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规院信息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规划艺术性与技术性如何平衡把握?
规划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引领如何开展?
……
马院长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更多精彩观点,尽在完整版视频
今年已经是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的第五届,在过去的几年间,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
注
。咱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北规院规划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举办大赛又是怎样的初衷呢?
马良伟:北规院的信息化工作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规划院在张其锟老院长带领下开始关于遥感方面的新技术应用,“8301”工程在当时来说是属于领先项目,是规划院自成立以后在新技术方面所做的尝试。
九十年代,逐步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对这个阶段我比较清楚,因为在那时候我开始学计算机技术,而且还作为院里的CAD老师教授其他同事进行CAD制图。在CAD技术不是很普及的时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1999版控规中所有数据库输入、成果输出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现在院里基础的数据库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比如数据库中的底图、城市道路红线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2000年以后,是GIS、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管理等概念,在技术应用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当下进入了智慧平台的时代。过去我们只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当成手的延长和脚的延长,减少重复化的工作,用来存储数据。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更加的智慧化、智能化,计算机需要自我判断能力。
规划学科,本身是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定量模型的建设,其实可以看作是规划技术性的一个侧面。您觉得,技术性和艺术性二者,应该如何去把握他们之间的平衡呢?
马良伟:很多学科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尤其是规划学科,规划很大一部分是技术工程问题,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类问题。城市设计大部分都是在探讨美学上的事情,比如街景怎么好看,城市色彩怎么丰富,空间比例怎么合理,城市天际线怎么优美,都是源于大脑对美学的理解,但是美学的问题往往得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技术方面可以有比较明确的答案,一是一,二是二,能有明确的判断,比如造价、成本、持久性等。
现在有的学者和艺术家也在通过技术手段试图给美学要素以量化的指标,让它有较为明确的答案,尽管很难,但是可以尝试。规划学科中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美学的追求源于城市规划学的综合性。
关于规划的哲学性,哲学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什么产品,但是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方法、路径和思维方式。我认为不仅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艺术层面,都要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才能把这个事情搞明白。还有一点我想到的是,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刨根问底。古希腊的哲学家兼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哲学家有个定义:那些在体育场里面静静观看比赛的人就是哲学家。在我们城市规划领域里也有很多问题要用哲学去思考。
比如城市规划统计分类方面,按照居住类、工业类和农田类等等进行分类,这些是不是可以严格的分开,根据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这种方法可能并没有反应我们客观世界的本质。实际上土地分类是很模糊的状态。我曾经对城市土地分类提出一种八个字的看法:“没有分类,只有属性”。这个看法是受到了数据库的启发。其实还有很多其他例子,比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公共交通指公共汽车和地铁等,私人交通指私家车等,国外就有一种这样的出行方式叫Carpool,就是几家合开一辆车,私人和公共的界限在模糊。还有一个例子是交通工具和住宅,如果有了房车,它即是交通工具也是住宅,可以把它叫做移动住宅。可能因此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到底什么是哲学,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把问题弄到穷尽。
北规院的职能定位,是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宏观决策及各项建设提供服务,是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的“智库”。智库的建立,必然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您认为,在新技术、信息化等背景下,应该以怎样的思路,来引领规划领域的人才建设呢?
马良伟:我们单位是以规划设计为主业的,现在要朝着智库的方向发展,我同意这个观点。智库的特点是什么?我想出三条我对智库的理解。
第一条是,
博大胸怀,长远眼光,宏观分析,深入研究
。博大胸怀是心胸要开阔,不能狭隘在局部利益上,要站在全体的利益、社会的利益、甚至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利益上。长远眼光是看问题不能太近期,发展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有些事情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年,恐怕是要十年二十年的过程。梁启超在1900年左右发表小说预测六十年以后的中国,要细致地描述六十年以后是很难的,很让人佩服。也有科幻作家写百年以后什么样,也算一种长远眼光,但是六十年以后下一代人会切切实实的看到,当代人能指出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还有就是要宏观分析,因为社会太复杂,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某一个细小的事项。比如房价这件事,制约房价的因素太多了,去年的疫情也影响到了房价,美国实行货币宽松政策,对我们中国的房价会不会有影响?
第二条是,
智库在技术上应该有自我更新自我迭代能力
。单纯从技术上讲,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发展要有更新,当然思想也要跟上迭代,还有能力,算法,软件等等。
第三条是,
在精神上有客观独立性
。智库不能跟随别人的看法做政策判断,要从客观的视角来对社会进行分析。
以上就是我对智库的理解。我认为在当今社会,第三条尤为重要,那就是独立性与客观性。
我们的人才培养首先让自己有宏大的视角,锻炼成为有战略思维的规划师,不能仅限于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还要学技术,学算法,要有独立精神。
今年的城垣杯大赛即将拉开序幕,您对于今年的大赛以及参赛选手,有哪些宝贵建议呢?
马良伟:跳出既有框框,努力思考探索,培养艺术审美情怀,锻炼哲学思辨能力,以数据计算为工具,创造智慧型人类社会。这是我给我们规划院做计算机技术和数据计算领域同志们提的一点希望,希望以后做数据计算的工程师能够开发出一个平台,就像下围棋一样,把规则告诉计算机,它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几个规划方案,罗列每个方案优缺点供我们选择。围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原来在围棋界有一个说法,计算机可以在象棋和五子棋智力游戏中战胜人类,但是不能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因为围棋不仅是计算的问题还有美学的问题,关于美学计算机没有办法去计算,但是AlphaGo已经把人类打败了。所以我们要努力以数据计算为工具,创造一个智慧型的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