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里投资报
专注基金投资20年,访过几乎所有顶级投资人,一起探索投资世界,研究真实的商业现象,提升你的商业洞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万象】《甄嬛传》女演员崔某某被拘留! ·  3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突发】台湾一商场爆炸 已致5死11伤 ·  8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今晚9点53分,记得抬头看! ·  昨天  
河北交通广播  ·  有哪吒!央视元宵晚会节目单来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六里投资报

李迅雷最新对话:这轮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会破7,建议10年发5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六里投资报  · 公众号  ·  · 2024-09-22 14:05

正文

点击上方音频,立即收听本文 ↑↑

9月21日下午,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一场渠道的投资策略会中,以“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的结构性与周期性困难”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的最新观点与建议。

李迅雷表示,他把做宏观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目前这种情况是他在宏观研究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

过去经济有周期,都是一些短周期,稍微承受一下就会过去。

但现在不同了,从2021年到现在为止,楼市和股市一直在下跌,这种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而且,市场上所谓的新房销售面积下跌到多少、房地产就能见底,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中国目前的租售比仍然偏高,这对房价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李迅雷建议,应对当前的困局,政府要加杠杆,

并且是中央政府加杠杆,每年发5万亿,10年发50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多发国债,没有后果,只有好处;

要增加政府的有形之手,加大力度。

针对目前市场环境,李迅雷在今年初就曾建议要重配两类资产,一类是黄金,一类是国债,一直到现在也不认为黄金已到顶。

对于A股市场的机会,李迅雷认为,并购机会大幅增加。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提炼了李迅雷交流的精彩内容:

这轮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

会突破7,可能达到6.9、6.8

我们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讨论如何应对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形成的。

我做宏观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但目前这种情况是我在宏观研究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

过去经济有周期,都是一些短周期,稍微承受一下就会过去。

但现在不同了,从2021年,到现在为止,楼市和股市一直在下跌,这种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这种困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个原因,是结构性原因,

一个原因,是周期性原因。

这对应着产能过剩,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全球经济此消彼长,中国在过去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如果我们再深入观察细节,

会发现欧盟一直在下滑,美国在2011年之后趋稳,占全球份额开始上升,而中国的增速开始放缓。

特别是到了2021年,存在一个拐点。

2021年,中国占全球的份额达到了18.3%,而我们的人口占全球份额为17.6%,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但连续两年,即2022年和2023年,美国的份额上升,中国的份额下降,中美之间的差距在扩大。

当然,今年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之前的差距扩大,主要是由于人民币的贬值,

但是,最近人民币又开始升值,

最低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7.3,现在已升至7.05。

我估计,这轮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会突破7,可能达到6.9或6.8。

这是因为美联储在时隔四年后降息,这一轮美联储的降息估计会持续到2026年。

在这个过程中,美元指数目前已经在100左右,应该会突破100。

人民币又会经历一场升值过程。

因此,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不能总是用惯性思维,认为人民币一定会贬值,美元一定会升值。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有阶段性的变化。

租售比仍然偏高

对房价有长期抑制作用

至于房地产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但我想讲的是,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新房销售面积下跌到多少就能见底,这个说法并不成立。

这就像股市一样,股市出现地量,股价就会涨了吗?

最终股价的上涨下跌,还是由它的估值水平所决定的。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租售比,在核心城市大约是1.5%-2%,基本上低于2%,远低于全球核心城市的平均水平4.2%。

理论上讲,如果要达到4.2%的水平,那我们的房价还要跌多少?大家都会做简单的计算。

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销售量达到一定水平,就认为房价会触底。

就像A股市场一样,2007年指数曾达到6000多点,现在为什么只有 2700 点呢?

还是由估值水平决定,由对未来企业成长性的预期决定的。

我认为目前的租售比仍然偏高,这对房价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如果房价不能上涨,股市表现也不好,那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就会下降。

财产性收入下降的话,既会影响到居民购房的意愿,又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意愿。

我在去年11月写了一篇文章,叫《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如何应对》。

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我们不能只看到现在的经济下行,还要看到经济持续下行带来的乘数效应。

这个乘数效应它是全方位的。

比如,财政支出增速的减少,财政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

财政在收缩,金融在收缩,实体经济在收缩。

收缩的乘数效应在各个方面相互影响,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的过程。

我建议,大家对于2021年要深入研究。

这一年不仅是房地产的拐点——

长达二十年的房地产上升阶段在2021年结束了,所以它是个大拐点;

我也发现,其他具有金融属性的收藏品价格的拐点,也发生在2021年。

同时,我们要考虑更宏大的背景,比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过程。

中央政府加杠杆

每年发5万亿特别国债

我前面讲到,面对房地产的下行周期,一定还是要关注到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

我给大家透露一下,去年 11 月份,我写的这篇文章受到了高层的关注。

我在这个月的月初又写了篇文章,叫《从增量收缩到存量收缩》。

这篇文章在下个月国家发改委的一本杂志上会发出来,

也让我带来一点希望,因为我在这篇文章上面建议要超发国债。

前面问我说,是不是存在资产荒?

我觉得,资产荒是客观事实。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到 “1 时代”。

所以,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在收缩,这怎么去应对?

金融收缩的背后,是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投资意愿的下降。

1-8 月份,民间投资增速还是负的,

居民的房贷余额是下降的,M1连续 6 个月都是负的,现金增长率在上升。

所以,这些问题不是到现在为止就见底了。

我们不能够刻舟求剑,应该要考虑到它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因为这一轮的经济下行,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

全球也没有经历过,

中国这么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处在下行的过程当中,而这个下行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

我的建议——我从2022 年就开始建议,我的建议就是,政府要加杠杆。

因为,企业在去杠杆,居民在去杠杆,我们要实现稳增长,那怎么办呢?

那只有政府加杠杆。

但政府加杠杆不等于地方政府加杠杆,应该中央政府加杠杆。

我们政府的债务结构太不合理了,

大部分都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而其他国家都是中央政府的债务。

因为中央政府信誉好,中央政府融资成本低,

所以就应该中央政府加杠杆,我们都是地方政府加杠杆,现在反过来。

我在前不久那篇文章就建议,

既然资产荒,大家都要国债,咱们央行也说,国债的收益率下降速度过快,那就多发国债。

每年发5万亿,十年发 50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

发了之后,什么后果呢?

没有后果,只有好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中央政府杠杆水平太低了,现在才20%。

发了 50 万亿之后,杠杆水平大概提高25%,加起来大概不到50%。

美国现在联邦政府的杠杆水平是120%。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很大。

要避免通缩

并购机会大幅增加

我们要避免通缩——日本在房地产破灭之后长期陷入了通缩。

为什么通缩?

老百姓的收入在不断下降,

到目前为止,日本老百姓的收入比 1990 年还要低。

那你说,能不通缩吗?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断给老百姓增加收入,

这才消费能起来,投资能起来。

所以我觉得,这5万亿,主要不是搞投资,而是搞民生的。

因为投资过剩了,基建投资都过剩了,投资回报率都很低。

对金融部门,怎么来评价?

就是要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要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推动兼并重组,实现减量提质。

所以,大家觉得今后的机会在哪里?

A股市场的机会哪里?

我觉得,并购机会大幅增加。

因为,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日子不好过,很多企业经营不下去。

经营不下去了,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让企业数量减少。

美国的股票市场,80%的股票消失了,我们A股市场,退市股票大概连 2% 都不到。

退市率太低,以后,大量公司会退市,大量公司会被收购兼并。

所以,在这方面,大家还是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利率还是会下行

有定力不等于不降息

未来的利率走势,到底怎么看?

我认为,利率可能还是会下行。

美联储已经降息了。

昨天,大家盼着央行下调LPR,结果没有下调,

1年期、 5 年期都没有下调,说明我们现在央行非常有定力。

但有定力不等于不降息,

因为,我们现在的实际利率水平还是处在历史的高位——中国实际利率水平比美国要高。

既然比美国高,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够降息?

明年的GDP 增速,我估计肯定比今年要低。

如果明年经济再下行的话,我们要提前做出一个反应。

这一轮美联储的降息,我觉得还是不错的,50 个基点,一般市场预判是 25 个基点。

为什么是 50 个基点呢?

因为美联储认为,现在通胀不是它第一担心的问题,

就业是它第一担心的问题。

既然就业是第一担心的,那就应该要提前做出反应。

所以,政策它应该成为先行指标,而不是一个滞后指标。

如果我们老是把政策作为滞后的话,那等政策出台,它已经没啥效果了。

政策要提前于市场的反应而反应。

美联储的逻辑很简单。

它并没有把握说,通胀一定会回落,它也没有一定的把握说,美国的失业率一定会上升。

但它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现在对于就业的担心超过了对于通胀的担心。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降息。

而美联储一旦降息,这轮降息周期,我觉得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应该会破3。

现在是5,应该会破3,空间多大。

所以,应对资产荒,现在地方债务压力那么大,消费这么弱,资本市场债券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大家对债券需求量那么大;

从供需关系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要超发国债。

创造价值的公司是少数

优胜劣汰,此消彼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