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你或周围的人有过这样的经历:
每年入夏,总有那么几次频繁闹肚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肠胃炎。
50岁的陈先生也是这么想的,没想到差点酿成大祸……
陈先生在广州开店,平时工作较忙,但身体一直还不错。
前段时间,陈先生
突然感觉肠胃不适、肚子痛
。到医院看了医生说是肠胃炎,吃了药肚子不痛了,
陈先生
回归工作。
倒是女儿听了不放心,又给他做了一次肠道检查,没想到查出了阳性,“还挺意外的,因为他自己觉得身体还挺健康的,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身上。”
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陈先生
去做了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是多发息肉。
息肉是肠癌的「前身」,
目前已明确至少 80%-95% 的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化过来的
,这个过程缓慢而迟滞,但是却比较隐蔽,在息肉阶段,9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
而从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癌变这一过程一般需要 5-15 年,
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并及时切除便能完美阻断其进程,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肠癌是我国第二高发的癌症,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急性发作时也可能出现腹痛的情况,往往被人们误以为是普通的肠胃炎。
相关研究显示,
约80%的患者初次就诊时被误诊为痔疮、结肠炎等良性疾病
,有的甚至当作痔疮进行了手术,结果延误了最佳的手术时机。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钟继红主任中医师提醒,
一般来说单纯从症状上是无法明确鉴别诊断肠炎、肠息肉、肠癌等疾病,需要进行肠镜检查,明确病因、对症下药。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
超过90%的肠癌患者发病年龄≥ 50 岁。
而息肉变成癌需要5-10年,因此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就要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这时候大多数人会和张先生一样是息肉,也可能什么也没有,也可能是早期癌,5 年生存率高达85%-90% 。
通常认为
年龄超过40岁、肥胖、低体力活动、不良饮食(如红肉和精加工肉类、低纤维、低钙饮食)、饮酒及心理压力等
因素是肠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满足任意一条,就应该考虑做个预防性筛查。
1.免疫法便潜血检测:
利用人血红蛋白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进行检测,可克服传统化学法检测的不足,避免了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显著提升筛查结果的特异度、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更适合用于人群筛查。
文献报道,免疫法便潜血检测诊断肠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96%,但其检测进展期腺瘤、也就是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偏低,一般仅24%。
体检中心常用的便检用的就是这种,1年1次,一般认为,连续做2次成本效益最佳。
2.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采用基因突变、基因甲基化及粪便隐血这3种检测手段,综合分析4个靶点、31个位点,经算法综合评估受检者患肠癌和癌前病变的风险。前面提到的陈先生,做的就是这种。
其检测肠癌的灵敏度高于免疫法便潜血检测(95.5% vs 73.8%)。对于癌前病变(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也显著提高(63.5% vs 23.8%)。
癌前病变是肠癌发生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现可以100%治愈,阻断肠癌发生。因此,6部肠癌防治国内外权威指南都推荐将其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结直肠肿瘤的早期筛查,推荐周期为3年1次或1年1次,居家检测,无创无痛。
3.肠镜:
结肠镜的前端带有摄像装置,进入大肠后,医生可以清晰地看见肠粘膜的微小病变,加上放大、染色、取检等功能,可以判定息肉的性质。
但由于其较差的顺应性(20% ~ 40%)及较高的成本,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将其作为所有初筛阳性者的后续确证检查。
结肠镜下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是肠癌确诊的金标准,内镜下进行癌前病变切除可以有效地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浙医在线. 当红女演员昨天在杭州突发意外晕倒,紧急送医!夏季此类病高发,如何预防?2024-05-20
2.丁香园.息肉不切变肠癌?身体出现哪些症状要警惕结直肠癌?2021-01-17
3.https://www.webmd.com/colorectal-cancer/colorectal-cancer-vs-gi-disorder
4.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上海方案(2023年版).中国癌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