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姜黄,是在临床班的中药课中。徐老师那会儿刚从冲绳回来,兴致勃勃地跟我们分享在冲绳的见闻。老师发现,冲绳人很喜欢吃姜黃粉。姜黄粉不但是他们日常饮食的一味调料,还被当成解酒佳品。冲绳酿造的酒度数比普通清酒高很多,当地人能喝高度酒,而且酒量还不错,大概跟他们常吃姜黄有关系。
注意是姜黄,不是小黄姜哦。姜黄跟姜长得挺像,颜色不一样,姜黄颜色金黄,很容易分辨。两者区别如下,左为姜黄。
这两年,姜黄竟也神奇地火出了圈。大概是与现代药理学对姜黄的深入研究有关。据说研究学者们从姜黄中鉴定出200多种化合物,主要是姜黄素类化合物和挥发油。多项实验和研究报告指出
,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功效。姜黄能降低血脂、保护肝脏,对控制血糖也有一定作用。难怪这两年,姜黄备受追捧,成为养生圈新贵。
姜黄是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长在地面上的部分很像芭蕉叶,常年翠绿。地下根茎发达、成丛,分枝多,乍一看有点像姜。
药性
辛、温。归肝、脾经。
功效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姜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缓解痛症效果很好,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可以缓解胸阳不振、心脉闭阻的心痛,肝胃气滞寒凝的胸胁痛,气滞血瘀的妇科痛症痛经、闭经、产后腹痛,还能缓解跌打损伤的瘀肿疼痛。
姜黄能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配羌活、防风、当归等药,可用于缓解风湿痹痛。
此外,姜黄还可以外用,配白芷、细辛研末成末可以缓解牙痛、牙龈肿痛。大家熟悉的如意金黄散中就有姜黄成份。单用姜黄外敷可以用于皮癣痛痒。这么一看,姜黄还真是个多面手。
现代药理学研究姜黄从成分入手,侧重于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姜黄类制品。而中药研究姜黄的药性从性味归经入手,用药讲究因人而异,药性只有作用在合适的人身上才能产生药效。姜黄虽然药食同源,有诸多功效,也非人人适用,不能一刀切的当保健品吃
。
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
——《本草纲目》
这里说的蒁药就是莪术。上课的时候,老师说,姜黄、莪术、郁金是一类药,长得像、功效也相似。我本以为这三种中药是三种不同植物它们的根,看完教科书上的定义,我觉得我想简单了
郁金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块根。
莪术
为姜科植物蓬莪术,或温郁金、广西莪术的干燥根茎。
它们的定义互相交叉,姜黄和莪术是根茎,郁金是块根,有啥区别呢?越看越糊涂。中药鉴别课上,特意请教了老师,老人家只用这一张图就给我们讲明白了。
姜黄、莪术、郁金的植物来源都是姜科姜黄属的植物,它们入药用的都是植物的地下部分。搞清根茎和块根的区别,他们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姜黄和莪术,植物来源不同,用药部位相同,都是根茎。郁金的用药部位是块根,根据植物来源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品种。按照老师的图,做个表格,怎么样,是不是清楚多了?
看上去错综复杂的内容,经过老师一点拨就明白了,果然真传一句话啊。姜黄和它的亲戚们,分享给同样喜爱中医的你们。哈哈,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吧。
第三学年的西餐课有一堂咖喱课。我们上课用的可不是成品咖喱粉,老师们精心准备了一盘香料,现场打粉制作。时值八月,暑湿难耐,咖喱粉的香气在教室里弥散,颇能通神醒脑。
课上用的姜黄,就是老师自己晒的。厚朴西餐课隋老师说,姜黄是咖喱粉里的君药,贡献了咖喱粉的颜色和味道的基调,非常重要。所以,每年老师都会从产地买来新鲜的姜黄,洗净、削皮、切片,等待合适的天气晾晒。温度要高,湿度要低,还要有风,这样给力的天气要持续个三四天,才能晒好姜黄。
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在咖喱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制作咖喱用到的香料很多都是芳香化湿的中药。清代医家叶天士说,“食物自适者,胃喜为补”。印度、泰国、东南亚国家常年湿热,那里的人爱吃咖喱,都是来自脾胃的真诚呐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