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的优越感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哪怕是吹牛,也是如此:
“当年你老爸我的学习成绩,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以至于,中国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家长,上学的时候都名列前茅。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在一年级时拿过一次第一名,后来就再也没考过第一。
不要说第一,第二好像也没拿过。
小的时候最怕考试,每次考试都紧张的不行。那时候班里有位女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有次没考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晚饭都不吃。后来大人们知道了,都夸她,说她上进。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我那会儿偏科,数学好。
有一次参加数学竞赛,考了个49分,分数出来的时候,我惊呆了。数学啊,怎么可能49分,难过死了。
结果听说49分居然是班里的最好成绩,在全市也可以排进前三名,我居然神奇的不难过了。
你看,幸福这种事真的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上的。只要比别人考得好,即便不及格也可以接受。
传统教育带来的一个结果是:
学习成绩几乎成为了判断一个孩子未来是否成材的唯一标准。
以至于很多人现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一维的:在这条线上,和其他同类相比,我可以排在第几名?
认真的读一遍《乔布斯传》,就会发现,这哥们其实是个学渣。
他上的是自费大学,但成绩并不好。
倒是在上学的那段时间,研究了一段时间字体。
虽然他和伍兹一起创办了苹果电脑,但他的编程水平算不上太高。
有一次看到比尔盖茨写的一个小游戏,就是操纵一辆汽车躲避驴子那个。他要求团队里的一个人去拆解这款游戏,被拒绝了。
能够把苹果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乔布斯依靠的并不是技术本身。
用他自己的话说,叫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
别人还在一个维度上赛跑,
他已经切换到二维了,
甚至是三维。
他确实比一般人懂技术,
但同时也比一般人懂艺术。
而且比一般人知道如何演讲。
恰好,他还知道如何把这三者结合起来。
最开始,我是一名技术讲师。
顾名思义,是讲技术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评价一名讲师的好坏,应该是他技术水平的高低。
我的技术水平,算不上太高。
中等偏上吧。
之所以比一般老师受欢迎,可能是因为我恰好能够把一些复杂的东西用简单的图示画出来。
还可能是因为我恰好还比一般人多一些演讲技巧。
又恰好我比一般人了解一点点引导的技术。知道如何引发你的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
又恰好我知道一点点沟通技巧,知道怎么将课程里内容和现实中的情况相结合。
你看过《三体》么?
即便那几方面的知识,我都算不上优秀,但已经足够完成多个方面的降维打击了。
我说的并非跨界。
跨界扩展的是你的认知。
我说的是做事的思维。
从多个维度,提升你在某一领域上的竞争优势。
以讲课为例,
真才实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你需要在更高的维度上建立优势,可以尝试多培养几项技能,比如绘画,比如演讲,比如引导,比如沟通,比如了解一点设计方面的知识。
假如你想做生意,为用户提供核心价值才是生意的关键。
但是如果你懂设计,产品可能就会多一份美感。如果你懂营销,卖出的份数有可能就会更多。如果你会讲故事,产品就更易于被他人接受。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你自己就是一家公司。
如果你懂技术,你就是公司的技术部。
如果你懂运营,你就是公司的运营部。
如果你懂产品,你就是公司的产品部。
在创建微信之前,张小龙自己一个人完成了Foxmail。你可能会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团队合作的时代。
然而我想告诉你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等你把团队凑齐了,
我们的团队都已经做2.0了。
虽然小点,但
你自己
一个人,
就可以是
一家公司。
刚下飞机,到家已经快12点了。
推荐之前的两篇文章:
传统行业怎么做新媒体?
如何提高收入?
给你几条建议。
如何做选择?
如果想和我聊聊,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