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清华大学最新 Nature ·  19 小时前  
BioArt  ·  Immunity | ... ·  2 天前  
生物学霸  ·  北大「80 后」教授周欢萍,7 天两度发文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Mol Cell | RBBP6通过将mRNA 3’端锚定到核斑体促进基因表达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25-01-20 08:30

正文

撰文 | 格格

核斑体(nuclear speckles)是细胞核中富含剪接因子和RNA分子的无膜细胞器,被认为是转录和剪接的协调中心【1】。核斑体的形成主要依赖于RNA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那些具有无序区域的蛋白质。剪接因子在核斑体中富集,并参与多种RNA处理过程,包括转录、剪接和3’端加工。

mRNA3’端加工是指将pre-mRNA的3’末端切割并与聚腺苷酸(poly(A))链连接,形成成熟的mRNA【2】。mRNA3’端加工对于mRNA生物合成至关重要,并影响转录终止、mRNA转运和翻译【3】。近70%的真核生物基因会产生经历选择性聚腺苷化(APA)的转录本,这可以产生具有不同3’非编码区(3’UTR)和编码序列不同的mRNA变体【4】。聚腺苷化需要多种反式作用因子,包括RBBP6、聚腺苷酸聚合酶(PAP)和多亚基复合物CPSF、CstF和CFII【5】。RBBP6 是一个必需的聚腺苷化因子,由一个N端结构域(NTD)和一个位于C端的无序区域(IDR)组成。RBBP6的NTD在酵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保持保守,并在体外聚腺苷化中起催化作用【6】。RBBP6的IDR在酵母同源物Mpe1p中缺失,其功能尚不清楚。

2025年1月10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系的Yongsheng Shi研究团队在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题为RBBP6 anchors pre-mRNA 3’ end processing to nuclear speckles for efficient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RBBP6通过其C端的无序区域定位到核斑体,从而有效地锚定 pre-mRNA的3’末端加工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RBBP6蛋白在人类和小鼠细胞中高度浓缩在多个大型核点中,这些核点与核斑体的特征相符。通过共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证实RBBP6与核斑体标记蛋白SRRM2和SON存在共定位现象。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细胞系进一步验证了RBBP6定位于核斑体的现象。此外,RBBP6的相互作用组分析显示,其与许多已知的核斑体组分存在相互作用,例如SRRM2和CPSF100。

研究人员构建了RBBP6的N端结构域(NTD)和C端无序区域(IDR)的融合蛋白,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NTD融合蛋白广泛分布在细胞核中,而IDR融合蛋白则形成与核斑体重叠的核点。研究人员进一步构建了RBBP6的IDR截短突变体,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不同IDR截短突变体的定位模式。结果表明,RBBP6的IDR1和IDR4对于其核斑体定位至关重要,而IDR2和IDR3则不是必需的。研究人员还构建了NTD与单个IDR子区域融合的RBBP6突变体,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这些突变体的定位模式。结果表明,只有 NTD与IDR4 融合的蛋白能够有效地形成与核斑体重叠的核点,而NTD与IDR1融合的蛋白则主要定位于核仁。

进一步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相分离实验发现,RBBP6蛋白能够形成葡萄串状的凝聚体,其中“葡萄”表现出液态特性,而“茎”则表现出固态特性。RBBP6的NTD能够形成液态滴,而IDR则形成纤维状凝聚体。当NTD和IDR混合时,它们能够形成与细胞中核斑体相似的凝聚体。

研究人员还发现,RBBP6能够与SRRM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并促进其凝聚体的形成。

研究人员通过dTAG融合蛋白介导的RBBP6敲除实验发现,RBBP6的缺失导致转录终止缺陷和广泛的选择性聚腺苷化(APA)改变。研究人员还发现,RBBP6的C端无序区域对于恢复RBBP6缺失细胞的正常APA特征至关重要。研究人员通过过表达RBBP6的不同突变体发现,只有NTD融合蛋白和NTD与IDR1融合的蛋白会抑制APA,而NTD与IDR4融合的蛋白则能够促进APA的正常进行。这些结果表明,RBBP6的C端无序区域对于其参与细胞中的mRNA 3’端加工至关重要。

图1 RBBP6促进mRNA 3’端锚定到核斑体

总之,该研究揭示了核斑体在基因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转录、剪接和3’末端加工等多个步骤的枢纽,从而提高了不同基因表达步骤的效率和协调性。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4.12.016

制版人:十一



参考文献


1. Spector, D.L., and Lamond, A.I. (2011). Nuclear speckles.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3, a000646.

2. Proudfoot, N.J. (2011). Ending the message: poly(A) signals then and now. Genes Dev. 25, 1770-1782.

3. Boreikaite, V., and Passmore, L.A. (2023). 3’End Processing of Eukaryotic mRNA: Machinery, Regulation, and Impact on Gene Expression. Annu. Rev. Biochem. 92, 199-225.

4. Tian, B., and Manley, J.L. (2017).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of mRNA precursors. Nat. Rev. Mol. Cell Biol. 18, 18-30.

5. Boreikaite, V., Elliott, T.S., Chin, J.W., and Passmore, L.A. (2022). RBBP6 activates the pre-mRNA 30 end processing machinery in humans. Genes Dev. 36, 210-224.

6. Di Giammartino, D.C., Li, W., Ogami, K., Yashinskie, J.J., Hoque, M., Tian, B., and Manley, J.L. (2014). RBBP6 isoforms regulate the human polyadenylation machinery and modulate expression of mRNAs with AU-rich 30 UTRs. Genes Dev. 28, 2248-2260.


BioART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BioART友情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BioArt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所刊登的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均为BioArt所拥有。BioArt保留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会议资讯



近期直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