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北京火车站车站大楼进入了第八批40处国保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提起北京站,老辈人应该都记得,站前广场大钟“东方红,太阳升”的正点报时;
小北的大学室友们肯定忘不了,寒假回家前这里似乎永远排不完的春运长队;
每一个北京人,包括在北京打拼过的人,记忆深处,大概都会存有对北京站的一丝记忆,一抹印迹吧;也许此时此刻,您正在北京站候车检票,或刚刚走出站台,踏上京城的土地......
北京站的历史究竟有多精彩?经历有多丰富?可以让其跻身国保单位行列呢?
北京火车站,位于东城区毛家湾胡同甲13号,大概位置处在崇文门东北,建国门西南,长安街路南的这块区域内。
可若追溯起北京站的历史,却要从其西侧的前门讲起。
今天正阳门东南侧,有一座高耸的老派钟楼帅气挺立,在其拱形楼额上,镌刻着“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的字样,这便是北京站的前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车站。
早在1901年,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京奉、京汉两条铁路被修到了正阳门城根。此时,不但出入北京内外城者要钻正阳门门洞,全国各地坐火车到北京的旅客,也得钻门洞才能进入内城。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台机车驶达没有站舍的正阳门东车站。可直到1906年,这里的站舍才正式竣工并开通使用,车站全称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当年的正阳门东车站只有三座站台,候车室总面积1500平方米,1907至1910年间日办理列车8对,还只能在白天运行。
在老舍、张恨水的小说,以及姜文导演的电影里,正阳门东车站频频亮相,这座历经清朝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日伪统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火车站,堪称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电影《邪不压正》中火车驶入前门火车站的场景
1905年,清朝廷为预备立宪,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五人考察西洋政治;9月24日上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带领大批参赞、随员来到北京正阳门车站,准备乘火车离京启行。
车站内外,车水马龙,岗哨密布,朝官贵戚前来送行,不想意外却于此时发生。
就在载泽等人登上火车之后,一位穿戴着无顶红缨官服的年轻仆从挤上了五大臣的包厢,边挤边把手伸进衣服里,抓住了自制的撞针式炸弹,“轰隆”一声巨响,年轻人连同紧挨着他的3人被当场炸死,多人被炸伤。
五大臣惊慌失色,但因相距较远,并无生命之忧,载泽和绍英受了点轻伤,徐世昌的官帽及官靴被弹片炸破,在卫士的护卫下匆匆逃离火车站,这就是清末著名的“五大臣被炸案”。
天子脚下,命官被炸,事件震惊朝野,后经多方查探,才得知这件震动全国的谋刺案的发难者是秘密革命组织“少年中国强学会”的安庆青年吴樾,时年仅仅27岁。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来北京与袁世凯共商南北统一大事,前门东车站盛大的欢迎场面宛如节日,随后孙中山又于9月1日从这里乘专列视察了京张铁路。
1915年12月,京张铁路到前门东站的线路完工,和京奉铁路接轨。1921年,延伸至绥远,全线改称京绥铁路。从此,京奉、京汉、京绥三大铁路干线汇集前门,其中京汉线设在前门西站,前门一下子有了两座火车站,北京遂成为全国交通中心。
前门火车站存在的50多年,是前门大街商圈持续繁荣的有力支撑,直到今日,在前门大街两侧的胡同中依然可以看到旧式旅店、货栈和商铺的建筑存在。
1949年随着北京和平解放,前门东站正式改为北京站;直到1959年9月15日,老北京站停止了运营,新的北京火车站,在其东侧悄然“上线”。
新中国建国后,老北京站承担了大量重要接送工作,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越来越繁重的运输任务,新建一个北京站迫在眉睫。
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任务,10月25日陆续开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1959年9月,包括北京站在内的十项工程全部完工,这便是被《人民日报》盛赞为“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的著名“十大建筑”。
新北京站的建设,可谓是集中了当时全国的技术力量:用于水磨石的加工磨制的机械是由长春第二汽车厂紧急抢制的,琉璃瓦是重新恢复生产后制造出来的,大理石是从山东莱阳运来的,钢化玻璃是秦皇岛生产的,白瓷砖是广东生产的,宫灯及大型钟表是上海制造的。
新建的北京站比之前前门的老北京站大了8倍,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大楼内候车面积达1.4万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4000名旅客候车。中央大厅设有4架自动扶梯,每小时可运送6000人次。
此外,旅客候车室、母子候车室、电影厅、游艺厅、旅客餐厅、邮局、医务室、旅客问讯处……设施齐全。在大楼内还安装了当时国内少有的空调设备,冬天可送暖风,夏天可给冷气。
北京站的落成,更是受到了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周恩来总理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在主楼两翼各增加一座角楼,设计人员采纳了周总理的建议。
楼顶那两座钟楼,每座都是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米见方,大小针分别长1.9米和1.6米,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它会在正点时分播放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和清脆的钟声。
而1959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北京站时,对车站建设盛赞不已,他应工程总指挥李岳林的请求,题写了“北京站”三个大字,至今仍是车站亮眼的标志。
现在的北京站平面为前候车厅后站台中轴对称式布局,立面以两翼拱卫着中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8万平方米,站舍主楼坐南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124米,建筑面积71054平方米,是中国和首都的地标性建筑。
车站拥有售票处1座、自助取票厅2个、进站口1个、进站通道28个,候车面积12000约平方米,日常容纳1.3万旅客同时候车。旅客站台14座,列车到发线16条,大部分列车开往东北方向、华东地区,同时也担负着中俄、中朝、中蒙国际联运业务。
此外,这里的火车不再只有绿皮车,而有直达列车、动车组列车等,可以满足乘客的不同需求,除爱心通道和急客通道外,北京站的30个进站通道全部升级改造为人脸识别式的自助核验设备,打卡验票进站已经成为了历史。
如今的北京城区已有南站、西站、北站等5个车站,尽管其它车站一个赛一个新潮,规模一个大过一个,可它们终究都取代不了北京站的地位,因为这里是“国门”和“迎宾之门”。
暑期的客运高峰,春节前后的春运长队,国家党政会议的代表团接送......有太多人从北京站开始了在首都的游玩之旅,也有太多人在这里开启了拼搏的逐梦之旅,太多的欢笑与泪水,太多的愿望与期许,始于斯,终于斯。
参考文献
北京日报 田苑 编辑《北京站大楼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见证百年历史变化》
网易 《边聊边走:老站长讲述的北京站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