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放先生,文人,姑苏晚报首席编辑,笔名老九,出版多部散文、小说等;徐佩根先生,匠人,石雕手艺人,他说“
冷冷的石头,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是能呼吸的”
;
两位先生因为彼此的才华而惺惺相惜,远近因寻艺与两位结缘,也有幸请二位老师作为
姑苏寻艺
的导师。
与文人对谈,与匠人学制砚台,一起去苏州点击链接
。点击阅读原文有惊喜木哈哈。
本文选编自二位老师对谈,以下刘放简称L,徐佩根简称X。版权晚报会客厅所有。
姑苏寻艺,远近与徐佩根大师,光福塔
砚台现在基本不存在于日常生活了
。
现在很多人爱名车,古代文人眼里,这方冷砚台,如名车。爱砚台的人,晚上搂着睡觉。
中华几千年文明,砚文化始终发挥着延续、传播、交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砚文化从形成,就不断推动中国绘画、书法、雕刻发展和传承,反映了历史人物、文物、风俗、建筑、山水风貌、制造工艺、宗教信仰等诸多文化内容。
砚本身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思想、理想和抱负的表现形式。
首先,砚石坚硬如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文人们以催人奋进的句子为砚铭,镌刻在坚硬的砚材上,彰显“浩然气,沧海心”的信念,致力躬身践行。其次,砚台的温润如中华民族和谐宽容的包容气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
△往期参与者学习与制作砚台
L
:
我们从评选大师开始?当下大师满天飞,你怎么看?
X
:
本来,真正能称得上大师的艺术家,必定在其领域对人类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思想起到了推动或提高的作用
。
大师,也需要时间沉淀、历史检验,是后人对有杰出文化贡献前人的尊称。当我们客观公正的眼光来看待前人,能称为大师的凤毛麟角。
大师作品一定得有创新性,体现时代精神,能成为后人眼中的传统
。当下,我们可以说处于一个“山寨”时代。无论工业制造还是工艺美术,或者美术领域,大都是复制别人。人心太浮躁,不肯沉潜下来发现创造,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一味临摹古人,一切都往后看,打着“继承传统”的旗号,招摇撞骗。这怎么可能成为大师呢?连大师的皮毛都没触及。
真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定德艺双馨
:一方面,他们在行业内有很强凝聚力,能为人师表,
起领军作用
;另外,他们必须
有独门绝活
,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大师,是受人敬重和欢迎的,
也是我们从业人员要终生不懈追求的
。
L:
说说你自己走过的路吧,你年纪轻轻,
获得了众多的大奖
,还是蒦村砚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你的故事一定也是非常精彩的。
X
:我是个普通人,至于网上说的“石痴”等的赞美,是带有鼓励性质。的确,我接触砚台早,我的外公、舅舅,都是制砚能手,母亲也是藏书砚台厂工人,所以说我
“在母腹中就开始接触砚台”
,也有道理。90年代家乡石雕生意好,许多外国客户等着要石雕的茶壶,30元一把,一天能生产几把壶。那时大家工资都不高,一个月几百元,一天雕石壶,能获得100多元,非常可观。他们发明了一种机器,现在大家用的玉雕机等,前身就是我家乡匠人发明的。
但我还是走我的手工活,
我不贪量
,从我手头购买去的作品,价钱却是最高的,我的一把壶,能让日本人出一万日元,美国人出一百美元,
能卖出师傅师叔们十把壶的价格
!
徐佩根老师创作
L
:你是制砚的非遗传承人,但你真正
名声鹊起
,是因为你的《小村深处》《雨巷》《牡丹亭》《印象江南》等几个摆件作品带来的,说说你的这几件作品吧。
X
:是的,这几个作品都获得了大奖,被朋友们表扬鼓励。其中《雨巷》获2009“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同年获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还获得2010中国宏州杯石雕艺术大赛荣获三等奖。
共有三十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奖项
。《雨巷》还被众多人模仿,网上一点击,各种“山寨版”的雨巷数不甚数,质材有石雕的,也有玉雕的,但都比较蹩脚,让人哭笑不得。
△雨巷,徐佩根作品
L
:《印象江南》非常美,
感觉除了石雕技术,更多的还是设计巧妙
,你心中的江南,是一个大大的黄酒坛,倾倒出的黄酒如同长江水,而一叶勤劳的扁舟却在这酒香弥漫中畅游,在逆水行舟,感觉船上的艄公,就是你这个勤奋又才华横溢的艺人。
X
:谢谢。这件作品出来后,很多朋友想购买,
但我不卖,绝对不卖
。不止一家愿出一百万,我还是回答:不卖!我自己清楚,
这种作品,不是随便就能创作出来的,我不敢保证以后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
。园区的一位老板,多次来我的店,手摸这件作品,想买去。我其实几乎被他的真诚打动,但还是硬下心肠,没有松口。
这件作品,融汇了我对江南的理解,对故乡的深情,它是冷冷的石头,但它在我心中是有温度的,是能呼吸的。
参与者制作的大提琴砚台
远近致力于传统文化保育,通过传统手工艺旅行、手艺课堂、青年实践、公众教育等方式带领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欢迎跟随远近的脚步出发哦
近期出发行程
姑苏寻艺,跟大师学手艺,最后召集(点击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