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时评
青年关于国家、社会、生活的思考。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时评

街边找食记

青年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22-10-19 20: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因为家附近的外卖和小饭馆实在是太难吃了,不得已只好自己在家做晚饭。在做饭时,我就回忆自己以前在街边餐馆吃饭的经历,觉得以前街边的饭店没这么难吃呀。想着想着,就回想起我漫长的街边找食的经历。


老家在农村,初中在县城读书,很早就开始过着寄宿生活。在县城吃的第一碗饭就是寄宿人家提供的饭食,大圆汤碗装着的米饭上面是日常的时蔬炒菜,一块钱一份,味道还不错。第二学期就已经两块钱一碗了。


寄宿的地方并不要求一定要在那里吃饭,所以经常会和同学一起到学校附近的店铺吃饭。有一家江西汤粉店,既可以选择汤粉,也可以选择炒菜的盒饭,两块钱一份,味道很好,生意也很好。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很快却关门了。


后来经常和一个玩的好的同学在一家饭店点炒菜,总是两个家常菜再加一碗紫菜蛋花汤。


高中住在学校宿舍,食堂味道一般,所以多是在外面小饭馆吃炒菜。学校旁有家面馆是远方亲戚开的,经常会免费给我多加个卤蛋,反倒让我不好意思去了,去的少就更不敢去了。


学校食堂味道一般,但三楼炒菜还可以,印象中粉蒸肉和豆腐炒肉很好吃。只是价格较贵,穷学生只能偶尔去打打牙祭。


中学时代在校外的饭店吃饭,味道很少觉得难吃,更多的是穷学生经济拮据,用紧张的资金努力填饱肚子,荤腥少,营养也多是不够的。


大学时在重庆,饭量开始变小了很多。我还印象深刻的记得,第一次和室友一起在校外的小饭馆吃饭,点的肉沫茄子、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菜,重庆的菜分量也都很实在,很大的盘子。米饭是用茶杯一样的小碗,可以无限加。我记得那次我是吃了七碗还是八碗饭。这已经是我记忆里最后吃东西很多的时候了。


后来可能是身体发育也结束了,学习也没有以前刻苦了,消耗变少。再去吃那样的饭,米饭只能吃两三碗。


学校食堂里有土豆鸡块盖浇饭,炒到微微焦脆的鸡块,配上油炸熟的土豆块,香辣的味道很好吃。六块钱一份,是最常点的一道菜。不去食堂的话,宿舍旁的小饭店有盒饭,梅菜扣肉、番茄鸡蛋、麻婆豆腐……三荤一素,也是六块钱一份。


早餐一般就吃重庆小面,2两小面3.5,3两4.5,每天早上都是从满满一碗红汤小面开始。有时不吃小面,吃抄手,价格和小面差不多。还有酸辣粉,一直不喜欢吃酸辣粉,但是重庆街头常有一家连锁酸辣粉店,忘记是什么品牌了,却很喜欢吃那家的酸辣粉。


也常和同学去外面聚餐,吃火锅、串串、烤鱼、干锅,好吃的东西很多,选择的种类也很多。


在上海生活很多年,却很少吃到好吃的饭店。


上海路边很少有炒菜店,只有那种大食堂。住单位宿舍的那些年经常吃附近的一家大食堂,有一些炒好的菜摆成小盘供选择,味道还不如学生食堂,味道寡淡。


上海街头面馆很多,但我却不喜欢吃。上海的面是在热水里烫开,装入盛好汤的碗里,再加上浇头。面条有时没有完全烫开,吃起来干巴巴的,也不入味。


在上海吃的最多的一家店竟然是重庆小面馆,店里有小面也有煲仔饭,不吃面的时候,吃排骨煲仔饭、腊味煲仔饭。直到有一次在这家店吃了排骨饭,肚子痛了很久,就再也没去过了。


有时和朋友相约去商场吃饭,店铺很多,各系菜式都有,连锁品牌的店,味道不难吃,但也没有觉得很好吃的感觉。固定化、规范化。很少有让人吃了之后觉得很赞叹,让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的感觉。


住宿舍的后几年,也懒得出门吃饭了,多数时候点外卖。麻辣烫、煲仔饭、黄焖鸡米饭、各种盖浇饭,说不上好吃,更多的只是填饱肚子。越到后来,外卖也觉得越来越难吃,甚至难以下咽。


后来我知道,是因为预制菜、料理包的出现。半成品的菜,随便炒一下,甚至用热水加热,就可以卖出去了,又快又省事。


虽然知道这样更经济卫生,但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是让吃饭纯粹变成了充饥。


我很怀念以前,路边店还能吃到好吃的,走进一家未知的饭店前,还期待着品尝美味,而不是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