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高中物理】最全公式,理解透彻成绩不低90! ·  19 小时前  
中科院物理所  ·  这片湖里的生物,一直被困在同一年里 ·  2 天前  
环球物理  ·  【物理名言】物理学家名言汇总 ·  3 天前  
新闻广角  ·  刚刚通报:确认无名尸体为犯罪嫌疑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我是受害者,还是责任人?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1-02-15 23:24

正文

最新一期的《奇葩说》,讨论了这么一道题:

情人节看这段讨论,很有趣。 这个讨论的价值远高于普通意义上的感情题。 本质上是在思考, 一个人要不要把ta看成一个正在行动的主体,认为自己对人生中遭遇的苦难负有改变的责任? 围绕这一主题,互联网上时不时就会有争议的声音。

随便什么事,比如说被人骗了,总有两类声音。 一类很理智,说: 怪ta不仔细,下次擦亮双眼,就不会碰上这种破事。 另一类则是义愤: ta已经受害了,凭什么还要自责! 明明是别人的错,却要受害的一方自我反思,哪有这种道理? 两方都觉得对方胡搅蛮缠,自己才是为当事人好。 ——然后就吵。 这样吵来吵去,广大人民群众更糊涂: 以后再遇到坏事,到底要不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不是辩论,不用担心持方,我直接上结论:

  • 如果你笃信,遇到坏事「都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请务必对自己说:「不是我的错!」

  • 当你的想法有了矛盾,既觉得「不是我的错」,有时又觉得「我也想做一些改变」,可以告诉自己: 「我的确是可以做点改变的。

  • 如果你只有一个想法:「不是我的 错!」那你暂时不需要改变,你需要更多照顾和安慰

总结起来,就是 要在不同状态,说不同的话。

绝大多数事件,都不属于「完全由自己把控」或「自己怎么做都无法避免」这两种极端状态,而是中间位置,两边都说得通。既可以说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也可以说是采取了行动,对结果多少有点影响的责任人。选择从哪个角度看这件事,不是一个「是不是」的问题,而是 「要不要」的问题 ,或者说,是「怎么看更有利」的 技术性问题。

而我们的目标,是最大化促成当事人的幸福。 既然如此,就需要考 虑当事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掌控感是个好东西 ,当然了。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通过选择改变事件的结果,这是增进掌控感的视角。只有这样想问题,一个人才能学习,反思,自我改变,最终过上不一样的生活。虽然有种种好处,这种想法也会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压力甚至是谴责。我会有怎样的际遇,只能由我自己(不是原生家庭,不是星座,更不是某个坏人)说了算?这太可怕了。既然我是主要的责任人,我的人生好也罢坏也罢,都只能由我自己承担。—— 不是所有人 都愿意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承担的能力。

承担意味着风险。 一个显而易见的危险是:决定事物的因素多种多样。我就算使尽全身解数,也不保证一定可以成功。下次的结局甚至也许更坏。那样一来,不成功的痛苦全数落在这个笃信「一切由我决定」的人头上。这是严酷的自我谴责。相比之下,相信「我无力掌控」是更安全的堡垒。

你对他说,你可以的!下次要做到哦。

他说,好的,我一定做到!

他觉得自己只是以前没做好,以后不会了。可是万一他又被谁骗了呢?万一他什么都试过但结果还是不太好,怪他吗?他相信自己只要足够努力,足够有办法,一切都会好,现在你让他如何看待自己呢? 因为他太蠢了吗,他活该遭受这些?

是的,他就会这样想,陷入无穷的自责。所以成功学的书其实是很残忍的。它指责那些不够成功的人: 你怪不了别人!别人成功是因为他们自己,你失败也是因为你自己! ——越是忠实的读者,受到的伤害就越深。要在不能完全掌控的事情上产生掌控感,代价就是更容易破碎的自我价值。

要让这部分人知道, 不是你的错。

有些事超出了你的掌控。你没有被好好对待,是别人的错,社会的错,也许是宇宙的问题。

但不要当成自己的错。

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总在强调,不应该谴责受害者 。尤其在坏事刚发生的时候,受害者需要被保护,被支持,被照顾,而不是立刻承担。他们已经在自我谴责了。他们 的责任意识(相信一切都是由自己带来的)变成了「都是我的错」,「我活该」,「可能我有什么奇怪的体质」之类的反噬,让他们陷入自我厌恶的怪圈。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多一些「我只是受害者,我无能为力」的声音。听上去有一点丧气,但是对自己的感觉会好一些。

这是在自我保护,也是在自我修复。

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我们常常会对受害的一方恨铁不成钢:那个人对你不好,快离开他!

她说:可是我离不开。

好像她被抽空了,一丝力气都没有。是被「那个人」用魔法控制了吗?我们知道不可能,那只是她的一种主观感受。我们要让她知道「你可以」,同时也要理解她的感受,那是她在这一刻用来治愈自己的东西。她没有力气,就没有责任,这样她就不是一个糟糕的人(她尝试这样说服自己)。反复暴露于不幸的人,内心已经千疮百孔。相比于掌控感,他们更需要安全,需要被安抚和安慰。在这一刻就不要推动他们做更多,「你为什么不反抗」的声音,在他们听来不啻于一句「活该」。

不是你的错,你只是一个受害者。

而你 不应 该被如此对待。

相信我,这不是推卸责任。因为这句话不是终点。一个人只要接受自己不该被如此对待,他一定会 想采取行动,摆脱这种处境。或者也可以说,他必须先充分肯定了自己,才会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承担很棒,但不是每一人每一时都有条件。

己的 生活承担责任,这 一份 勇气, 论大小都 很了不起。 假如 你现在正 这么想的,你愿意相信生活掌握在 自己的 手中, 明你足够幸运。 你在 过自己的努力少犯错,多成功 积累了足够多 量的经验。 但即使如此,你仍 然要承担不确定的风险。 你知道有些事不是你的错。 总会有一些天不遂人愿的情况,那时候你不会动摇对自己的信心。 这需要 你很勇敢,并且要很 爱自

缺少这份勇气的时候,就回到「这不是你的错」里吧。不妨多重复几遍。这不只是一句陈述,也是一个转变的过程。电影《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重复了9遍,也许在现实中还需要更长。

是你的错,直到你愿意做点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