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网  ·  官宣!开幕式中国代表团旗手揭晓 ·  18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汽车行业淘汰赛,加速到来 ·  昨天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昨天  
涵江时讯  ·  全到涵江闹元宵 | ... ·  昨天  
南方日报  ·  +音 | 过年,一个家最好的模样 ·  4 天前  
江南晚报  ·  取消!多地发布紧急提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复制周杰伦,它比你更快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25-01-04 13:4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AI在音乐产业的应用和发展。AI可以辅助创作音乐,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引发了关于版权和个性化创作的讨论。文章还提到了AI在音乐推荐和爆款预测方面的作用,以及AI在民乐和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和挑战。同时,文章也指出了AI技术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如侵权风险。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AI在音乐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辅助创作音乐,提高生产效率。

AI能够参与到歌曲生成、作曲、编曲等各个环节,甚至可以帮助音乐人优化创作流程,提高效率。

关键观点2: AI在音乐推荐和爆款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音乐平台通过AI算法可以辨识一首未被市场验证过的demo是否动听或有爆款潜质,从而提高音乐推广的效率。

关键观点3: AI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版权问题和个性化创作的担忧。

一些音乐人担心AI会取代他们的创作,导致个性化作品的无人问津。同时,AI生成的作品可能存在侵权风险,需要法律和行业规范来加以约束。

关键观点4: AI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可能性。

未来AI技术可能会更加成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中,为音乐人提供更多帮助。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AI也可能会成为普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正文

▲ 图片由张玥使用AI工具生成。

全文共4981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 现在打开短视频平台,听到的新歌就像“不是周杰伦唱的‘周杰伦’”,“这样套路化地复制歌曲,AI比人还擅长”。

    每天十万量级的歌曲入库,TME技术副总裁介绍,经过AI演算,平台可以辨识一首歌是否有爆款潜质。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南方周末实习生 曾晓涛

责任编辑|张玥


“我用AI回答你的问题吧。”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沈阳在面对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应。人机共生已成为他的工作生活方式。

2023年下半年开始,沈阳迷上了AI创作,他用AI写诗、写小说、绘画、写歌。有了AI,即使是他这种“小白”也能拓宽人生的可能性。
机缘巧合下,国内一档原创音乐的综艺节目邀请沈阳参与录制。为上节目,他和团队专门创作了AI作品《逆风》,可惜最终没有被歌手选中。多名歌手表示,AI作品“没有灵魂”,但AI跑出的歌手声音与歌曲的匹配度,让他们惊叹。
AI已引起整个音乐行业的注意。2024年3月,海外音乐大模型Suno发布,不少音乐人尝试使用AI生成歌曲后,直呼惊艳。
24岁的昌伦越(网名“概念黁”)是短视频平台小有名气的音乐达人,他发了一则短视频分享用Suno生成歌曲的感受。虽然整首歌结构有些怪,“但总有一两句很抓耳的旋律”。
中国科技公司也在研发生成式AI音乐,如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的琴乐大模型、网易天音、抖音豆包、趣丸科技的天谱乐、昆仑万维的天工SkyMusic等。
网易CEO丁磊曾在2023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上作出判断,“人工智能在未来一至两年内,大概率会成为音乐行业的标配”。
1

人做一两天,AI十几秒

随着Suno爆火,80后唱作人宋宝宇很快加入AI大军。他曾以歌手身份发过专辑,更多时候是音乐制作人,与众多一线艺人合作。
他将自己创作的影视配乐《伴你月落星沉》词作上传到Suno,输入曲风描述,十几秒就生成了两首歌。再依次输入流行、R&B、摇滚、嘻哈等曲风类型后,他一下子得到了八首歌。
有些歌曲片段听起来竟然还不错,“平时做首歌或demo(录音样带),通常要几天时间,最快也得一天,赶工的话质量还会受影响。”
《伴你月落星沉》经过宋宝宇工作室与各环节制作人反复调整修改而成。这也是大部分音乐作品的必经之路:先是词曲创作,再找人编曲,再请乐手录入乐器,请歌手录制人声,最后由混音师混音制成歌曲母带。
“可能吭哧吭哧做了一个月的东西,反而不如AI三分钟做出来的,还能批量生产。”宋宝宇看到一些音乐人的焦虑,当AI作品大规模灌入市场,受众习惯这类音乐,个性化的作品也许会慢慢无人问津。
即使没有AI音乐,这种现象也已经存在。深层原因是,当前流行音乐市场已经不同于往日,“以前是我写什么,你听什么,现在是你听什么,我写什么”。
宋宝宇的音乐工作室会接到一些制作案,有些案子不需要个性与创意,客户已有明确想法。有的客户更愿意做老歌翻唱,或做迎合市场口味且已有热度的歌。不管是音乐平台还是买了歌的版权公司,比起冷启动的原创,花钱做这两类歌的回报更高。
接受采访的前两天,宋宝宇打开Apple Music2024音乐榜单,中国区TOP50中有40首歌来自周杰伦,现在一打开短视频平台,听到的新歌就像“不是周杰伦唱的‘周杰伦’”。
受众爱听周杰伦、林俊杰,市场上就会有一帮人专门去写成周杰伦、林俊杰。“这样套路化地复制歌曲,AI比他们还擅长”。
2

没“人味儿”

沈阳提出,AI创作的两大方向,一是人机共生,二是人机优生。前者是帮助“小白”降低表达门槛,后者是帮助有能力的创作者优化内容。
但受访的多数音乐人认为,目前AI真正能辅助创作的部分不多,甚至有人不希望AI过度介入。
2001年出生的新生代音乐人惟风,是一家音乐厂牌的签约词曲作者,负责原创歌曲制作。他也尝试过用AI作曲、编曲,整体感觉是“可有可无”。
他说,AI的确可以迅速生成框架型编曲,但这种框架只会重复过去的套路,最多中游水平。想要更好的效果,还得靠人来重新编排。AI作词还很初级,不具备人类的情感表达能力。
惟风举了个例子,方文山写“冷咖啡离开了杯垫”,下一句写“我忍住的情绪在很后面”。AI会怎么接呢?它改成了:“在冷咖啡离开了杯垫的瞬间,回忆涌上心头,仿佛时间停滞了片刻。窗外雨点轻轻拍打,思绪在空气中飘荡,忧伤和温柔交织成画。”
“AI写词要么堆砌意象,要么过度扣题,缺乏文学意义上的逻辑与情感的流动。”惟风说。
同样,人类也无法通过下达准确的指令,让AI理解真实的需求。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量化”的部分,宋宝宇形容为“人味儿”。
在音乐制作时,“难以量化”的时刻很多。一些歌手、艺人会用“热烈一点”“气势还不够”“不够悲伤”等说法跟音乐人描述需求。混音环节里,宋宝宇需要拿给各制作方听,反复打磨整体或局部音量响度,“必须人来手工细调,才能确保大家听到的是舒服的”。
“未来AI应该也能总结出几种‘热烈’的模板,但还是很难能直接理解人的具体需求,使用起来效率不如人高。”宋宝宇说。
抖音音乐人粉太狼因翻唱走红,2024年开始自己写歌,音乐人朋友认为“用AI创作,会浪费个人天赋”。她暂时没有使用AI。昌伦越考虑使用AI生成旋律找灵感,或翻唱demo听效果。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当前AI技术更多介入的是人声部分。
一首歌做完后,音乐制作人需要先找人唱一遍,做成demo才能拿给艺人。“我们自己或身边人也能唱,考虑到歌曲风格、特质,也需要花钱请更适合的音色。”宋宝宇说。
Demo帮唱歌手的价格几百到几千元不等,AI做声音建模虽也可能付出一定成本,但能贴合需求。“即使不能作为发行级,用AI唱demo对表达歌曲大致样貌是有帮助的”。
宋宝宇相信,未来AI在演唱上的技术还能继续突破。他在短视频上常能刷到一些快速学唱的内容,在歌词上标注强弱重音、轻声叹气,“其实也跟调教AI差不多”。
不过即使AI演唱能做到“像人”,受访者也普遍表示很难真正有“人味儿”。
“听众更愿意听到真实的东西,这才打动人。”金队长(网名:金队长教唱歌)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他的学生不乏专业歌手。他提到,真人演唱受到情绪、情感影响,肉嗓表达的缺陷反而会带来特别的感觉,AI太过稳定反而没有生机。
说唱是昌伦越擅长的领域,AI很难达到说唱独特的演唱氛围,“每个rapper都有个性化的腔调(flow)”。这跟市面的AI翻唱不同,AI翻唱的原歌手本就有腔调,只是把他的音色换成另一个人而已。
3

预测爆款

每天,都有十万量级的歌曲涌入音乐平台的曲库,demo更有几百万首。凭借人力,在海量的曲库中淘出优质歌曲,效率很低,AI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让AI算法理解音乐,对我们平台很重要。”TME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过去互联网音乐平台主要依靠专业的内容运营团队来做,现在AI能够理解一首歌的类型、风格、品质好坏,再精准推荐给用户。
TME天琴实验室的前身是TME多媒体研发中心,研究前沿技术,为旗下多个音乐平台用户提供优质视听体验,比如听歌识曲、音质优化。
2019年后,在AI技术支持下,天琴实验室推出一项以音乐品质预测为主要功能的工具,即Predictive Model(PDM)技术。经过AI演算,平台得以辨识一首未被市场验证过的demo是否动听或有爆款潜质。
该技术应用在TME旗下音乐平台优质歌曲的挖掘和宣推上,也在TME旗下音乐人创作平台落地。这一平台有大量的词曲作者上传作品,PDM技术会给这些作品预测打分,对比市面上爆款歌曲特征,预测其可能的流行度。“高分demo很多唱片公司抢着要。”周文江说。
“AI的判断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说放之四海皆准。”惟风之前有首歌在PDM评级为S(特级),也没有人买,最后推给朋友才卖掉。
AI算法真的能抓住爆款吗?
2023年,惟风一首词作《会开花的云》在短视频平台意外爆火,登上酷狗、抖音热歌榜,各音乐平台均达到百万量级收藏,但却曾是个没人要的“废案”。
这首歌火了以后,惟风总结经验,一是旋律抓耳,二是歌词指向性不明,受众范围广。也有人模仿它,却连热榜前十都进不去。AI肯定也能把热歌规律总结出来,但“最多保持(作品)数据的可观性,产生不了真正的爆歌”。
2024年年中,昌伦越发布了一则颇带讽刺意味的短视频,套用热歌公式、教学创作能爆火的口水歌,视频里创作了一首名为《Social Media》的歌。
“‘口水歌’旋律上得洗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歌词要能引起共鸣,特别是伤感情歌或网络热点。”昌伦越的试验成功了,教学视频获得393.2万次点赞,仅一分多钟的《Social Media》吸引五千多人互动,平台播放量达2.3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