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外国人眼中的中餐是怎样的?
答:我只说我熟悉的美国。大多数美国人还是不排斥吃中餐的,主要原因是中餐价廉物美。但大部分美国人却讨厌中餐太油太咸,中餐馆的装修也比较土,吃一次身上一股味儿,所以中餐大都上不了台面。也就是说,大部分成年美国人在比较正式或者比较重要的场合是不会选择中餐的,但青少年相对来讲不太在乎,尤其是大城市的青少年,约会时选择中餐的比较多。
早期在美国开中餐馆的大都是广东和福建过去的移民,中餐馆也以南方菜系为主。其中广东的早茶在美国特别流行,称之为“点心”(Dim Sum)。这是当年唯一上得了台面的中餐,如果请客吃Dim Sum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原因在于点心不油不咸,样子好看,吃起来方便,味道也好,不像炒菜,中国人配米饭吃的时候很过瘾,但美国人不怎么吃米饭,不知道拿什么来配炒菜。
中餐馆原来只在唐人街才有,形象不佳。最终帮助中餐摆脱脏乱差形象的是犹太人,尤其是居住在纽约的犹太人,他们是中餐最应该感谢的族群。
早在19世纪末期,大批犹太人移民美国,主要都住在纽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犹太人是不过圣诞节的,而圣诞节却是美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堪比中国的春节,所以犹太人在那一天会非常尴尬,不知道去哪儿吃饭,吃完后也不知道应该干点啥好。不知是谁发现中餐馆不错,一来中国人也不过圣诞节,犹太人不会觉得尴尬,二来中餐在很多方面和犹太人的“洁食”(Kosher)不冲突,比如犹太人不会把肉食和乳制品同时吃,中餐没这问题。犹太人不吃猪肉和不带鳞片的海产品,但中餐可以把这些食材剁碎了做在菜里,犹太人也就不那么在乎了。
于是,犹太人便选择在圣诞节晚上举家去中餐馆吃饭,然后去看电影。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100多年,至今仍然如此。
犹太人在美国的地位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大家可以在很多关于纽约犹太人生活的影视剧中看到中餐馆的形象,比如著名情景喜剧《宋飞正传》有一集就叫中餐馆,非常有名。
正是因为犹太人的影响,中餐在美国的形象便一点一点地好起来了。
+++++++++++++++++
问:如果明清时代开放海禁会怎么样?
答:中国应该会更富裕一些,新思想的进入应该会更快一点,但如果你幻想明清开放海禁,然后中国发现美洲,我的答案是:不太可能。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他航海技术很差,连海图上的距离单位都看错了,这才敢于向西走。而且他目的不纯,除了印度香料外,另一个目的是想传教,所以才会甘愿冒险。当时欧洲像他那样的人还有不少,出海的也有很多,但他们都死了,只有他侥幸成功,原因是地球上正好有个美洲大陆。其实当时谁也不知道有这块大陆,如果中国人向他学习,到处乱走,十有八九是个死。
当年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去扬国威的,所以他不敢冒险,技术含量并不高,无论是对于增进国人对世界的理解,还是对于航海水平的提升,都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比如,郑和的航线都是前人开辟出来的,距离陆地都不会太远,不出太大意外的话不会走丢。
据说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曾经派一支船队从苏门答腊出发,走直线横穿印度洋直达东部非洲,似乎可以说是开辟了一条新航线,但其实郑和船队此前已经到过非洲,知道两者之间的直线距离是多少,只要不偏离航线,一定会在预期的时间里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