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喜马拉雅山脉皑皑白雪
在充满信仰气息的加德满都谷地
有一个来自古印度的小部落
他们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后人
世世代代用指尖上的技艺
传承着尼国千年造像之美
4月27日,“来自释迦牟尼佛的故乡——尼泊尔造像艺术展”在安仁古镇华公馆开幕,吸引了全国各地艺术爱好者们来到安仁,奔赴这一场顶级金属造像艺术盛会。
如果说尼泊尔手工艺是喜马拉雅山区灿烂的王冠,那么佛造像艺术无疑是王冠上的明珠。尼泊尔造像艺术中,有着严格的工匠分级制度,顶级的佛像造像大师,几乎都是释迦族的。在安仁华
公馆“来自释迦牟尼佛的故乡——尼泊尔造像艺术展”中展出的佛像,均出自释迦族,可谓是技艺精湛,品质上乘。
今天
我们就走近释迦族
去了解他们造像艺术背后的故事
▲
尼泊尔释迦族手工佛像铸造过程
尼泊尔造像
源于佛教
溶于信仰
▲释迦族繁复华丽的佛造像
佛像,顾名思义乃佛之形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佛像雕塑是雕刻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一种。
▲黄财神 作者:Kalu Kumha
尼泊尔释迦族佛像在吸收古代印度造像艺术风格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本民族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造像艺术形式,源于佛教,
溶于信仰。
▲释迦牟尼佛 作者:RajanShakya
▲白度母 作者:Sunil Shakya
释迦族造像
thajya
↓↓↓
尼泊尔释迦族在打造每一尊造像的时候,为了具足善妙缘起会择吉日开始打造,并根据每一尊不同的佛像来修持相应的仪轨和持咒,而采取的铸造方式为“失蜡”法,在尼瓦尔语中称
为“thajya”。
作蜡型──传统「失蜡法」,即一次只能以蜡型浇铸一件。虽说蜡型每次只能浇铸一件,似乎费时费力,但蜡型也不纯靠手捏,而是有蜡制模具翻制出来的,蜡像除极小型外,均是中空的。
包裹泥衣──蜡像底部预留蜡液出口,然后层层裹以泥浆,阴干。蜡像的中空部分也要有填充物。
浇铸──以铜液浇铸,溶蜡于留出口流出,蜡像的空间被溶铜充满,冷却后打碎泥壳,清除铜像内部的填充物,铜像基本成型。小型像一次可浇铸完成,大型像头部、躯干、手臂、台座等分
别浇铸,最后拼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