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远川研究所
整合全球视野,助力关键决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老板爱瞎改权限怎么办:注解+AOP ... ·  昨天  
芋道源码  ·  Spring Boot集成iText实现电子签章 ·  3 天前  
芋道源码  ·  玩个锤子,两小时撸完日志链路串连方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远川研究所

小红书拯救电子古董

远川研究所  · 公众号  ·  · 2024-08-12 21:01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索尼罕见上架的早已停产的相机DSC-W830,探讨了电子古董CCD相机的兴起,以及数码相机市场的萎缩。文章详细描述了从CCD到CMOS的技术演变,指出索尼等公司的战略转型,以及相机市场的变化。同时,也提到了年轻人群体对复古风格的追捧与电子古董市场的火热现象。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索尼上架停产相机DSC-W830

介绍了索尼罕见上架的早已停产的相机DSC-W830,虽然价格高昂但受到市场追捧。

关键观点2: 电子古董焕发第二春

探讨了电子古董相机如诺基亚3210复刻版的热销现象,以及CCD相机的复苏趋势。

关键观点3: 技术演变与市场变迁

详细介绍了从CCD到CMOS的技术演变,说明了数码相机市场萎缩的原因,以及索尼等公司的战略转型。

关键观点4: 年轻人的复古情怀与电子古董市场

探讨了年轻人群体对复古风格的追捧,以及电子古董市场的火热现象,如Y2K美学的流行与CCD相机的热度回升。


正文



去年三月,索尼罕见上架了一款早已停产的相机: DSC-W830


DSC-W830最初在2014年上市,配备8倍光学变焦蔡司镜头,像素2010万。虽然是十岁高龄的古董产品,但返场价格依然“高达”749元,和当年120美元的上市价相差无几。



相比之下,和DSC-W830同一年上市的神机iPhone 6,目前二手市场回收价只有150元左右,约为发布定价的3%。苹果在两年前就把iPhone 6送进了电子坟场,结束了售后服务。但DSC-W830却越老越香,在亚马逊的二手价格被炒到了245美元。



另一位焕发第二春的电子古董是诺基亚经典机型3210。


今年6月,诺基亚发售了连微信的装不了的3210复刻版,处理器是紫光展锐T107,搭载2.4英寸LCD屏幕,不能连Wi-Fi,不能用微信。后置200万像素摄像头,清晰度比行车记录仪强的有限。


1999年(左)和2024年复刻(右)的诺基亚3210系列


结果上市当天,诺基亚3210复刻版瞬间售空,第二天的补货也在30分钟内售罄。


过气电子设备是按斤卖还是按金卖,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几年前还鲜为人知的词汇:


CCD


以种草闻名的小红书上,“CCD”相关的笔记数量高达284万,几乎成为相机板块的代名词。在诺基亚官方下场复刻3210之前,2013年发售的iPhone 5S一度也被小红书带火,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到上千元。


摩尔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尔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CCD 是什么



1922年,赴日本讲学的爱因斯坦乘坐“北野丸”号途径上海,在只有一天的快闪行程里,爱因斯坦收到了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的通知:他本人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获奖原因并非相对论,而是他发现的 光电 效应原理”。


近五十年后,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物理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基于爱因斯坦的发现,共同发明了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CCD。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中文名叫电荷耦合元件, 是一种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图像传感器


通俗来说,CCD相当于摄像头的眼睛,由许多百万像素的感光单位组成,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而所有单位产生的信号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理论基础夯实后,柯达的工程师史蒂文·萨松(Steven Sasson)率先实践出真知,在1975年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相比同期 只能对2%入射光做出反应的胶卷相机 数码相机将这一数据提升到了惊人的70% [2],由此开启了清晰的数码影像时代。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中,也能找到CCD的身影,充分说明真正的摄影水平,永远不会被器材束缚。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大名鼎鼎的“创世之柱”
但实际上,这张照片经过了大量后期处理


在随后近四十年时间里,CCD当之无愧地占据了图像传感器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锻造了索尼、佳能、尼康为代表的日本影像三巨头。


但早在上世纪末,CCD就已经日薄西山,逐渐被另一种技术路线 CMOS 所取代。


比CCD还早一年诞生的CMOS,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不同于CCD所有像素点都用作感光区域、逐渐将电荷转移到电路中,转化成数字信号。CMOS在每个像素的感光区里,都隔出一小块区域用于放置晶体管,就地将电荷转成电压信号,由此带来读出效率的提升。


放在实际体验中,CMOS无论是清晰度、色彩还原还是成像质量,都远远领先于CCD。



然而物理学家们也没想到,CCD所有的缺点,都成了它十几年后诈尸式翻红的功臣。


相比CMOS,CCD相机在变焦过程中,画质会十分模糊,成像还容易出现晕染。另外,CCD相机的光圈普遍偏小,在较暗光线下拍摄出的照片,会伴随大量噪点。


最显著的差距还是源于白平衡能力——也就是色彩还原能力,CCD相机的成像多少会有色差。加上卡片机像素不高的特点,普遍清晰度低。总的来说就是画质感人,出片质量太差。


相比CMOS(右),CCD(左)存在blooming效应


然而,这些技术流无法容忍的成像质量弊端,对小红书博主却是如有神助——人脸的瑕疵可以被过曝完美遮盖,CCD色彩失真的绝活,直接省去了后期套滤镜的繁琐步骤。


“胶片质感”、“朦胧美”、“自带氛围感的冷白皮” ,拍出堪比复古港风大片的博主们,不惜双手奉上所有网红界流行的溢美之词。



眼看着CCD在一众自来水博主的鼓吹下火速出圈,从破产十二年的柯达到卖身微软的诺基亚,都争先恐后的蹭上了CCD的热度。


今年4月,柯达上线了 PixPro FZ55 ,一举问鼎日本BCN+R销售排行榜。而另外两款柯达“卡片机”则分别占据第三和第五位,日本影像三巨头被打得溃不成军[4]。诺基亚3210复刻版在上市当天售罄,几次补货也都遭到哄抢。


然而,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索尼DSC-W830,市面上几乎所有新发售的“CCD相机”,都没有CCD传感器。


诺基亚3210复刻版,图像传感器是货真价实的CMOS。在日本卖爆的柯达PixPro FZ55,配备的也是1635万像素的CMOS感光元件,生产方也是品牌授权,俗称贴牌。


柯达PixPro FZ55


虽然“卡片机”在小红书上人手一个,但真正搭载CCD传感器的卡片机,无一例外都是早已停产的电子古董,卖一台少一台。



被手机扫进电子坟场



CCD传感器问世的第四十年(2009),年过古稀的两位发明人终于获得诺贝尔奖,然而他们共享殊荣的这项物理学发明,却正在淘汰的边缘。


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


2010年, CCD 在图像传感器的市场份额仅剩11.4%,剩下的88.6%由CMOS牢牢把控[5]。


虽然两项技术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但长期以来,CMOS不仅在处理电路时噪音大,还占用了有效的感光面积,成像质量和分辨率较低,一直被CCD压制。


直到1980年,NEC发明了一种 钳位 光电二极管 (简称 PPD ,极大地减少了感光元件的噪声,为CMOS打开了产业界的大门,在追求性价比的消费级相机中找到用武之地。


真正让传感器市场换了翻天地的,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CMOS低功耗、高集成度的特点完美契合了手机对尺寸和能耗的病态诉求。时至今日,索尼、三星和豪威瓜分了CMOS传感器市场,传统的相机巨头销声匿迹。


下游终端需求结构的变化,给上游传感器市场带来的两个变化:


一是零部件厂商的技术投资会不可避免的向手机倾斜。


相机出货量的巅峰停留在了2010年的1.2亿台,此后便不断下滑。2023年,全球相机出货量仅有772万台,整个市场大盘缩水了近94%[8]。


芯片产业的铁律是用出货量摊薄技术研发与产线建设的开支,在手机与相机的此消彼长之下,传感器供应商势必会把开支转向手机市场。CMOS传感器一直是索尼最赚钱的业务部门,与游戏业务难分伯仲。


二是CCD的产线会陆续关停,让真正的“ 卡片机 ”彻底成为电子古董。


由于CCD和CMOS的生产工艺与流程完全不同,CCD传感器逐渐被淘汰,也意味着芯片生产的规模效应丧失,零部件供应商的资本开支都投向了CMOS产线。2022年,索尼追加长崎CMOS工厂的产能扩张,预算就高达469亿元。


天文数字的产线开支都需要庞大的出货量来摊薄,即便CCD传感器焕发第二春,在相机市场山河日下的档口,也不会有厂商重启CCD生产线了。因此,几乎所有打着“卡片机”旗号的相机新品,镜头里都是如假包换的CMOS传感器。


索尼的DSC-W830搞限量发售,真不是故意饥饿营销,实在是费了老鼻子劲,才从仓库里倒腾出几台当年没卖出去的库存。类似的“真·CCD相机”,都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孤品。


2015年,坐拥全球CMOS市场近45%份额的索尼,气定神闲地向客户发出通知:将于2017年全面停止CCD图像传感器的生产[7]。


CCD时代无可争议的霸主,亲自下发了CCD的病危通知书。



无独有偶,2012年,三星曾自信的表示“三年内占领无反相机市场”,但没过多久,三星就悄悄地关停了相机业务,将所有研发人员转移到了智能手机和医疗设备部门。


由于没能捂住这个牵涉面较广的战略调整,三星管理层只好对媒体坦言:“智能手机的增势迅猛,通用数码相机的市场局限性很明显”。


事实证明,三星放下身段扇自己的脸还是值得的。2024年一季度的全球所有品牌相机的销量,相当于三星手机11天的销量。



奢侈品逆转摩尔定律



CCD的消亡与相机市场的萎靡是一体两面,当上游零部件被智能手机拽进移动影像时代,相机也失去了摩尔定律勾勒的生存空间。


“摩尔定律”即芯片上的晶体管密度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消费电子的诸多细分门类,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类摩尔定律”。比如面板有京东方的“王氏定律”,每三年价格降50%;LED有“海兹定律”,价格每10年将为1/10、输出流明增加20倍。


在摩尔定律的拉扯下,产品性能的指数级提升勾勒了电子产业的魅力,不断迭代的产品也构成了消费电子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技术开发-规模生产摊薄成本-利润投入下一代技术开发。


苹果每年的研发投入和用于购买设备、建设产线的资本开支高达数百亿美元,如果算上供应商的资本开支,更是天文数字。但最终走向市场的iPhone,价格“只有”6000元,核心就是规模效应。


一旦生产和销售规模无法覆盖产品线迭代的研发投资,厂商就只能在裁撤业务和涨价之间二选一。


根据日经的统计,数码相机的产品单价已经连涨十年,2022年单价高达8.5万日元(人民币4328元),是2019年的两倍。在“缺芯”的周期性因素之外,相机从大众消费品转向老法师圈地自萌,市场规模成建制的塌方才是核心因素。



纵观智能手机碾过的无数消费电子门类,能够存活至今的产品往往有类似的特征: 把自己包装成奢侈品


活在多数人记忆中的MP3,实则仍在小众音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只不过当年300块的小镇青年标配,已经走向了专业影音路线,动辄过万的售价让B站测评UP主都忍不住吐槽,“我的耳朵真配得上这么奢侈的享受吗”。


借着早就缓解的缺芯潮,富士的相机部门干脆顶着舆论攻击,玩起了饥饿营销。


今年2月,富士推出了追赶CCD复古感滤镜热点的X100VI,标价高达1.24万人民币。按照日经新闻的说法,这款相机每个月的产能只有1.5万台,官方因此采取了线上抽签的销售方式,没成想引发了百万人摇号的盛况,成为货真价实的“电子茅台”[12]。


时至今日,所有被当作相机品牌的公司,都没有靠相机业务赚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