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民族传承的承载者,是国运历史的见证者,钧瓷更甚之!作为皇家御用数千年之久的艺术品,钧瓷身居庙堂,见证了国家兴衰浮沉,铭记着无数国运流转瞬间。钧瓷的兴亡史,正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史!
瓷器艺术发源于东汉时期,一直发展到唐代才开始正式走向成熟。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体系,釉色单一,非青即白。而这一切格局,正被缓缓走来的钧瓷打破。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国运国力都最为鼎盛的大朝之一,而钧瓷正是诞生于唐代。唐代在禹州神垕窑口,渐渐兴起一种花釉瓷,和当时主流的瓷器艺术格格不入,深得大众喜爱,这种叫唐花釉的瓷器,就是钧瓷的前身。
唐朝富饶的社会环境,为钧瓷的窑变艺术提供了生长的萌芽。而兼具国运鼎盛和文人风韵的宋代,不仅让钧瓷艺术发扬光大,更是让其拥有了后世难以望其项背的称号,宋钧!
北宋时期,窑变技艺已经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和王公贵族们的喜爱。徽宗初年,更是在禹州钧台窑口专设机构管理贡瓷烧造事项。
禹州官窑专为皇家烧制,只求器物精美,不计工时成本,稍有瑕疵就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钧瓷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因设在禹州钧台而得名钧瓷,而背后自然离不开宋朝鼎盛国运的支持。
宋朝是钧瓷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代,不仅仅是工艺上的进步,其铜红釉烧制技术,为后世瓷器装饰艺术成功开辟出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瓷器工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思考,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宋钧的辉煌还没有更多创新地延续下去时,就在北宋国运的覆灭之中逐渐凋零衰败。北宋末年靖康之变,赵构渡江南逃,长江以北落入金人手中,工匠们或逃或亡,宋钧自然烟消火灭。
虽然两宋灭亡,禹州钧瓷官窑被迫停烧,但是钧瓷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却遍地开花,逃亡的工匠们将制钧技术带到了全国各地,这为后来钧瓷艺术全国爆发埋下了种子。
元朝统一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国运最强盛的朝代,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钧瓷窑变艺术的传播延续提供了社会基础,钧瓷播种全国的契机下,终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体系。
钧瓷在元朝发展迅速,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全国众多窑口仿制发展钧瓷艺术,结合各地工艺风格和社会习俗形成了丰富的风格特色。
只是可惜的是,受元代统治阶层的思维限制,以及上层社会在对待艺术上的民族差异,让钧瓷并没有走入更高的艺术领域,元代钧瓷胎粗釉劣,仅仅恢复日用,作为观赏瓷的特性却没有复苏。
元代战乱让无数钧瓷技法失传,即便很多仿钧技法不断被创烧,但依然无法达到宋钧的艺术境界,这也直接导致此后明清两代,钧瓷工艺陷入了断代的危机,后人难以复烧。
钧瓷艺术的真正复苏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光绪初年,古钧瓷倍受世界市场喜爱,无数古玩商人高价求购,这让很多工匠不惜典卖田产,试图恢复钧瓷烧制。
起初确实有传承高远的制瓷家族,以仿钧技法反推钧瓷工艺,最后真的让他们另辟蹊跷,用风箱小窑炉捂火还原的方法,烧制出了真正的窑变钧瓷!钧瓷窑变艺术得以重生。
只可惜钧瓷艺术与国运息息相关,在清末西方列强不断侵略的战乱环境之下,方兴未艾的钧瓷再次陷入失传局面,更别说后来持续爆发的十数年战乱,钧瓷的命运可想而知。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钧瓷艺术终于在国家的大力重视之下,逐步焕发出勃勃生机!1949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委派以任坚、刘保平、卢广文等老一辈身负钧瓷传承的匠人们为首,着手恢复钧瓷烧造。
通过对钧瓷理论的不断研究实践,匠人们历经9年探索,终于在1958年再次烧出了钧瓷!谁敢想?我们再次摸到钧瓷的绚丽多彩、晶莹如玉之时,竟已然阔别数百年之久!
196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国营禹县神垕瓷厂出品的钧瓷,作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热爱生活的见证,再次走向国际舞台,作为外交贵宾礼品,再次惊艳了世界。
为什么钧瓷能见证国运兴衰?钧窑烧制技法高超,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唯有盛世才能出精品!唐宋时期皇帝下令不许钧瓷陪葬,元明清朝更是一度失传,无不佐证着钧瓷的珍贵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