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太遗憾!坐镇深圳主场,他们含泪谢场 ·  3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深圳企业,有需要?请按1号键!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今起,这区域暂停开放!深圳知名景区提醒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哪吒不好惹!他们的故事,好过瘾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深圳式抗疫,不需要热搜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0-02-24 22:37

正文


自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省市被夸上热搜:
河南防疫宣传十分硬核,大家想偷走他们的村长;
上海和山东更直接,一个捐市长,一个捐书记;
浙江多地包机免费接工人返岗,成为全国模范生;
广东最没存在感的城市云浮,零确诊;
……
但有个城市,一直没动静。没错,就是深圳。


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低调务实是深圳的一贯作风。身处其中的我们,已经听到了关于它的许多好消息:

深圳连续0新增;
深圳出院人数持续增加;
广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
深圳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就连久违的“堵车”,都令深圳的朋友圈兴奋不已;
......

从1月19日深圳第一个确诊病人,也是我省第一个病人开始, 广东战线深圳第一个打响遭遇战。作为全国超大型移民城市,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而意料之外的是,深圳没有慌乱,而是用深圳速度、深圳科技展开低调务实的深式防御。

如今,这场战疫已经打了一个多月。此时,我们不妨当个“事后诸葛亮”再回头看看, 深圳究竟做对了什么?




所有评价深圳的行为,都脱离不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基本特性—— 超大型移民城市。

深圳发现首例 新冠肺炎 确诊,恰好是春运的第10天,也是春运高峰期的开始。每天深圳有数十万的人员往来,流动性如此之大,全国罕见。

深圳的人口流动性,正是因为其人口结构决定的。我们来看看“深圳发布”给出的人口数据——

“深圳的人口结构有三个“大数”:一是户籍人口,总量接近500万;二是常住人口,约1300万;第三个数字,就是每天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和出差旅行的实际管理人口,约2500万左右。近几年,每年春节后返深的人员数量,均在千万以上。”


2500万级的人口集聚,1000万级以上的纵横迁徙,城市人口密度第一.......

放在往年,这个庞大的群体是我们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但在当前与疫情胶着状态下,这无疑是这座城市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当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赶上春运高峰期,深圳从战疫的开始,便选择了“地狱模式”。


摆在深圳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汹涌而来的返深大军。 据各机构预测,至今仍有几百万人暂未返深。

早在1月26日,武汉市长在发布会上表示,因为春节和疫情的原因约有500万人离开武汉。这些人都去了哪里?根据百度地图慧眼迁徙大数据,湖北迁出的人口中,在近半个月中,深圳均位于全国目的地城市的前十位,其中,随着春节后返程开始,湖北人流流向深圳的占比开始上升,1月26-28日,均是位居湖北迁出目的地城市的第一。


打开深圳的疫情统计我们发现,湖北人流返深高峰,与深圳疫情“爆发高峰”几乎一致。
节后深圳一直稳居全国热门迁入地的前列。随着1200多万人陆续返深,200多万家企业先后复工。想必在深圳面前,没有哪座城市敢轻言“轻松”。



面对这种“地狱开局”,深圳究竟做对了什么?

这些天,圳长养成了一个睡前睡后阅读“深圳卫健委”公众号的习惯。据这段时间的观察,深圳卫健委最迟发布的时间是23点58分,最早的时间是0点15分。

作为一个官方自媒体,从写稿到审核,到最终的发布中间一定涉及到多个不同岗位的职能人员,所以只要一看他们的发布时间,就能猜到他们大致的工作状态。


这就是疫情下深圳的缩影。深圳可能没有很多“全国首创”的举措,但从战疫一开始深圳便根据疫情变化的随时响应进行调整,这也说明了深圳政府智慧管理的统筹能力。

说深圳做对了什么,先看深圳没有做什么。面对千万级的返程大军,深圳至少没有采取过度应激的行为,例如没有封锁主干道、没有封锁进深路口,没有封城。这说明大敌当前,深圳并没有乱了阵脚。

而从“做了什么”来看,深圳这一个月都在线保持清醒。

1月21日,深圳公布了49家24小时待命的发热门诊医院名单;

1月22日,深圳机场配备了7000套口罩免费发给旅客,并将武汉航班集中在三个停机坪;

1月24日,深圳公布了15例新型肺炎病例的个案详细信息,成为最早公布个案详情的城市;

1月27日,深圳开始对所有入深的车辆和司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随后深圳49条市际道路全部设防疫检查站,24小时检查所有来深车辆;

1月29日,深圳海吉星增加3600吨出货量,380家供应商全部开业,农贸市场、生鲜店也都被敦促提前开业;

1月30日,深圳响应市民需求,公布了第一批31个曾有“新冠肺炎”病人逗留的小区(场所)名单。 深圳成为最早精确到小区和场所的城市,是外界公认的“最透明”;


2月2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 不管是否参加了深圳的医保,新冠肺炎的疑似和确诊患者在深均可享免费救治;


2月8日,深圳发布“深圳惠企16条”;同苏州、北京等城市出台的惠企防疫政策相比,“深圳16条”的出台时间略晚,但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其力度、含金量更高,周密性是有目共睹的;

2月9日,深圳首批13名医护人员集结到位,加入广东医疗队驰援湖北,为打赢湖北“歼灭战”贡献特区力量;

2月16日起,深圳地铁全线网全面启用实名制乘车,深圳成为首座需要实名乘地铁的城市;

.......


管中窥豹,深圳的每一步都进行得有条不紊。

更让深圳人底气倍增的是,深 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即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的开建。


1月29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旁边还是一片黄土,挖掘机进驻平整土地;2月11日,一层板房基本全部完成;而就在今天,这座网友口中的“小汤山”传来 首批顺利交付使用 的消息。

原本第三人民医院就开放了1600张床位保障患者收治,如今加上二期新增的1000张床位,两期加起来共2600张床位,比武汉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总量2300张还多。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据,截至今天,深圳已经连续8天0或1新增病例。显而易见,越来越好的趋势是不需要大幅增添床位的。而 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应急院区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的气魄,正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前瞻统筹能力和决心。

内防传播,外控输入。从交通到物资,再到透明化的信息公开,深圳应对疫情的各项防控措施,短时间内高效启动。



疫情当前,深圳依然是那个深圳。

4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人把深圳的成功归咎于敢闯敢干的深圳精神。但全国不是只有深圳“敢干”,唯独深圳干成了,说明深圳一定有其独特性。在这其中被赞美最多的,便是深圳 “小政府,大市场” 的理念。

这一次,在官方保驾护航的背景下,深圳企业和民间上演了一场“全民抗疫”的好戏。


1月25日,在广东省首批启动一级响应的两天后,深圳华大基因生产出10万人份的检测试剂盒成品,即刻发往武汉。在武汉,由深圳华大基因创设的武汉“火眼”实验室,这个全自动化的智能实验室日均检测量超一万人份,占武汉总检测能力的一半以上。近期,日本频现新冠病例,华大的试剂盒立刻向日本捐赠,展示了来自深圳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返深路上的高速入口处,无人机悬挂着二维码向你不停地叮嘱着“打开车窗,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不可否认,深圳的无人机成了这场战疫的科技担当。 无人机消杀、无人机巡逻、无人机科普、无人机量体温......全国多地纷纷启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还有,华为为“火神山”搭建5G基站;腾讯宣布设立15亿元战疫基金;来自深圳的万科物业用暖心服务上了央视;而深圳市“欢乐送”智能配送机器人成为了驰援“小护士”;深圳北站开通企业专列,接深圳人“回家”。

同时,深圳的民间组织也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帮助疫情紧急和物资急缺的城市。比如 ,慈溪市深圳商会会员企业家们都积极捐钱捐物,前后进行了两轮募捐共计230436.97元,2356套医用防护服、400桶消毒水、1500个医用护目镜......被送往湖北、深圳、慈溪等医院。

另一边,深圳房东的减租,更让全国人感受到深圳人的爱心;当福田一小区出现新冠肺炎疑似感染病例,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告除了呼吁小区居民配合调查及消毒处理工作外,还特地恳请大家 “不要歧视,在疫情面前,我们是同一个命运共同体,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寥寥数字的“请求”,感动无数人;大年夜,依然有很多深圳人利用自己的海外渠道,为武汉医护人员采购口罩和防护服.....


如今,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也超过了八成,从种种迹象来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有序复工复产的“两手抓”是有明显成效的。

为城而战。在这场战疫里,如果说武汉是全国的武汉,浙江是政府的浙江,那么深圳是深圳人的深圳。 “来了就是深圳人! ”十年前,这句话被评选为深圳十大观念之一。 疫情当下,深圳人用自下而上实际行动践行这句口号。




疫情防控,防控的不只是病毒; 疫情下的城市治理,考核的更是一座城市综合的现代治理能力。

信息透明、不搞一刀切,从政府到企业乃至民间自发,形成一种现代化防疫的合力。这场抗疫,更像是对深圳过往40年城市治理先进经验的一次集中演练,面对不利的防疫“开局”,面对医疗配套现有的短板,面对千万级的返深人口,面对防疫严控与城市经济平稳运行的“两难”平衡……虽然有如此多的“太难了”,但是今天深圳给出的答案依然铿锵有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