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在金庸的作品集里一直处于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很多人看不懂《侠客行》这部小说,认为里面塑造的人物经常毫无逻辑,故事总体比较失败。2003年吴健版的电视剧,又完全按照一般武侠小说的“英雄侠义”套路去演,境界一下子也低了许多。王新民导演用了《西游记后传》演佛祖转世的吴健来演石破天,不知是误打误撞还是真读懂了,不过看起来还是误打误撞的成分居多。
石破天,他的原型不是别人,就是佛祖。石破天的人物形象完全是以佛祖为模板的。整部《侠客行》,就是一个披着武侠外衣的佛教寓言。
很多人觉得奇怪,金庸的习惯,一般是不会把自己小说的男主角写成天下第一的。《天龙八部》在萧峰之上有无所不能的扫地僧;《射雕英雄传》在郭靖之上有为国为民的王重阳;《神雕侠侣》在杨过之上有亦仙亦魔的独孤求败;《倚天屠龙记》在张无忌之上有以柔克刚的张三丰;《笑傲江湖》在令狐冲之上有妖气逼人的东方不败;即便反武侠的《鹿鼎记》,在韦小宝之上还有济世安民的康熙大帝。这些天下第一代表的都是一种至高境界,超脱于常人之上。但唯独《侠客行》例外,书中的男主角石破天,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而且远远领先于书中其他的所有人。这就有点奇怪了:石破天难道也代表着一种境界吗?
没错,石破天不仅是一种境界,而且他就是佛祖本身。扫地僧只是达到了佛家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佛的化身,但石破天就是以佛祖为模板来塑造的,他天生就处于佛的境界,到最后融会贯通,渡世间一切苦厄。把《侠客行》当做佛教寓言来读而不是武侠小说,是读懂《侠客行》的关键。
一 、无欲无求,是为“空”
石破天刚一出场,就误打误撞捡到了谢烟客的玄铁令,于是可以求这位大高手帮自己做一件事,不论多困难谢烟客也可以做到。这对一般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但石破天坚持不为所动,坚决不求谢烟客,因为他觉得只有“凡事不求人”才能不用受制于人。这正是佛家很讲究的“空”,一种无欲无求、从而超脱于俗世的境界。
一般来说,金庸其他作品的主角都需要一个人生的积淀过程,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石破天一出场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这样高的境界,可见他根本不是一般人,他就是佛祖本身。传说释迦摩尼一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正是佛祖天生超脱于红尘俗世之外、六道轮回之间之证。
二、心无外物、心灵纯净
石破天的心灵是完全纯洁的,不受任何污染。谢烟客、赏善罚恶二使、贝海石等人,刚开始都是要害他性命的,但石破天懵懵懂懂、毫无心机,用至真至诚一个一个感化了这些凡人。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机缘巧合之下练成“罗汉附魔神功”,书中说这门武功需要修炼者摒弃一切杂念,这是很难做到的,但年纪轻轻的石破天却能做到。而他毫无一丝杂质的纯净,也在某种程度上点化了这些冥顽不灵之人,让他们某种程度上都回归了自己的本性。谢烟客最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石中玉做好人;赏善罚恶二使获得了真正的友情;贝海石感激涕零、五体投地;白自在也终于破了自身的业障,不再“自大成狂”。
佛经有云:释迦牟尼有甚深法力、甚深般若,令众佛、菩萨、罗汉、比丘僧、比丘尼欢喜不尽。石破天便拥有此种“甚深法力”,点化芸芸众生。
三、弃执着、破业障
石破天大字不识一个,却歪打正着,破解了无数能人都不能破解的“侠客行”神功,事实上就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修行不能执着于各种知识和见解,必须打破困住自己的业障、从而摆脱虚妄,才能够成佛。
但世人却总是不能超脱自己那有限的智慧,而苦苦纠缠于业障之中。越是执着,便陷得越深。佛家八苦中,“求不得”正是世人最大的苦。
四、侠客岛和张三李四
《侠客行》的故事开始于南海的一个小岛,四十年前,两个结义兄弟在这个岛上发现了绝世武功,但两人见解不同,于是每隔十年便将江湖上各大门派的顶尖高手们请到岛上钻研武学。负责邀请的就是“张三”和“李四”,即赏善罚恶二使。这二人会根据各门派的事迹进行“赏善罚恶”,好事做得多的门派,便以礼相邀;恶事做得多的门派,便满门屠灭。而去了侠客岛的武林人士们,又都痴迷于绝世武功而不愿离开,导致江湖上不明真相的群众十分害怕侠客岛。由此,侠客岛对江湖实行了长达三十年的铁腕统治。
事实上,“张三李四”出自佛经中的《五灯会元》,说学生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道:“张三李四。”也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众生都是佛。而侠客岛代表的则是地狱,赏善罚恶二使充当的则是地狱中的勾魂使者。佛教认为,地狱会对人的一生做出判罚,对来生报应进行赏善罚恶。此外,侠客岛上的人都要喝“腊八粥”,其实腊八粥正是用来供奉佛祖的。
五、我佛慈悲,渡一切苦厄
赏善罚恶二使来请中原武林人士远赴侠客岛,大家都怕得要死,谁也不敢接铜牌。石破天一看,说“那我替你们去吧”,于是毅然接下了铜牌。佛家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石破天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侠义精神,他的境界是远远高出“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义精神的,而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怜悯世上的一切众生,因此他愿意舍弃自己的臭皮囊,以渡化众生,替众生去承受苦难。
这正是“我佛慈悲”,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六、我是谁?
“石破天”其实并不是男主角的真名。他到结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孩子。于是,他向天大吼:我是谁?可无人能回答他。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因此很多人觉得《侠客行》不好看,原因就是男主角武功大成之后,故事却马上结束了,完全没有男主角行侠仗义的事迹,连男主角的身世都闹不清楚。
但其实这才是金庸的本意,因为石破天本身就是佛祖,佛祖何来什么身世?佛祖以领悟至高智慧,又怎会需要什么“行侠仗义”的低级行为?
石破天在书中有很多身份,在白阿绣和史婆婆眼里他是“大粽子”;在石清、闵柔夫妇眼里他是“石中玉”;在贝海石、丁珰眼里他是“石破天”;在梅芳姑、谢烟客眼里他又是“狗杂种”……反正他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身份。
佛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说,佛祖本身就是没有固定形象和固定身份的,佛祖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不同世人的眼中,佛祖的这些“相”都是虚妄的,不要执著于这些“相”,而要领悟到“诸相非相”的大智慧,才能见到真的佛祖。
石破天便是如此,他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相”,但这些“相”都不是他的本相,他的本相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和对世间万物的悲悯。
结语
《侠客行》是一部借武侠外壳、写佛教寓言的小说,石破天从头至尾就是保持着佛祖的人设。这部小说,写于1965年,彼时金庸的长子查传侠去世,金庸悲痛欲绝,于是皈依佛门,在佛教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浩瀚如海的宇宙。如果说两年前的大作《天龙八部》,还是在用佛的悲悯眼光看芸芸众生,描写众生不同的成佛过程;那么《侠客行》则完全以佛祖为主角,详写佛祖如何渡化众生,如何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那时的金庸先生,一定也极其希望自己能被佛祖点化,不再执着于烦恼业障之中。
《侠客行》作为金庸后期的作品,绝不会是像前期作品那样具有纯粹的娱乐性质,一般都是要表达一些思想和哲理的,不可能那么肤浅。只不过许多人把这个深奥的佛教寓言,当成了武侠小说来读,那其实也是受了作者本人的“误导”,陷入了执着的业障中去了,没有悟到“诸相非相,皆是虚妄”。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xingqi0701)
明代大儒王阳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王阳明,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唯愿与你一道领悟心学智慧,走进大儒王阳明的世界。
男人的加油站,人参玛咖茶,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