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心堂养正功法
形意拳明家马世琦先生的内功功法传授,弟子、学员们的心得体会分享。把健康交付到自己手中,让内心回归到本来状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明心堂养正功法

漫谈武林中的师徒关系

明心堂养正功法  · 公众号  ·  · 2018-06-01 05: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中国传统伦常中,师徒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非血缘关系。“天、地、君、亲、师”,这五者地位平等,可见传统文化对“师”的重视程度。各行各业中除了家传,师承是最主要的技艺传承形式。“师徒如父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父子还要紧密。


由于文化的断档和历史的变迁,人们的很多习惯已经改变,对师徒关系的印象渐渐模糊,大多只能从小说和影视剧中建立概念。其实在当今传统文化的很多领域,师徒制仍然是最重要的技艺传承方式,比如艺术界、中医界、武术界等。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传统武术界的师徒之间的一些最基本的规矩道理,如果您想问道于武学,最好对这些常识做到心里有数。



师父、师傅和老师


先来厘清概念。


“师父”,顾名思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原则上来说,只有入门弟子才有资格这样称呼师者,学生只能称“老师”。在这位师者的名字被引用时,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姓氏来称呼以表示尊敬,如“XX门派的马师父” 。


“师傅”,在古代也是尊称,现代常用于对有专门有手艺的工匠的尊称,如“一位修表的师傅”,以及对陌生男性劳动者的敬称,如“司机师傅”。“师傅” 听起来和“师父”相同,意思却有天壤之别,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老师”,这个词比较通用,入门弟子和普通学生都可以对师者这样称呼。虽然可以称“老师”,但武术界的老师和学校里的人民教师,甚至培训班里的培训师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说你交了学费老师就得尽心尽力地教你。只有德才兼备的弟子和学生,才能得到老师的传授或指点。



投师如投胎


过去有句话叫“投师如投胎”,什么叫投胎?重新做人。跟着师父,相当于重新活一次。开头说了“天地君亲师”地位相等,但“天地君亲”都是命,自己改不了,只有“师”是自己选的,也只有“师”才能让你改变命运。为什么?因为师父给你传授技能,让你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师父给你传授学问,让你了解宇宙人生的规律;师父给你传授道德,让你能逐步认识自己的本心。佛教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道家称得道者为“天师”,可以说 “师”在传统文化中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我们这一生能做出多大成绩也主要取决于追随了什么样的老师。


如何找到一位明师?需要智慧和福报具足。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也许明师就在身边你却浑然不觉。好的师父不一定有名气,有名气的师父不一定有真本事,有真本事的师父不一定愿意教。


师徒相处需要缘分,弟子福报不够也无法得到真传。比如师父年纪很大而弟子年纪很小,在传授技艺时就会有很多局限。像武术传承中,师父八十岁时的体力肯定和壮年时无法相比;而弟子十几岁时和三、四十岁时对功夫的理解能力也有着天壤之别。


不同师父的教学方法也迥然相异,有的师父比较健谈,教学时也非常细致;有的则惜字如金,只在关键时刻说一两句,弟子听懂了就能突飞猛进。有时候师父什么都不说,有心的弟子也能学到东西,因为师父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蕴含着功夫。


投师和上学不同。无论是上学还是参加培训,学生和老师的都关系是相对松散的,毕业后各奔东西,老师也不一定记得住学生的名字。投师则是建立长期紧密的传承关系,弟子继承的是法脉,如同子女继承血缘一样,师父对得意弟子的感情往往超过自己的儿女。

师徒相识是前世的缘分


因此,在投师前,择师是第一重要的事,最好留出足够的时间观察。密宗中法脉的传承需要上师和弟子彼此各自观察六年,一共十二年之久,最终才能确定传承关系。在武术界,跟师数十年才正式入门的例子也不鲜见。


有些人求学心切,见到自己仰慕已久的老师,上来就问“我能不能拜您为师”,这是不懂事的表现。老师都不认识你,对你的品德、根器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同意你的要求,和你缔结长达一生的师徒关系?结婚还得先谈恋爱呢,初次见面就问“你能不能马上嫁给我”,能得到什么样的答复可想而知。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品德很不错,说“我没干过什么坏事啊”,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按儒家“五常”的要求,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称为一个“人”,还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否则和禽兽没有区别。所以说,不做坏事和有品德之间还有不短的一段距离,而且很多动物也不做坏事啊。只有品德达到一定程度,才堪为法器,能承担传承大任。从古之今,品德都是师父收徒考虑的第一要素。



事师如事父

这句话看似不难理解,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师父,但对现代人来说做起来并不容易。你在家的时候,父母会帮你洗衣服、打扫房间;周末懒得做饭了,可以去父母家蹭饭……你去师父家也这样?先重新学学如何对待父母吧!童蒙教材《弟子规》中要求到: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

注意:《弟子规》中的“弟子”不是指徒弟,而是未成年的小孩和学生。

晨昏定省, 是古人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意思是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以上是传统文化中对孩子的要求,还不是成年人哦,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这些,就别谈事师了。 对待师父,一般来说还要做到以下这些:


当敬师、畏师,不违师教。


弟子至师处,进门时当恭敬,不能大摇大摆,横冲直撞。进门后当站立在师父的旁边,师父叫你坐时才能坐。有客人或学生等外人在场时,弟子要站立侍奉。


弟子应该经常供养自己的师父,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使师父所需没有缺少。


弟子应该定期拜见师父。在“三节两寿”时要登门探望,三节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两寿是师父和师母的生日。拜见师父的时候,不能空手,要准备礼物,礼物不在贵贱,重在心意。师父请食当食,如师贫,则不当食,弟子应请师食。


弟子与师父一同居住时,应当每天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照料师父的饮食起居。


弟子向师父请教时,应当恭敬作礼。若师不为解义,心中不能生怨恨,当自忏悔:自己用功不足,所问非当,故师不答。


弟子在与师父说话时,不应大声高叫,声音应谦恭和顺,音量中等。弟子见到师父有过失的地方,应该在没人时单独向师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得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师父的是非。


如果弟子的年龄比师父大,不得自恃年高,轻慢师父。


师父归来,弟子应当迎接,不能端坐等待。


以上是一些基本规范,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原则就是“至心恭敬”,落实在行动上就是让师父生活舒适,心情愉悦,对内不违师教,对外守护师门尊严。恭敬供养师父,不是谄媚奉承,希望能得到师父的特别照顾,而是尊师重道的自然表现,是尽孝心,修自己的德,积累福报。师父健康长寿,正法才能久留世间,利益更多的人。师父不欠弟子一分一毫,但对弟子的恩德弟子却永远也回报不完。


在武林中,还有一些特别的忌讳,如 已经拜师后,就不能再拜同一门派的其他师父,除非现有师父特别推荐,否则就等同于背叛师门;如果想拜其他门派的师父,需要经过现有师父的同意 。有不少老师高风亮节,不但支持自己的弟子再拜高人,有时还为自己的弟子推荐武技高超的老师。过去武林中各门派关系都很好,不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勾心斗角,很多门派的师父之间都是朋友,比如过去形意门和八卦门可以互称师兄弟。只要师父写个字条,你送过去,那边的老师就会为你指点功夫,绝不会推辞。 如果瞒着自己的师父去向别人的师父请教,等同于欺师,严重者会被逐出师门。


笔者前不久见到几位杨式太极的门人,他们的师父在三十多年前因为意外事故摔断了腰,吃喝拉撒等一切生活都不能自理,教徒弟功夫只能在床上摸摸手,讲讲听劲。他们师兄弟就排班轮流照顾,比儿女还尽心,就这样伺候了三十年,直到前几年师父去世。把老人家送走后,他们慕名来拜会我的师父,和我的师兄弟们试手后认为我们的东西好,但出于对自己师父的尊重,还是没有学,说“我们还是回去悟师父的东西吧!”恩师非常感慨,按说他们的师父已经走了,和我们也不是同一个门派,并不违反规矩,他们能三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师父,在师父走后还能做到这样敬师,这样的德行简直是极品!


别说三十年,家里要是有个病人,你照顾三个星期,试试什么感觉?有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不是没有根据的。在病床上怎么教功夫?不管能不能教,一样要恭敬承侍。不管师父是不是器重你,你都要心存感恩。敬师不是说的,要做到,用一生来做,这就是积德。


佛教中印光大师曾开示:“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这样。我的恩师常说,他之所以能练到现在这个程度,就是因为敬师如神。恩师悟出的功夫已经和师爷教授的完全不同了,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变化,在养生和技击方面都有极好的效果。恩师常和我们强调:“诚而生敬,感而遂通”。诚敬到一定程度,就能接通天地的能量,即天授。真正的中国文化是靠这种方式传承的,这也是天人合一。



武学路漫漫,你能走多远?

如果只是做学生,恭敬老师加用心练功,做到养生强身是没问题的;如果要拜师当徒弟,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自己是不是那块料?换句话说,身体素质怎么样?以运动员为例,体校在选材时只会选身体条件好的孩子,力量、耐力、协调性、悟性等等都要出众、这样才有可能出成绩。古代战场上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将,很多也都是天生神力。如果你的身体条件一般,那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很多倍的努力。


比身体条件更重要的,是下功夫的程度。形意拳大家尚云祥的身体条件并不好,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起初在学武时被人起外号叫“小糖瓜”,但他对这个称号颇为不服,说:“糖瓜虽小,却要他崩牙!”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威震武林的一代宗师,开创了尚派形意拳。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读过《逝去的武林》的人都能体会到,尚云祥先生的悟性其实是极高的,武学不是傻练苦练就能成就的,否则就会像当今绝大多数习武者一样,落得一身伤病,生活质量还不如普通人。


所以不仅要下功夫,还要脑子够用。为什么传统武术传承难?和习练者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现在也是如此,大多是孩子学习不灵光,或者难以管教,家长才往武校送。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足球水平不行?因为运动员文化素质和国外有很大差距,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笔者跟师这些年也发现,花同样时间练功,那些学历高且事业成功的人士就是比其他人练得好,他们能悟出更多的东西,练得更巧,也更能沉下心来。


练拳看起来只是学一些姿势动作,然后重复练习;但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改造和升级身体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短时期可以完成的。


以形意拳为例,练功的阶段可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身体的改造可分为易骨、易筋、洗髓;技击的层次可分为明劲、暗劲、化劲。以最常说的放松为例,其实就包括松肩、松腰、松胯,松神等等,都涉及到筋骨位置的重新排列,以及内心念头的生灭变化,不是你想松马上就能松的。

练过站桩的朋友肯定能体会,虽然站桩的姿势是固定的,但几乎每一次站桩时身体内部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很多人站桩后才发现自己的身体一直是歪的,长短腿、高低肩、浑身较劲、杂念纷飞。要练出真功,真如同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一难接着一难。

改造身体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我们都知道,小孩不是一天就长成大人的,长骨头、肌肉、神经等都需要多年的时间。成年以后,身体也在定期更新。有资料显示,血红细胞的更新周期为6个月,骨细胞的更新需要7年。练功相当于让身体再次发育,通过内功获取额外的能量来促进身体的更新,改进气血循环路线和方式,开发人体潜能。说白了,就是硬件软件同时升级,能升级到什么程度就看下多大功夫。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呢?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按一万小时定律来算,每天三小时,十年刚好一万小时,前提还是练对了。如何保证能练对?跟在师父身边,至少要经常见到师父,形意拳就有“三年不离师”之说。


每天三小时,需要十年;每天一小时,就不是三十年了,你积累的那点能量还不够日常消耗呢!这还是对健康人的估算方法哦,如果你身体有旧疾,就不能这么算了,先通过练功把身体搞好再说。修行要以健康为基础,《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路西行,风餐露宿,没听说过哪个天天闹病的。


现代人工作忙,应酬多,娱乐方式更多。一天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要抽出时间练功,做其他事情时间必然减少,这就需要取舍。从哪里舍呢?睡眠时间?工作时间?学习时间?谈恋爱时间?玩游戏时间?陪孩子时间?


过去讲“穷文富武”,很有道理。尤其是内家拳,是富人才练得起的奢侈品,一则要重金请师父到家里教,还要包吃住;二则有钱人大多有闲,有足够的时间练功,营养也跟得上。如果你真心想学功夫,至少要好好算算时间这笔账。得了师父的真传,不等于你就有真功;师父教的是练法,并不能直接把功力输送给你,要练出真功夫,真要花工夫啊!


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佛教四大菩萨中,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都是在家人的形象,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人形象。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士一样也可以成就。


学武也是一样,不是说只有拜师弟子可以得到真传,学生只能得到皮毛。老师教的都是真东西,不过有次第的区别。教假的就不能称之为老师,而是骗子,误人子弟。一开始都是从学生做起,入门时学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到后来那些品学兼优的才有资格成为弟子,学更进一步的东西。

形意拳明家马世琦先生为学员传授内功心法


老师都是爱惜人材的,遇到喜欢的学生,即使他暂时没有拜师的打算,老师也会教很多宝贵的东西。我跟恩师这些年,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师父一高兴,就讲的比较多,或演示一两个以前从没做过的动作,我经常暗暗吃惊:“原来应该这么练,这些可都是关窍啊!”其实那位学生倒不一定能理解这有多珍贵,因为他还没练到这一步。不过回想一下当年我做学生的时候,师父应该也是这么教我的,只是我到这一刻才弄明白,真是惭愧。师父是无私的,有私心的是不争气的弟子。

马世琦先生为学员传授单推手(左一学员后成为马世琦先生入门弟子)


恩师身边有很多跟师多年的学生,出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拜师,但一样恭敬承侍老师,用心练功,他们的功夫其实已经比很多入门的弟子都强很多。有些已入门的弟子,由于家庭、工作等原因,暂时抽不出足够时间练功,又不经常亲近师父,学习进度慢慢就落下了。对此笔者非常感慨: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


所以说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关键在于找到明师,恭敬老师,用心练功;至于拜师与否,要看缘分。那为什么还要拜师呢?为了得一个名分?给自己增加一个“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光环,在和人吃饭聊天时显得高人一等?还是借此开拓人脉,不断向更上层社会迈进?


武术圈不应是名利场,虽然现在已经是了。如果你命中有名利,就借此弘扬正法吧,这也是很大的功德,但那时候你还有时间练功吗?弟子的本分是什么?


传承。武学是非物质文化,不像书籍字画、文玩珍宝,只要不损坏,就可以传个千百年。武学的传承是艰难而脆弱的,是要实修实证的,只要这个弟子没练出来,或者这个弟子不收徒,这支法脉就断了。如果你以后给人家当师父,教的东西有问题,是要担因果的。现在社会上“武术名家”很多,一个比一个正宗。不错,他们的家传师承都是有据可考,但功夫真传下来了吗?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绝学,也都是这样慢慢先失真,再失传的。不一定是历代传人不努力,把祖师爷的宝贝丢了,因为要完整地传承正法,不仅需要个人天赋、勤奋、智慧、德行,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众多因缘都具足才行。


传法如传灯


一般而言,学武者和师父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跟老师学过拳可以称为学生、学员或学徒。

正式给师父递帖,举行过拜师仪式的称为入门弟子,又名嫡系弟子。其中最先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大师兄,亦称开山弟子;最后进入师门的入门弟子,称为小师弟,亦称关门弟子;同时入门的年长者为师兄,年轻者为师弟。


学生中功夫较好,得到师父承认的,也是师门弟子,但只能称作记名弟子,不能称为入门弟子。


入门弟子之中敏而好学,窥得堂奥,有所造诣的,称为入室弟子;入室弟子中与师父关系密切,受到 师父 赏识的可以称为得意弟子;得意弟子中,尽得所传真髓且深受 师父 器重, 师父 一般钦定为衣钵传人;也有部分入室弟子能够把 师父 所授发扬光大,且在武林之中有一定影响,而被公认为某某 师父 的传人的。不过被称为传人的,一般而言没有自封的,大多都是得到同门师兄弟首肯或是得到武林同道认可的。

学武者和师者的关系



拜师仪式


武术界向来讲究拜师仪式,举行过拜师仪式,才算成为入门弟子。


师生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学生若有意拜师,可拜托已入门弟子、长者或其他有威望者作为引师,向师父表达此人的拜师意愿;同时还需至少一名保师为其人品做担保。师父若认为该学生符合自己的要求,即可由师门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接纳该学生成为入门弟子。


在封建社会,拜师仪式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师徒双方会确立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并签订合约。现代的拜师仪式虽不用签订法律合约,但在武林中一样具有权威效力。拜师仪式上,弟子要向师父递“拜师帖”,对天地盟誓,由证师、师门和所有来宾见证,许下自己的拜师诺言,遵循师训和门规。和结婚仪式、毕业典礼等表达祝福的仪式不同,拜师仪式的意义在于确立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非弟子被师父逐出师门。如果一个人的婚姻失败,还可以再找他人,大众也可以接受;但如果被逐出师门,此人将会失信于整个武林,终身抬不起头来。(自己主动退出师门,但师父没有宣布将其逐出师门的除外)

2018年5月22日马世琦先生收徒仪式现场


通常来说,拜师仪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拜祖师 师父给历代祖师牌位或画像上香,并带领所有已入门弟子磕头,相当于迎请祖师英灵到场,保佑师父传法顺利、新弟子学业有成。这三个头只有递过帖的师门成员有资格磕,学生和记名弟子是不能磕的。

马世琦先生携全体门人给历代祖师行跪拜礼


二,引师,保师举荐。 引师给在场所有门人和来宾介绍拜师弟子基本情况,保师在大众前以自己的名誉为拜师弟子担保。


三,师父训话。


四,行拜师礼。 师父和师母在上座,拜师弟子宣读拜师帖中的誓词,给师父师母行三叩首礼,跪呈拜师帖(落款有引师、保师、证师的签名)、礼金(压贴金)和礼物,给师父敬茶(改口茶)。

拜师弟子宣读拜师帖


拜师弟子给师父行跪拜礼


五,师父回礼, 即赠送新弟子入门纪念品。


六,证师发言, 见证仪式有效。


七,师叔等门内长者训话。


八,大师兄宣读门规等。


仪式结束后,新入门弟子要举办拜师宴,感谢所有来宾捧场。


纵观整个拜师仪式,最重要的是行拜师礼环节,其中涉及到两个关键内容: 拜师帖 拜师礼金。


拜师帖既是拜师的书面申请,又是新弟子的承诺书,更是师徒关系的见证物。拜师帖在拜师仪式后由师父保存,一般来说师父会给弟子一封“回帖”,表示认了这个弟子;也有的师父会在弟子学成出徒时才回帖。拜师帖上的内容是弟子的誓言,必须恪守,如果违背,师父就可以将弟子逐出师门。逐出师门时,师父只需把拜师帖归还给弟子,或当众撕毁之。如果拜师帖上有保师签名的,弟子在违约时,保师也要承担责任。

拜师帖


拜师礼金也称拜师费,具体数目因人而异。有的师父明码标价,几千、几万到几十万的都有;有的师父不做要求,全凭弟子心意。后者的弟子之间不能互相打听拜师费用。


每个人的经济水平不同,师父不做统一要求,是为了照顾弟子的个人情况。真功夫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多少来衡量,但无价不意味着免费。某种意义上说,拜师礼金的多少直接体现着师父在你心中的价值。师父传授给你的一招一式,都是历代前辈一代代用生命传承下来的,也是师父毕生努力的结晶。电影《一代宗师》中叶问说他的拜师礼金在当时够普通人娶一个老婆,他的后人在被采访时说,叶问当时的学费是十二两黄金。《逝去的武林——高术莫用》一书中薛颠的侄子薛广信不经意间走了一个步法,惊动了众人,当时一位拳师马上回家取来一块金条来换。在藏传佛教中,弟子求法也需要给上师大量的供养。凡夫都是贪心炽盛,想得不想舍,又容易傲慢,这样的心是接不了法的。供养师父,其实是在修自己的清净心,诚敬心和信心。


所以说拜师费不是技术转让授权费,师父并不缺你那点钱等米下锅,相反的还要替你承担业力。你供养师父,积累的是自己的福报。福报不够,修行之路很难走得长远。


对于拜师仪式,再补充一个细节,如果你有幸受邀成为观礼嘉宾,记得要随礼。如同参加生日聚会要送礼物,参加婚礼要随份子钱一样,能被邀请参加拜师仪式,说明这个师父心中有你。贺礼一般是红包,花篮也可以。礼物送给谁呢?应该是师父而不是弟子。确切的说,这个仪式叫做“收徒仪式”,拜师会场的条幅或背景板上一般也写的是“XXX先生收徒仪式”,所以你的贺词也应该是“恭贺XXX先生喜收佳徒”云云。


过去各行各业师带徒的时间是“三年零一节”,徒弟跟师父学三年艺,然后在第四年的端午节满师。所以 端午节也称谢师节 ,各行各业的徒弟都要去师父家探望,而不是自己在家吃粽子。学武的时间比较漫长,一般三年出不了徒,但每逢端午节必须要登门拜谢师父,在“三节两寿”的三节中也是最重要的节日。


以上就是武林中关于师徒关系的一些基本常识,由于篇幅和笔者的见识有限,不能以偏概全,只能从几个角度蜻蜓点水地略说一点。师徒之间,乃至师生之间如何相处,在现代教育中已被忽略,但这却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大家可以多翻阅一些古典名著,看看我们的先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师长的。正因为尊师重道,中华文明才能千年绵延不绝;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定要从孝亲尊师开始做起。


“师道尊严”匾额,现存于陕西省韩城市文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礼记·学记》



译文:

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会受到尊重;真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对待臣下的礼节来对待下属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在祭祀中臣子担任祭主时,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另一种是臣子当君主的老师时,也不应以臣下之礼来待他。按照大学的礼仪,作老师的人即使接受国君的召见,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是为了表示尊教老师。







相关入门文章推荐:


什么是站桩

站桩二字,你理解正确了吗——解读《顶天立地的功夫》系列

站桩——破译《黄帝内经》的养生密码

站桩——送给父母的健康礼物


如何站桩

站桩入门:松腰——打开阳气总开关

马世琦先生形意拳养生内功入门 + 桩功第一式视频

马世琦先生桩功第一式图解(体悟篇 )

马世琦老师养生内功桩法要诀


常见问题

马世琦先生站桩功法入门常见问题汇总(反应篇)

站桩的自然腹式呼吸

减肥与增重,一个都不能少

站桩还是化妆,应该不是问题

让您的双眼歇歇吧——兼谈站桩之眼神

脊柱该曲还是直?生理弯曲、站桩与脊椎健康

我想站桩,但是很难长期坚持怎么办?

为什么我会“站晕了”?(桩友必读)


心得体会

明心堂纪事:站桩后断除烟瘾

恭喜你,气冲病灶!

案例分享:站桩后皮肤排邪5例

当七年之桩遇到三年之艾

桩友百日筑基总结:一站安心

现在我也是一个“温暖”的人了——一位“女侠”的真情分享

桩友记:说说放松这件事——站桩三年心得分享


内功与文化

如何看懂“武术圈”——解读《顶天立地的功夫》系列

站桩、打坐和禅修的关系——解读《顶天立地的功夫》系列

李白的武功有多高

杂谈:西游记与内功——悟净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你看懂了吗?

《功夫熊猫3》中的内功心法

形意拳所藏含的音乐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明心堂养正功法”公众号

微刊

传说中的内功修炼

不一样的养生观点


明心堂养 功法


欲获取 更多站桩教程, 请进入 明心堂养正功法”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菜单查看


欢迎访问明心堂官方论坛www.ysng.cn,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学站桩,上站吧

学习、记录、分享、交流马世琦先生内功功法的一站式平台


长按二维码打开,

点击右上角收藏保存

明心堂站桩共修打卡团


集打卡提醒、数据统计、排行榜、写日记、评论等功能于一身的微信小程序,培养站桩好习惯,见证彼此新成长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即可加入打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