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香港凤凰周刊
《凤凰周刊》凭借正直媒体人的良知与敏感,忠实记录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以海外视角,详解大陆及两岸三地重要事件,在全球华人圈内广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环球时报  ·  39名中国人获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香港凤凰周刊

以党为家,解密国民党铁卫军

香港凤凰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23 17:11

正文

特约撰稿|霍安治(台湾)  编辑|段宇宏

本文节选自《黄复兴党部: 烈士暮年的国民党铁卫军》

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7年第14期总第615期

当下台湾省的国民党中,有一个由退除役官兵,部分现役军官组成的团体。这个团体被称为“黄复兴”。

依据国民党在今年4月7日的统计,具有党内投票权的合格党员共46.5万人,隶属黄复兴党部者高达10.47万人。军人一生效忠“党国”,忠贞不贰,无论时局如何变幻,黄复兴永远是最铁硬的“深蓝”。而在选举中,黄复兴保持军人的纪律性,动员效率非常惊人,有国民党“铁票”之称。

然而,黄复兴的铁票实力也引来尖锐批评。黄复兴的党员绝大多数是廉颇老矣的退伍老军人。国民党至今仍以黄复兴为选举主力,显得老态龙钟。一个缺乏年轻朝气的老迈政党,如何东山再起?


△屏东保存最完整的眷村——共和新村一景。国民党在台湾统治半世纪,每次选举,眷村都是所谓铁票区。

“以党为家”的特殊党部


国民党一向迷恋书面党员人数,却不重实际经营。在一党独大时代,各级党部经常发动整个机关团体乃至学校的“集体入党”,党员人数曾高达200余万人,全台每十人就有一人为国民党党员。但党部官僚习气重,从不重视“组织生活”,小组会议形同具文,大部分党员从未参加党务活动,甚至连一年新台币200元的党费都不缴,与党之间唯一的实质联结是每年一张生日贺卡。 在2000年“大选”失利后,国民党退出“政府”机关与军队,党员人数由两百万降为百万,但百万之数仍然虚浮。以按时缴党费的“合格党员”计算,在马英九“执政”初的合格党员约为50万人,2016年败选后只剩33万余人。

“合格党员”也有水分。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入党审核门槛很低,党内选举常以临时入党凑数“人头党员”冲高选票。在派系林立的民进党,泛滥成灾的“人头党员”曾使党员总数达到54万人。民进党被迫停止党内初选,党员数陡降到16万人。国民党也有“人头党员”,今年前三个月,国民党新进党员暴增7万人,显然是为党主席与党代表选举预做准备,激起党内一片挞伐。

即使是真诚入党的同志,也各有私心。入党很麻烦,平时要敦亲睦邻为党宣传,选举时要义务出勤办竞选活动,党内的尔虞我诈更是糟心。加入政党的人,多半有利益需求,或在政界发展的企图心,如民进党在2016年再次执政引来入党风潮,但新同志并不是年轻新鲜人,而是已在政界打滚的对手。诸如无党籍的议员、国民党籍的里长以及地方实力人士的二代子女,入党潮使党员总数骤增至近20万人。

铁打的政党,流水的党员。逐利而来的党员乃至“人头党员”对政党没有感情可言。在利益结合的政治算计中,“以党作家”的黄复兴显得非常突出。

黄复兴成员主要来自外省籍老军人与眷属。军人待遇在两蒋时期长期偏低,1985年一位少尉的本俸只有6270元,工厂操作工的月薪却已破万,大学毕业更在2万以上,军官待遇比操作工还差,社会地位低落。愿意从军的职业军人多少怀有报效“党国”的使命感,绝大多数是外省军人子弟。1990年代职业军人待遇大幅增加,才开始吸引本省青年从军。在90年代的部队,少校以上长官几乎全是乡音未改的外省籍军官,党籍更是清一色国民党,届龄退役就是黄复兴党部的忠贞党员。

黄复兴党部在成立之初提出“以党作家”,成员对国民党有同舟共济的强烈感情与使命感,与一般利害相结的党员大不相同。一位眷村子弟回忆童年到党部游玩,亲见一位操作油印机的职员正色呼喊:“什么是革命,这就是革命……”

黄复兴更有军人的纪律,党部一声令下,全眷村倾村投票,视选出上级交待的候选人为任务。在选举中,黄复兴铁票永远不打折扣,常以100%一票不跑的效率贯彻任务。在台湾复杂的政党生态中,黄复兴的单纯与凝聚力是非常特异的。

在国民党首次失去“政权”的2000年,黄复兴党部党员人数达到23.9万人,动员力达到最高峰。据黄复兴本身的估算,只要黄复兴不分裂,足以号召近56.9万荣民、146.5万荣眷与36.8万遗眷,总数高达240万人,其中约189万人有投票权,占全台选民总数之12%。在实际成绩上,黄复兴的动员力估计在100万张选票左右,堪称各级选举的必胜保证。2000年“大选”后党员大退潮,原本遍布社会各界的特种党部全部取消并入地方党部,黄复兴却一枝独秀,成为国民党仅存的特种党部,占党员总数约1/5。

然而,国民党却撕裂了这张忠贞自矢的铁票。


△2016年6月,黄复兴党部举行黄复兴60周年纪念活动。

正统的追寻

1990年代李登辉的翻云覆雨使黄复兴群情激愤。1997年县市长选举,国民党惨遭败绩,民进党席卷12个主要县市,国民党只保住8个偏远农业县市。选后50位退除役将领连署呈文党中央,痛斥李登辉应为史无前例的败选负责,代表黄复兴的心声:

“年来本党主席和民进党重量级人士如黄信介、许信良、陈水扁等过从较密,修宪冻省等议题亦和民进党之主张前后呼应,密切配合。选举前答英美报人访问,昭告‘台湾早已独立’,‘台湾是主权国家’……暗助民进党‘执政’……无怪乎外有‘李登辉先生白天是国民党主席,夜晚是民进党执行长’的传言……因此选票的流失,并非偶然。”

黄复兴虽然痛心疾首,但在披沥呈文之外,却无力拯救国民党。因为李登辉在1993年运用本土“地方派系”,成功压制黄复兴等党内异音。

国民党撤退台湾之初,地方党务一筹莫展,当局却在1951年推行县市长选举。为了迅速发展本地党员,国民党饮下地方派系的鸩酒。台湾民间士绅势力庞大,拉党结派各据一方,黑道财团纠葛缠绕,俗称“地方派系”。 在1951年吸收高雄各大地方派系巩固国民党“政权”的高雄县党部主委刘象山回忆道,本土地方实力派系人士入党是“利益取向”,“他们哪里懂得什么三民主义!”

吸收地方派系使地方政治乌烟瘴气。两蒋时代将地方派系圈制在地方政治圈,执定大政决策的党中央不容地方派系涉足,李登辉却将地方派系引进“党中央”作为班底。1993年,李登辉推动“当然党代表”,来自地方派系的民意代表、县市长与县市党部主委无需选举即可出任党代表,使国民党溶毁在黑金政治中,台湾政治风气大变,李登辉却得到足以抵制黄复兴等反对派的力量。

黄复兴在党内无法扭转大局,只好将救党希望寄托在离党出走的同志。1993年成立的新党以国民党正统自居,大批黄复兴党员违抗上级命令,将选票投给新党候选人,使新党火速跃升为第三大党。但新党新秀醉心于“议会”政治合纵连横的权谋,不惜牺牲理念。1996年,新党竟与民进党结盟对抗国民党,让黄复兴大失所望。在2000年“大选”,黄复兴一面倒支持宋楚瑜。选后宋楚瑜成立亲民党,席卷眷村铁票区。但宋楚瑜同样权谋至上,在蓝绿之间首鼠两端。

在20年的纵横捭阖中,心怀“深蓝”正统的黄复兴党员在选举中被泛蓝三党恣意玩弄,军人的质朴信念不敌政客的张为幻,更不敌岁月飞驰。20年间,黄复兴老兵即便不死,却已逐渐凋零,战场渐由投票所转到五指山军人公墓。在陈水扁“执政”时去世的老军人经常遗命坚不申请旌忠状,以免表彰一生事迹的荣典由陈水扁署名。2008年,分裂近20年的黄复兴万众一心,支持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夺回“政权”,但马英九对绿营的温和忍让同样让黄复兴大失所望。只是黄复兴已垂垂老矣,唯求一纸由马英九署名的旌忠状。

李广无功缘数奇,岁月是黄复兴的天敌。 近年来职业军人为了优厚待遇从军,早已没有黄复兴忠于“党国”的使命感,黄复兴的新党员日益减少。即使是眷村家庭的年轻子女,也普遍不认同长辈的理念。 自李登辉“当然党代表”起,25年来的台湾政治成为本土地方派系利益竞逐的舞台,政客只顾贿买手握大量选票的地方“桩脚”,大政方略不再有理想,只有为选举“拔桩”“固桩”的算盘。而“本土化”风潮又使黄复兴的“炎黄子孙,复兴中华”信念成为古董。今日年纪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本土化”大环境中成长,对两蒋时代缺乏印象,无法理解黄复兴的忠贞信念。

世事蹉跎成白首。黄复兴党员没有新血补充,眷村投票常见古稀老人的轮椅长队,选票动员力逐年减少,每次选举都要引发“铁票生锈”的冷嘲热讽。泛蓝阵营也咽下了玩弄铁票的苦果,新党与亲民党都已边缘化,国民党则在两次败选后萎缩,风云一时的地方派系纷纷投靠民进党,垂暮之年的黄复兴反而成为国民党的中流砥柱。


新媒体编辑 | 马茹均


| 往期精彩文章 · 点击图片阅读 |

“去死,你怎么还不死!”130人自杀的蓝鲸游戏究竟有什么魔力?



传统武术太极高手迎战散打,20秒被干趴,中国功夫怎么不灵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