,曼彻斯特联队,皇家马德里队,拜仁慕尼黑队的赞助商可以更换,但俱乐部名称从没有更换过。


但名称毕竟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背后的机制和恒心。


同样喊出要打造“百年俱乐部”的上海中远队曾经尝试过,他们曾一度把俱乐部改成了“上海国际”,不带任何企业标识。但最终,俱乐部整体迁移西安,如今已经烟消云散。


上海中远队的俱乐部董事长徐泽宪,一度也是甲A的风云人物


3


职业联赛带来的第二大变化,自然是对人的改变。


一批体工大队的运动员忽然发现,很多人不叫他们“球员”了,叫“球星”。


上海申花的训练基地,在位于市区东北角的江湾体育场。从1994年开始,队员们惊奇地发现,每天训练,铁丝网外忽然开始有了围观的球迷。而且,他们中以女球迷居多,很多人手里还拿着签名本。


那个时候队里的第一批明星,是范志毅、李晓、成耀东等上海队的老队员,渐渐地,从实力派过渡到了“偶像派”+“实力派”。队伍中的申思、朱琪以及小队员祁宏、谢晖、吴承瑛成了女球迷的最爱。


一到训练结束,女球迷们在铁丝网外尖声呼喊着“申思”、“祁宏”的名字,挥舞着采访本。而刚刚体会到“明星”感觉的球员们,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一一满足球迷的签名、合影需求,然后跨上自己的自行车——如果你是队里的大佬,大概有钱可以买一辆助动车。


申思和祁宏,当年申花和后来中远的双子星,但结局令人唏嘘


那应该也是媒体记者最幸福的时代——可以满足报道需求的球星出现了,但球星的架子还没出现。


一位采访申花队的老记者曾感慨地回忆:


“那时候没手机,有时候晚上写稿子需要补充一些细节,就打俱乐部的那个公用电话,叫申思来接电话接受采访,采访好后对他说:‘差不多了,接下来你叫祁宏来接电话,然后让吴承瑛排队等好。’”


至于后来体育记者陪着笑脸才能讨到球员一两句采访,甚至一些体育专业媒体开始支付“采访费”,一些球星收钱才接受采访的事,在那时是想也不敢想的。


当然不止上海申花俱乐部一家,全国范围内,凡是拥有甲A俱乐部的城市,都涌现出了一批“城市英雄”,那是一串现在老球迷依旧能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处形象的名字:马明宇,魏群,曹限东,彭伟国,高峰,黎兵……


在大陆影视娱乐业尚处在黎明前夕的时候,这批人就是现在的鹿晗或吴亦凡,所到之处,宾馆门口都有很多女球迷彻夜守候,只为在大堂前看到他们能对自己回眸一笑。


那时候,拥有一张球星签名的海报,是很多球迷梦寐以求的事。这张海报上的球员是广州太阳神队的胡志军,他是1994年甲A联赛的最佳射手,一个赛季踢进了17个球。


当时的媒体也热烈讨论过这股平地刮起的“追星旋风”,有一家媒体的观点是:


“与其去追港台那些只是唱首歌跳个舞的歌星,崇拜一个运动员好歹还健康一些。”


4


当然,职业联赛给球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感和明星感,更重要的,是收入的提高。


说穿了,就是钱。


1994年职业联赛之前,范志毅是“健将级”运动员,申花队的绝对主力。他当时的工资,是每月126元。



当打之年的范志毅,从各方面条件和素质来说,都堪称亚洲球员的翘楚


1994年职业联赛第一场,上海申花客场3比2拿下了沈阳东北六药,当时的俱乐部董事长郁知非一拍桌子:“当场发奖金!现金!”


那一场比赛,范志毅拿到了3000元的奖金。这笔现在对职业球员看起来不值一提的钱,当时把范志毅吓傻了:踢一场球能拿那么多钱?


同样感受的,还有四川全兴队的魏群。在4月17日那场甲A开幕战后,魏群拿到了2000元奖金。他随后把自己关在了宿舍房间里,把钱铺在了床上,点燃了一支烟静静欣赏:“我老魏居然能赚那么多钱?”


魏群当年人称“魏大侠”,是被描述为“袍哥文化”的代表


魏群不知道,那一晚,不止一个球队的不只一个球员,把奖金铺在了床垫下睡了一夜,一位队员坦言:“想试试睡在钱上的感觉。”


一夜暴富,让很多球员一下子无所适从。申花队几个球员在一场比赛后喝酒庆祝,一位老队员喝得酩酊大醉,在深夜的马路上当街掏出皮夹撒钱:“老子有钱了!老子有的是钱!”


随着球员收入水涨船高的,是他们的转会身价。


印象中没有记错的话,中国职业联赛的第一例正儿八经的转会,发生在1995年,当时辽宁队的黎兵转会到了广东宏远队,当时的转会金额,是64万元人民币。


到了2002年的甲A末期,上海中远从上海申花挖来了申思、祁宏和吴承瑛三位大将,后两个的转会费都超过了1000万元,这在当时已是惊人的天价。


到了现在,30岁的后卫张成林转会恒大的价格是8000万元人民币,这还只是内援的价格。



5


1994年的职业足球联赛,中国的球场上忽然多出了一群以前从没有过的球员,他们被称为“外援”。


那一年,俄罗斯成为了很多俱乐部“淘”外援的第一选择,尽管他们有各种听上去不错的理由,但真正的理由无非一个:便宜。


1994年甲A的“最佳外援”称号,颁给了上海申花的俄罗斯外援瓦洛佳——那一年,他是球队的第一射手,一共打进了11个球。但这位瓦洛佳同志,却地地道道是一名俄罗斯大学生,他在俄罗斯只是踢过大学生联赛,然后被徐根宝的教练组,以月薪500美元的条件请到了上海。


当年的23号瓦洛佳,肯定不会被老申花球迷忘记


瓦洛佳回国后和自己的同学说起在中国的荣誉,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他是在吹牛皮:你一个大学生,跑去中国顶级联赛拿“最佳外援”称号?但他们得知是真的之后,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


事后很多中国足球的圈内人回忆起这件事,都觉得挺丢人的:一个俄罗斯大学的业余球员在中国顶级足球联赛上如入无人之境,中国足球的大门该有多好破?


瓦洛佳的事迹鼓舞了全世界各地的业余球员甚至球迷,在联赛开始的头几年,巴西居然有个球迷也冒充是职业球员,一路来到中国俱乐部甚至进入了试训,在最后关头才被教练看出了破绽。


那一年,甲A联赛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四川全兴队的巴西外援马麦罗,尽管他在巴西只是混迹乙级联赛,但毕竟是一名真正的职业球员。他在甲A赛场上上演过连过6人,上演过脚后跟进球,让各个俱乐部第一次领悟到:找个靠谱点的外援,球队实力真的能瞬间上一档次。


当年的马麦罗


1994年甲A联赛的水平,就是这样让人尴尬,但到了1995年,进步就比较明显了。作为一大标志是,瓦洛佳在申花队迅速沦为替补——瓦洛佳还是那个瓦洛佳,但甲A联赛的水平上升得很快。


让中国足球俱乐部第一次体会到让外援承包中前场甜头的,是北京国安。当时他们请的冈波斯、安德烈斯和卡西亚诺,是当时具有较高水准的外援。“三个火枪手”同时上场,一时间打得甲A其他各队满地找牙,最著名的那个战例,就是我们上海球迷都不愿提及的“1比9”。


那个时候,曾被人称为“大忽悠”的辽足总经理张桐坡,放言要花100万人民币,把当时虽然已近暮年,但依旧是威名远扬的里杰卡尔德请到甲A联赛,被人当作笑话传。但到了现在,胡尔克、谢特拉等一批转会费在2000万欧元左右的外援在中超出现,也不是一件特别大的新闻。


到现在,很多申花球迷还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德罗巴和阿内尔卡居然双双效力过申花队!

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那个月薪500美元的瓦洛佳?


这张合影,现在依旧让人觉得有些不太真实……


6


1994年4月17日,在成都吹响中国第一场足球联赛开场哨的主裁判,名字叫陆俊。


19岁就开始足球裁判生涯的陆俊,一直是甲A联赛“金哨奖”的拿奖专业户,并两度被评为亚洲最佳裁判。2002年韩日世界杯,陆俊作为中国裁判站上了足球裁判的最高舞台,并在克罗地亚对阵墨西哥的比赛中判罚克罗地亚队6号队员禁区犯规,不仅判了点球,而且把人追加红牌罚出场,成为那届世界杯第一个出示红牌的主裁判。


2004年,陆俊在执法上海德比的中场休息时,被其中一家俱乐部的总经理扇了一个耳光——那位总经理事后在小圈子透露,陆俊“人品”太差,拿钱不办事。但他自己也很快就推断出了原因:陆俊两边都拿钱。


“耳光事件”后,陆俊在当年年底宣布“挂哨”。2010年中国足坛掀起“打假扫赌风暴”,陆俊被“请”去协助调查,2012年,被宣判受贿81万元,判处有期徒刑5年零6个月。


圈内人都说陆俊业务能力强,善学习,人也聪明,但是,就是有点太聪明……


1994年4月17日的那场开场赛,还有一个巡边裁判员,名字叫龚建平。龚建平在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反赌反假史”上的地位,比陆俊要高,因为他是第一个掀开中国足球“假球”这个盖子的裁判。


根据后来的判决书,龚建平在2000年至2001年,受中国足协指派担任全国足

球甲级队A、B组主裁判员职务期间,先后9次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37万元。最后,他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2004年,龚建平因白血病逝世。


龚建平


裁判的腐败背后折射的,其实是整个甲A的乱象。在打假球最猖獗的年代里,从门将到中后卫到前卫甚至到前锋,都可以参与到一场假球中去。


1994年的甲A,踢球是为了赢比赛,为了拿冠军,球员们愿意拼上一切。但到了10年后的末代甲A,哪怕冠军近在眼前,却可以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而故意放弃。


曾和申思、祁宏做过队友的一名球员曾向我感慨:


“”那时候,国青队集训结束,我和队友都要相互写信鼓励:要好好练,一定要进国家队,为国争光。但现在……唉……”


7


1997年,经过三年甲A职业联赛洗礼的中国球员,终于站上了冲击世界杯的起跑线。


平心而论,参加那一届“十强赛”的中国国家队,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可能是史上最强的——至少,充满特点:范志毅,郝海东,高峰,李明,曹限东,彭伟国,区楚良……这批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率先洗礼出来的球员,都在当打之年。



回过头去看那一场场的比赛,中国队打得也不算太差,但是主客场对伊朗,尤其是在大连金州主场先进2球再被对手4比2逆转的那一场,成为了所有中国球迷最痛的记忆。


之后的2001年,凭借一支好签,中国队历史性地打进了世界杯,完成了“一场没胜,一分没拿,一球没进”的世界杯之旅。


中国足球在当时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的任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也是在他的任上,被揭开了掩盖乌烟瘴气的盖子。当时阎世铎的一句名言是:“乱世须用重典,矫枉难免过正”


在那之后,2006年德国世界杯,2010年南非世界杯,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国男足连续三届世界杯无缘亚洲区十强赛——别说冲击世界杯,连冲击亚洲最高舞台的角逐资格都无法获得。


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回过头来审视已经走过那么多年头的职业联赛。


在甲A10周年,中国职业联赛20周年的时候(2004年,“甲A”改为“中超”),很多人,很多媒体都在说一句话,叫做“梦回1994”。


1994年回得去吗?


回去了以后,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馒头说】


这篇推送,大概是我写“馒头说”以来,唯一一次几乎没有查找过一点资料的一篇。


跑了那么多年体育,尤其是跑过那么多年足球条线,很多人,很多事情,都刻在脑子里,想忘也忘不掉。这篇推送5000字,大概也就2个小时就写完了——如果给我多几天时间理理头绪,写个5万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所以这也带来个副作用——这篇推送其实是写得极散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什么写什么。


还是因为对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有太多的回忆在里面吧。


因为跑条线的关系,我自己听闻,了解,甚至目睹了太多所谓足球的黑幕,这些东西如果写出来,远比这条推送写得要精彩得多,但如果让我评判这23年来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该不该搞,我还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一定要搞!


有人曾说,中国的竞技体育项目里,职业足球是最干净的,因为它是在市场化和媒体监督下全透明的,该有的假丑恶黑幕都展现给你们看了。


话说得有些偏激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应该说,1994年4月17日开始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一路走来,有过弯路,有过曲折,甚至有过山穷水尽,人人唾骂的时候,但不管怎样,它还是在慢慢进步,慢慢探索。在提倡“体育产业化”的今天,中国职业足球联赛这23年来提供的正面和反面经验教训,都是极其宝贵的。


前两天,电视里在放中超联赛,我特地让完全不接触足球的老婆看了下球场爆满的看台,她非常吃惊:现在足球还有那么多人看?


是的。中国足球联赛的上座率,经历了“人山人海”到“门可罗雀”,但这几年,又明显走了上升通道。老的一批球迷还痴心不改,新的一批球迷又顶了上来,一代接着一代。


中国男足再臭,再骂,等到他们比赛时,我们依旧会守在电视机。


对于球迷而言,他就是我们的孩子。


我们一直在等他长大有出息的一天。


我想,应该是等得到的吧。




欢迎关注总是会写点体育的微信公众号 馒头说 mantoutalk  


今天的延伸阅读,是我以前写的关于两名上海球员申思和祁宏的故事,也是点到为止。前不久,申思也已经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希望二位能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下半场,祝顺利。


延伸阅读《扫赌风暴中的两个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