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2 天前  
湖南商务  ·  聊点政事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重新勾勒中国主要都市圈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9-25 18:28

正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现阶段,随着核心城市可开发用地空间的缩减,依托核心城市优质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其外围建设都市圈城市成为地产开发的一种新趋势。产业新城、特色小镇等的开发,正是这种趋势的具体表现,以此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价值。


近期,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清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以我国现行城市划分标准、国家战略规划以及各省内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为依据,初步确定了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再根据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不同周边城市之间关系的大数据分析结果,重新勾勒了我国主要都市圈的范围,为都市圈的范围划定标准、空间形态、发展潜力、发育程度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 李栋 梁军辉 陈清凝

作者单位:清华同衡 技术创新中心


01

如何划定都市圈范围?


目前都市圈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现有研究与规划认为所谓的“都市圈”是一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城市在经济、社会上具有紧密联系的邻接城镇与地区,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圈层式结构。


以往都市圈的范围大多 以核心城市为起点 ,根据一定的缓冲距离,以此划定核心圈层与紧密圈层,这种方法 较为简单,以经验判断为主,支撑的数据类型单一,主观判断较多 ,导致有些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交通方便的区域没有被考虑进去,或者已划进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基于此,本研究引入 多源数据融合的 方法,对都市圈范围的划定进行验证和补充。


1.1 数据来源


研究使用真实的、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流数据(基于手机信令的人流数据,基于客运、货运的交通流数据,基于产业互投的投资流数据等),兼具了统计数据与新型大数据。


其中, 手机信令数据 的空间精度能够精确到1km单元网格,实现了人口的分时分布、流动分析,以及年龄、性别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客运、货运信息 可以精确到火车班次、出发到达站点的分布; 投资数据 可以精确到城市间相互投资的年份、产业类别等信息。再采用专业的算法将多源数据融合,全局性地研究城市间的社会、经济、交通的交互关系,从而进行都市圈范围的合理划定。


多源、多维数据融合的创新研究方法,突破了基于统计数据的传统静态模型局限,起到了数据相互验证和补充的作用,提升了都市圈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表1: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1.2 都市圈划定流程


都市圈范围划定流程


都市圈核心城市选取

在国家 “19+2”城市群规划 的基础上,立足都圈发展实际,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选取“19+2”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以及东中西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识别核心城市中心

以核密度分析为方法,利用互联网定位数据分析人口24小时活动状况,根据人的活动特征初步确定核心城市的就业、居住、休闲娱乐等中心区域,并结合POI的分布状况,最终确定核心城市的各类中心。


划定核心城市等时圈范围

以识别出来的核心城市中心为起点划定网格范围(若为多中心城市,网格范围以各中心划定网格并集处理),再根据精细网格空间单元,利用地图的实际导航数据,计算从任意一个网格中心点驾驶到达其他网格中心点的行驶时间,这样得到更为接近实际情况的出行时间。

基于导航数据初步确定的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等时圈范围分析


分析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互联系

1)人口出行联系

采用海量的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等时圈范围内的人口出行特征,识别核心城市与周边各城市、区县之间的通勤出行联系,精准把握区域之间的人口职住联系特征,识别人口出行联系的密集区。

北京市都市圈各城市区县人口跨市通勤出行特征

2) 经济资金联系

利用城市间企业的相互投资数据,研究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不同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状况,从而进行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准确认知。

基于企业投资数据的全国各城市之间的投资联系紧密度

3) 铁路交通联系

利用铁路站点之间的车次联系,研究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铁路交通联系,通过铁路联系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出,各城市与其周边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这为城市间铁路交通联系紧密度的准确认知提供有力帮助。

城市间铁路交通联系


多源流数据融合,确定都市圈范围

将等时圈范围数据与 人口出行流、投资流、交通流数据 进行关联分析,综合判定核心城市在人口、经济、交通方面的主要辐射范围,最终划定都市圈范围,使得都市圈的划定更为科学合理。


将等时圈与人口出行流数据叠加分析时,发现人口出行密集区主要集中在1小时出行区域,即 核心区 ;而大部分人口出行主要集中在2小时出行区域,即 主要覆盖区 。若将投资流、交通流数据同时叠加上去,可以综合确定 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的城市范围

都市圈范围初步划定


02

都市圈研究初步结论


2.1 核心城市形态勾绘——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采用宜出行数据分析各都市圈核心城市内24小时人口活动状况,较为清晰地刻画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单中心、轴带单中心、一主多副等城市结构形态。


1) 单中心辐射城市

北京市、郑州市 为典型的中心主导型城市,均以放射状和环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向外拓展发展,形成连绵的圈层状城市形态。

北京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郑州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2) 轴带单中心发展城市

武汉 属于典型的轴带单中心发展模式,尽管主城区被长江隔开,但人口的活动却因为两岸之间便捷的轨道交通及过江隧道而连接起来,形成了轴状城市形态。

武汉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3) 有主有副组团发展形态

从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可以看出, 天津市与成都市 属于典型的一主一副组团发展模式,一主是指城市主城区,一副之于天津是指滨海新区、之于成都是指天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人口活动稍弱于其主城区,成都的天府新区人口活动却明显弱于其主城区,可见天府新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天津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成都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广州市与青岛市 则属于一主多副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广州市呈现星形放射状发展,沿主要交通轴,朝着主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而青岛市呈现串珠式形态,朝李沧区、城阳区方向扩展。

广州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青岛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4) 组团发展型态

深圳市 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各组团人口活动热力强度差别较小,发育状况接近,穿梭其间的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联系起各组团,推动了深圳城市的均衡发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