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CG波士顿咨询
欢迎关注BCG大中华区的官方账号,获取领先的商业理念和前沿的管理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师顾中一  ·  这2种「调料」,开封之后必须放冰箱!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BCG波士顿咨询

激励变革系列五 | 非物质激励篇:成就“全人”的力量

BCG波士顿咨询  · 公众号  ·  · 2024-06-13 11:45

正文


导读

非物质激励是企业构建全面薪酬体系的必备因素。对于企业,非物质激励可以丰富激励工具箱,进一步放大物质激励的效用,强化人才与企业的情感链接;对于人才,非物质激励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激发个人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非物质激励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落地方法,帮助文化理念入脑入心。在本篇中,我们将与您分享非物质激励之所以重要的底层动因,描绘非物质激励的全景图,探讨落地非物质激励的关键要点。















一、追本溯源:非物质激励为何重要


研究非物质激励,需要更深一层,回到动机和行为心理学的本源。1969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了ERG需求理论,指出 人有“生存”、“关系”和“成长”三种核心需求 。在职场环境中,这一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



而当人在追求、实现这些需求的时候,有两个典型的路径:



在薪酬激励中,“向上求索”和“向下代偿”的模式仍然生效:


  • 向上求索: 当现金等物质激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时,边际作用将逐步递减,单一的物质激励将不足够,人才会更加关注关系和成长的回报。


  • 向下代偿: 当企业的关系和成长维度不令人满意、甚至让自己受到创伤时,人才会反过来索要更多的现金等物质激励,以寻求心理补偿。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虽然在网络上许多职场打工人直言:“工作中只有钱不会背叛我”,但对企业而言,仅仅提高现金薪酬并不是万能灵药。有竞争力的物质激励,配合满足人才关系与成长需求的非物质激励,才能充分满足“全人”的需求,企业的人力成本也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描绘蓝图:非物质激励体系全景图


非物质激励体系设计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兼顾生存、关系和成长的维度。 从三个需求层次出发,我们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和咨询经验,总结出企业 非物质激励的十大维度。




这些维度自下而上层层递进,具体而言共有超过三十种举措:


生存需求


  • 健康关怀: 提供富有保障性的医疗福利,呵护身心健康。代表举措有: 医疗保险、体检、身心健康


  • 财务支持: 提供物质激励之外的特殊激励,提升安全感。代表举措有: 弹性福利、稀缺福利、安居计划、资助救济


  • 工作环境: 创造安全舒适、激发创造力的工作环境。代表举措有: 优化工作环境、优质餐饮、娱乐运动设施


  • 工作制度: 通过工时、休假等政策,激发员工活力。代表举措有: 灵活工时、灵活假期、混合工作模式


关系需求


  • 透明沟通: 建立透明清晰的内部沟通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代表举措有:设 置并践行团队行为规范、高管见面会、员工大会、内网论坛、满意度调研


  • 归属凝聚: 提升加强员工与公司的联结和归属,拉进心理距离。代表举措有: 周年纪念、节日庆贺、特色文创、团建活动、司庆/家庭日、校友网络


  • 荣誉认可: 对于优秀人才不吝赞美,提升心理满足感和获得感。代表举措有: 荣誉称号、伙伴认可


成长需求


  • 职业发展: 设计畅通的发展路径,提供广阔的发展机会。代表举措有: 绩效反馈、晋升晋级、轮岗/活水计划


  • 学习培训: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推动人才持续获得能力成长,代表举措有: 正式培训、个人兴趣支持


  • 社会责任: 鼓励、引导人才关注社会责任。代表举措有: 公益支持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三、躬身实践:非物质激励体系落地要点


非物质激励固然价值显著,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可观的财务成本。因此,企业在设计与落地非物质激励体系时,需要把握住“一个核心”、“两点关注”、“三大平衡”、“四方协同” :


一个核心


  • 非物质激励应和企业战略重点、薪酬理念、企业文化相契合 :贵精不贵多,聚焦能够凝心聚力、牵引绩效的“必胜举措”,避免过度“福利化”。


两点关注


  • 关注员工心声: 在拟定及落地举措的过程中,可结合全员问卷调研、焦点小组研讨等形式,倾听员工心声,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切中需求痛点、打造亮点。

  • 关注品牌传播: 酒香也怕巷子深,非物质激励体系既要关注举措的设计,同时应配套触动人心的内外部宣传,内嵌企业的文化内核和人文关怀,放大激励效果效用。


三大平衡


  • 激励范围与激励效用的平衡: 聚焦激励范围广、效果好的举措,剔除满足小部分人利益的举措。

  • 财务投入与人力投入的平衡: 筛选财务投入合理、人员投入适中的举措,剔除成本高、效果不直观的举措。

  • 公司牵头与业务自主的平衡: 识别公司可统筹开展的举措,下方空间让业务部门自主设计。


四方协同


  • 作为薪酬激励中的“交叉学科”,非物质激励需要与 薪酬福利、企业文化、行政支持和业务团队 四方协同配合方可落地,企业需明确各方的主责领域和举措。



结语














“成就全人的力量,提升长期动能“是我们激励变革使能业务系列文章的收官之作。回归初心,我们看到在市场复苏慢于预期的情况下,转型变革从未像今天这样关键,我们看到企业家们顺势而动、锐意变革。过程中,激励机制既是激发动能的“催化剂”,亦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必修课。然而,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总是收效甚微,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造成了企业与管理者及员工之间不必要的张力。


因此,我们期望通过本次系列文章,和您分享激励变革的起心动念、对于激励趋势的洞察,及助力企业家激励变革落地的心得,为更多变革路上的同行者带来灵感与碰撞!通过激励变革,使能业务转型变革、最大化激发员工动能,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向成就。


关于作者

赵润杰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咨询顾问。


感谢BCG同事 李杨 蒋依凡 对本文的贡献。


关于中国区专家

阮芳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中国区负责人,BCG亨德森智库中国区联席负责人。


余泳 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合伙人兼副董事,BCG组织与人才专项中国区核心领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