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早就说过
杨早相关的一切文字,介读观影论世衡文,总括一句“有思想的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早就说过

有这样的邻居,再来个业委会,我一定身许北京,心许小区

早就说过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3-16 18:45

正文

本文首发于 腾讯大家 Ipress

谢绝一切非授权转载。


最近我住的小区火了,纸媒网媒,各种报道,为啥呢?各家标题基本一致,以《北京青年报》为例吧:《业主私拆院墙挖地基致管道外露 城管高度重视要求涉事业主回填》。

事实上呢,邻居都知道,这家从春节后就私拆院墙,偷挖地基,已经一个多月了。本楼邻居,走过路过的邻居,有报告物业的,有通知城管的,甚至有报警的,但都不了了之。传说这家有势力,不知真伪。

3月7日,这事闹大了。因为此前在邻居的强烈反映下,物业曾向该业主出示违建通知,要求停止施工,但该业主置若罔闻,照样让施工队的车每天进小区开工。这天上午施工队再往里进,物业赶来阻止,业主强行刷卡让施工队车辆进入小区。物业跟随到家制止施工,仍然无效。

聚集到工地周围的邻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照片上传到了小区微信群里。这家业主前几天已经用围挡挡住了工地,很多照片是从别的楼上俯拍才能看见大致状况。但是可以清楚看见,一部水泥搅拌机在辛勤地工作。

头天业主曾对围观的邻居说:我就是盖个阳光房,盖个茶室。可是小区盖阳光房的一楼住户多了去啦,你见过有挖地基的么?你见过有上水泥搅拌机的么?

小区微信群里就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没人管他么?”

“物业一直阻止,但是物业没有执法权,业主根本不听,阻止不了。物业说干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有势力的业主,派出所都不敢管。”

“给城管打电话?”

“城管来了好几趟了,要约谈业主,业主没去。”

“报110啊!”

“110只管刑事,这种事让找物业和城管解决。”

3月7日下午,十名邻居(九女一男)来到现场,强行拆除了围档,发现业主偷挖地基一米多深,水管和燃气管道都暴露在外。燃气管道外面又被施工队自行敷上了水泥。管道旁还有施工队工人扔下的烟头。这下邻居们炸了——你不炸,燃气管道就有可能爆炸不是吗?

邻居们继续拆除围档,又发现了:钢筋混凝土的承重柱被切割,业主还私自接上了消防龙头,用于水泥搅拌等施工行为。

群里也炸了:这家人就不怕楼基沉降,燃气爆炸,自己也没命吗?

警察来了,找不到业主又走了。

业主来了,说:谁拆的围档谁赔!我要报警!

邻居们说:不用了,我们已经报警了。咱们一块儿等吧。

业主说好。没多久自己走了。

邻居们继续向物业申诉。最终物业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指示,拆除了围档、钢筋之类的围建。

第二天,三八妇女节,城管的违建通知单也来了。接下来又是各种扯皮:业主想自己回填,邻居不同意,要求鉴定后专业回填,业主不露面,邻居要求物业准备起诉;业主出现了,但拒绝承担鉴定费用;邻居又督促物业起诉,业主签字同意承担鉴定与回填费用……现在大家在等,看会不会又出现什么幺蛾子。

在过去的一周中,基本上每天一开手机,小区微信群里都是几百条未读消息。邻居们借此机会,也在反省这个号称“文明、安静”的小区,为什么总会出现这样的事?——此前有把楼下绿地改成自家花园,还立上四根灯柱通电的,有在院子里挖个池塘养鱼的,还有住一楼直接开挖地下室的……谁能管得着他们呢?大家问。

我们这个小区从2002年开盘以来,就以金牌物业和金牌论坛著称。据老业主们描述,那时可好了:生客进小区门,物业一定会致电主人家询问;拿着重物在路上走,一定会有保安帮你拎;保洁工人每天笑逐颜开地问好;在小区内遛狗狗,随处有物业或邻居提供的便便袋;邻居们往往不分彼此,一到周末就轮流啸聚;每天十来趟班车往返国贸,还有那小区清清的荷塘……


现在这些基本上都没了。荷塘变成了货场,物业人员一拨拨地换,班车只剩两趟,住户越来越多,地上的狗屎也越来越多,住一个单元的邻居也相逢不相识,反正隔不多久就有人搬走,经常有恶客把车堵在小区门口,放他进来就堵在路边……唯一剩下的传统,或许是大年三十还是会有业主发起给保安与保洁送饺子,发红包。

像这次和上次,上上次,私拆偷挖的业主,如果真的腆颜不顾公论,谁来作为主体与之对垒呢?来访的媒体都夸小区邻居们有素质,但是按道理,这些隔壁楼或几百米外的邻居,既没有义务,权利也很存疑。似乎真正有权利阻止他们的,一是同楼的邻居,二是物业。

群里有人力劝同楼邻居出来起诉之类,但有的邻居在国外家里没人,有的家里只有老人不愿/不敢出面,一共只有八户的黄金楼型,这时反而遭遇找不到直接受害人的尴尬。

靠物业吗?咱们小区物业对待业主一向是比较软的——这有时也是优点,只听说无理业主打保安,从来没有反例,“别的小区,哼”。像这样的违建,物业也缺乏动力/胆量去较真。我亲耳听见物业经理对那几位英雄女邻居说:“多亏有你们支持,我们才敢去拆这些违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