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做学生,恭敬老师加用心练功,做到养生强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要拜师当徒弟,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自己是不是那块料?换句话说,身体素质怎么样?以运动员为例,体校在选材时只会选身体条件好的孩子,力量、耐力、协调性、悟性等等都要出众、这样才有可能出成绩。古代战场上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将,很多也都是天生神力。如果你的身体条件一般,那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很多倍的努力。
比身体条件更重要的,是下功夫的程度。形意拳大家尚云祥的身体条件并不好,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起初在学武时被人起外号叫“小糖瓜”,但他对这个称号颇为不服,说:“糖瓜虽小,却要他崩牙!”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威震武林的一代宗师,开创了尚派形意拳。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读过《逝去的武林》的人都能体会到,尚云祥先生的悟性其实是极高的,武学不是傻练苦练就能成就的,否则就会像当今绝大多数习武者一样,落得一身伤病,生活质量还不如普通人。
所以不仅要下功夫,还要脑子够用。为什么传统武术传承难?和习练者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现在也是如此,大多是孩子学习不灵光,或者难以管教,家长才往武校送。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足球水平不行?因为运动员文化素质和国外有很大差距,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笔者跟师这些年也发现,花同样时间练功,那些学历高且事业成功的人士就是比其他人练得好,他们能悟出更多的东西,练得更巧,也更能沉下心来。
练拳看起来只是学一些姿势动作,然后重复练习;但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改造和升级身体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时期可以完成的。
以形意拳为例,练功的阶段可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身体的改造可分为易骨、易筋、洗髓;技击的层次可分为明劲、暗劲、化劲。以最常说的放松为例,其实就包括松肩、松腰、松胯,松神等等,都涉及到筋骨位置的重新排列,以及内心念头的生灭变化,不是你想松马上就能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