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6个维度对31个省域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排行前四,浙江位列第五。
撰文 | 澎湃新闻记者 官雪晖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伴随着国际人才流动频繁,竞争日益激烈,与中等高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际人才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9月11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该报告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6个维度对31个省域的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其中上海、北京、广东位列前三。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沪京粤苏位列前4,浙江领衔第二梯队
在评价31个省域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数时,报告选取了国际人才规模、人才结构、人才创新、人才政策、人才发展、人才生活6个维度,综合来看分为三个梯队。
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排行前四,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
其中上海以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3.91排名第一(最大指数为6),江苏以综合指数3.37排行第四。报告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中心,其开放和发展程度全国领先,因此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水平是在预期范围内的。
浙江的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为2.53,居于第二梯队的首位。
该梯队综合指数居于1.5到3之间,还包括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等地,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好的省份。
第三梯队综合指数居于1.0到1.5之间,包括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等地,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
中西部地区重点引进创新性人才
具体来看,
上海在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排行第一。
该指数分为来华留学生和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
北京的留学生规模最大,上海、天津分列二三位;广东的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最大,上海、江苏、北京、浙江排名第二到第五位。
国际人才规模指数
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的研究显示,
安徽、辽宁、河北学历结构指数位列前三,
该地区引进人才的针对性较强,以科研类人才为主,因此普遍具有较高学历。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国际人才创新基础指数则显示,西部地区引进国际人才的来源国及所涉及行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强,陕西、贵州、西藏排行前三。
东部地区配套政策完善,广东生活指数高
为落实国际人才引进与发展政策,
江苏、北京、广东等采取了大量的具体配套措施,位列前三,优势明显。
国际人才发展方面,
上海提供了规模可观的外资企业和良好的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北京、广东、天津等地位列其后。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方面,
广东、江苏、北京、山东等地的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服务优势明显。
而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则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力,对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吸引力。
建议: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与服务平台
基于上述的指标研究,报告给出了5点建议。
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
“例如制定相关领域的移民法,在规范移民管理机制的同时,明确和保障移民相应的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