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最爱大北京
爱上这座城,从这里开始。北京城事、娱乐休闲、实用信息、杂谈趣闻,带您体会不一样的北京城。终身免费收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北京一男子独自登山失联8天!遗体被找到→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海淀一民居突然蹿黑烟,火苗烧到窗框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北京小区里的宝藏,就是你家楼下的健身器材! ·  3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74岁刘晓庆“整治内娱”,40年前旧作被扒: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最爱大北京

新街口还有这样的事儿?!真没见过这样的新街口!

最爱大北京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4-03 07:35

正文

小北自打懂事儿了就是

“混迹”于新街口

因为离后海近, 还热闹


说到新街口

那能说的故事就太多了

小北就跟您聊聊自己的经历


为啥叫“新街口”为什么不叫“街口”


小北是这么臆断的,在北京凡是带新字的街,之前名字应该就没有这个新字,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新街口。原来就叫街口。


叫新街口估计是通过某些原因改的名字。


小北想了一下,看有没有这种原因,新街口是西至西直门,北到积水潭,南至平安里。是一个带丁字路的长街。


北到积水潭的(北二环)的距离也不过三五百米。在新中国建国前,北京的内城是有城墙的。


而积水潭这个位置就是当时老北京的内城最北侧的城墙。



而积水潭往南正好是个街口。所以这里应该叫“街口”没有这个新字。


新中国建国,城墙被拆除了,正好扩大了面积,这里会不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改名叫了新街口?


不过这完全是小北臆测的啊,因为毕竟小北见识尚浅。要是上了度娘,度来了东西,想必您也兴趣不大。


说到新街口首先想起“他”


要论辈分。小北这个年龄,得管“三儿”叫声叔了。“三儿”老北京人。


第一见到他。模糊的记得应该97、 98年,在此之前就知道这个人,因为叔叔辈儿的人都管他叫傻三儿。


在新街口卖报纸。常常出现西安饭庄附近。


说道“三儿”的传奇,主要就是因为他真真的是新街口的老“坐地户”。


这新街口几十的变化,我想没人比他门清儿了。也是新街口变迁的见证者。



据说三儿以前也是上过班儿的,但是不知是某种原因,还是身体问题,后来就不干了,扎根于新街口,这一待就是几十年。


前段时间有好多媒关注过他,说是现在报纸不好卖了,没人买了。三儿失业了。


各种热心人能帮的帮,能给三儿介绍工作的介绍工作。


小北也是好久没见到了他了,不知道他过的好不好。


有时间真的要跟“三叔”聊聊他的故事。


新街口百货商场


要说新街口,那其实能说的并不多,印象最深的就是新街口商场的地下的独有经营项目。


弹棉花,就是把过去棉被里面的棉花拆出来,然后用一个大型的弓的弓弦放在棉花上用一把小锤来回来的敲击。


重新崩弹之松散,再重新塞回被子缝好。


烫,烫,糖。烫,烫,糖。这个声音恐怕只有上了点年纪的人才会明白。


“百花深处”藏在新街口


小北记得前两年的搞了个什么最美胡同名的胡同,评选出全北京最美的一百条胡同的名字。


百花深处“勇夺”花魁!不仅是胡同名字好听,其实百花深处是有故事的,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张姓夫妇。


购买了这条胡同的一大块儿,养花种草,一到了春花烂漫时,花香扑鼻,景观怡人。故此得名。




但不为人知的是。百花深处胡同以前有一个废弃的厂房,90年代被音乐人改造成了录音棚,那个“疯狂的年代。


这个录音棚属于北京的少数几个录音棚之一。”很多大腕儿都在此录过自己的专辑。



让百花深处更为出名的就是那一句“不敢问在午夜问路,怕走到百花深处”。One Night inBeijing 让我留下了许多情。


新街口电影院


新街口电影院是新街口往西的一座“爷爷”级电影院,新街口商场往西大概也有一百多米。马路的对面就是北京三中。


之所以印象这么深,是因为小北的第一次看电影就是在这里。那个时候马路边还有那种巨幅的手绘海报。


如果放倒足有二三十平米,还有就是雪村当年拍过一部叫“新街口”的电影。


为了情怀,小北当时也是买了票在新街口电影院看的“新街口”。



运动之足-八零后的记忆


这里提一下这个店小北就是为了唤醒一些八零后的记忆。


这家店原来是精英体育用的,在小北的心中地位比王府井的“利生”还要高。


因为卖的都是一些非常牛X的运动鞋。店早就没了。当年也是在新街口的“黄金地段”正对着积水潭医院的那个正门。


店不大,但是东西挺全,门口摆了一双估计有100码的巨型耐克鞋。这也是小北印象最深的。



新街口也有个小“簋街”


东直门簋街那全国都闻名遐迩,最有名的就是“麻小”。但是在90中期。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并不是太多。


在北京上大学的学生半夜也不会出来吃饭。当时新街口百货商场街对面,一到晚上11点就变成了另外一番景象。


整个便道都被占满。做的是一种叫卤煮的吃的。


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摊儿有十来家,但是无一例外的。“主厨”都是北京人。


由于家近,竟半夜约上一两个兄弟去吃卤煮。北京人就是好这一口。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烙肉饼的老奶奶。那个时候就得有70岁以上。可胖了。得有160斤。


往人家店门口台阶上一坐。一手拿一个平铲。烙出的肉饼外面酥脆,里面喷香。


据说前两年人也“没了”。心里莫名的一阵酸楚。现在还能回忆起来的就只剩下“那个”味道了。

有个“迪厅”叫杰杰


小北赶上了那个疯狂的90年代。北京出现了很多叫“迪厅”的地方。


较为出名的有,NASA,东方一号,奥尔菲斯等,新街口也有一个迪厅叫做JJ(杰杰)。


这种迪厅就是北京比较早的夜店。



上周小北跟一个九零后的“小朋友”聊起来迪厅。小朋友一脸懵圈,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小北还解释了半天。


那时候去“迪厅”的。被社会普遍的认为是“小混混”。



小北我没什么资格介绍。因为我确实没进过JJ的门。现在想想这批常年混在夜店的人也算是“潮流”的先驱了。


这个迪厅现在好像还有。有时间还真得去一次。感受一下。


四川饭店“移民”新街口


您听听这名字?四川饭店!估计在北京说道川菜,四川饭店要说第二,没人敢说是第一。


就连这四川饭店的牌匾都是大文豪郭沫若给题的。这“移民”也是近几年的事儿。提了一下四川饭店。



老辈儿人都知道,无论当年还是现在,这可是都是高档餐厅。放在今天您想上这吃顿大餐,您也得算计算计。


小北就亲眼见过邓爷爷80年代初在四川饭店宴请外宾时的菜单。鱼翅鲍鱼赫然在目。



您琢磨琢磨。80年代初,一个工人工资才20多块钱,高级工程师也超不过100块。这饭店的档次您能明白了吧。


四川饭店其实原来是隐藏“恭王府”内的。您没听错,就是和珅盖的那个恭王府。后来恭王府改造四川饭店才搬了家。

西安饭庄的羊肉泡馍,新川面馆的麻辣凉面,麦当劳,黎昌海鲜的大龙虾。护国寺的小吃。


这其中有些还延续着它的经典味道。有的早已随时间消散不见。但我们的记忆中的新街口却未如此的清晰。


一组经典的老照片

看看您还能不能

找的到些“当年的回忆”


▲70年代新街口南大街,玻璃店、民族乐器厂门市部一。


▲70年代新街口豁口,上北下南。铁轨部分即现在北二环,右上方烟筒是北京变压器厂。


▲1980年前后新街口丁字路口,上南下北。


▲1983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1991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1954年新街口北大街。不清楚从哪个方向拍摄的,那时的我还没出生,请岁数大一些的人鉴别吧。


▲1961年新街口北大街。7年后的变化真大啊,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位置。


▲1961年新街口电影院。


▲1962年新街口百货商场。始建于1958年,是新街口乃至北太平庄周围的老百姓日用百货、服装布匹、儿童玩具的首选商场。


▲1962年新街口浴池。60-70年代是附近老百姓洗澡的公共场所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副食八店。70年代初和一些同学在此店参加学商活动。


▲1961年新街口北大街理发馆


▲1961年新街口城墙豁口。上世纪50年代初,新街口北大街北边的内城北城墙拆了个“豁口”,并在豁口外修建柏油路。


▲1961年新街口南大街柳泉居。柳泉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之前出名是卖黄酒。后来老北京一提起来柳泉居第一个能想到的代表词汇就是-豆包。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妇女国药店


▲1962年新街口中西乐器部


▲1955年新街口西大街东段南立面


▲1955年新街口西大街东段南立面2新街口旧书门市部牌子清晰可见(现今中国书店前身)


▲1961年新街口丁字路口(由西向东拍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