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老北大的入学考题,启蒙年轻灵魂之意也无不渗透在各科目考题中。
1918年文理法预科的第一道翻译题引用了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中的名句。1924年起,“论理”(逻辑)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出现,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与逻辑能力。1928年本科入学试题为:“思想之谬误有形式及实质之分,试言其别,并举其例。”
甚至一些理科考题,也充满了思考与发挥空间,并非机械掌握知识点就可作答。如1917年的博物题,“植物之食料究为何种物质?”1923年化学题,“试就还原和接触(或叫触媒)作用各举一例说明之。”1925年物理题,“冰块何以浮于表面?是否任何液体凝结后,皆能浮于其表面上?”
说起大学入学试题的设置,还有一段趣闻。
1932年,一道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在北平掀起轩然大波。时任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对子”的考题,要求考生对出“孙行者”的下联。
那年参与大学考试的正是“新文化培养的青年”,在一些青年眼中,“对对子”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倒退,陈寅恪等人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将近1个月的时间里,各界读者纷纷在报刊发表意见。这也标志着,大学考试不再仅仅是选拔合格考生的测验手段,而逐渐变成本身需要检测的公共议题。
许是受此风波影响,大学试题的公共性在此后越发显著。尤其是西南联大时期,奔波的知识分子们仍追寻着独立的国民精神,并提前进行了诸多公民意识的探索。
1944年一道汉译英的材料这样写道:“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我们要在轰炸的灰烬上建立起新的国家。”地理试题为:“地理系基本公民教育之一,应如何解释。”
也是这一年,“公民”科目首次出现在试题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入学试题(公民)
◆ 中国社会问题究在人口太少,抑在人口太多?而教育程度太低,生产能力太弱?其解决之道究在奖励生育,抑应发展教育,提高生产技 能?
◆ 独裁政治在理论及实际上的缺点何在?
国立北大清华南开1946年联合招生试题(公民)(节选)
◆未成年人之行为在法律发生什么效果?
◆何为人民权利宣言?五五宪草有此宣言 否?
北京大学1948年入学试题(公民一、二)(节 选)
◆说明中国农村衰落的原 因。
◆什么是死刑的意义?死刑应不应该废止?
如今回望百年前的考题,虽题干简约,但涉猎面广,考察深入,可以想见当年的考生具有怎样的才学。连《为国选士》的主编任羽中也在后记中感慨:“即使‘穿越’回去,我觉得自己也难以考中。”
在任羽中看来,汇编老北大试题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当时的仁人志士,究竟需要选录什么样的年轻人,又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这些试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假如本书能被今天大学、中学里的教育者看到,能因此让某些考试变得更有生气一点,能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让学生再多读点好书,再多想想关系世道人心的问题,那我们的努力也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