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曹将
《PPT炼成记》作者,关注职场成长和知识管理。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曹将

改变内向状态的四个建议

曹将  · 公众号  · PPT  · 2017-09-16 20:26

正文

 

(一)顺从内心是安慰剂,不是解药

 

为了准备这篇文章,去知乎上搜了一圈关于「我内向该怎么办」的回答。

 

得分较高的观点普遍都是:接受自己,内向让你强大。

 

论据则是,我有认识一些外向的人,他们只会沟通,不擅做事,最后还是一败涂地。也认识一些内向的人,他们勤勤恳恳,最后收获好评。

 

让人顺从内心普遍更容易得到共鸣,毕竟,态度与行为一致时,我们会更心安。

 

就如同我喜欢看到「单身也挺好」的文章,这让我感觉舒服。

 

可问题是,接受自己并不等同于否定改变,毕竟,内向的缺点我们见得太多。

 

 

(二)不说绝对,而说概率

 

内向的人普遍喜欢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换成人话就是:如果我厉害,总会遇见赏识我的伯乐。

 

可问题是,这句话适用于「厉害的人」和「足够香的酒」。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就门庭若市;但更多的人,有那么优秀吗?

 

我是学统计的,影响最深的概念是「概率」。

 

就如同好大学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我们能找到一百一千个案例来论证它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好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概率更高。

 

同样,在同等能力水平上,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找到伯乐的概率更高。因为他们不只是等待被发现,而是主动沟通。


 

(三)几个技巧,但只是技巧

 

性格之所以为性格,是因为它的连贯性。在一定时期内,要改变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做一定的改良。

 

在更早之前,我也是个内向的人,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

 

 

第一,做足准备。

 

上周在深圳做了一个分享,从台上下来后,坐旁边的小彩说:曹将,感觉你在台上和台下像两个人。

 

也是,台下的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说话小声,有时还会语塞。但在台上,看起来似乎胸有成竹,还会做一些互动。

 

其实答案很简单:在前一天我自己排练了两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的演练。包括什么时候有包袱,什么时候站在台下。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按照 100% 的方案准备,那么结果只有 80% ,那也足够。

 

《图解整理术》一书提供了一个类似的沟通方法:


每天花 10 分钟左右集中阅读一遍当天的热点新闻,并记在手机或本子上。

 

当跟朋友或同事聊天时,自然就有了话题。


第二,高阶挑战。

 

研究生室友数学很好,到哪种程度?就是找工作时做测试,其中的数学题我们要做 10 分钟,他 1 分钟就能搞定。

 

我们向他请教,得到的答案是:


因为以前学过奥数,对比起来,这些题目就是初阶难度。

 

如果一个人经受了高阶的挑战,那么低阶一般不在话下。

 

本科时候因为加入了校报,被推上台去做宣讲介绍。


当时台下有 300 来张新鲜面孔,自己说话时声音都在颤抖,结束后也不是特别满意。


但它带来的好处是,之后再在班上做展示,真的不会紧张。

 

所以,如果有做提报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


一旦适应了高压环境下的表达,那么轻松情况时,也不会害怕。

 

 

第三,降低心理预期。

 

对很多内向的人来说,不敢开口的重要原因是,怕被拒绝,怕失败。

 

有一次因为个人的事,需要找某个朋友帮忙,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口。

 

吃饭时,我把这个困惑跟同事交流,她说:

 

你的情况是,一开始就假设对方要帮你,对方不给心理就感觉受挫,很难受;为什么不换个思路,一开始假设对方不忙忙,那么给了就是赚到的。

 

这个方法还可以进行适当延伸,那就是「假设最坏场景」。


例如去加一个大牛的微信,最坏场景就是他不加,但没事啊,反正他也不认识我。

 

 

第四,让自己被需要。

 

如果实在不好意思主动跟他人沟通,那就创造条件,被动沟通也行。

 

比如,在桌上显眼的地方放一些吃的,下午 4 点总有「嗷嗷待哺」的同事四处觅食,这时候一两句交流,便让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这一点的极致体现,那就是成为部门甚至公司在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比如之前文章里写过的一个同事,她叫曾纯,文字功底很强,有几次我对自己的文章不自信,便会主动找她帮忙看看。

 

这就需要利用业余花时间,在爱好或特长上做到极致。


文字很好的曾纯

 


我是小结

 

如果把内向改成害羞,那每个人都会遇到。毕竟,人一旦离开舒适区,就容易紧张。个人经验,分享四个建议:

 

  1. 做足准备。如果实在没自信,那就把要说的话在大脑里过一遍;如果场合实在重要,那就把它背下来。这是笨办法,但真有用。

  2. 预期管理。这是心态建设,让自己从受挫心理改为收获心理。不要一开始假设对方要给,心态便会更加平和。

  3. 高阶挑战。如果有机会,体验一两次难的场景,那回归平常,便多了自如。

  4. 被动需要。它的极致是能力,毕竟人和人的交流,终究是价值的交换。

 

 

我是尾巴

 

本文的立论基础是内向在一定场合下,会影响到个人发展。

 

但这并不是说这种性格不好。内向的人普遍做事专注,给人靠谱的感觉。

 

这种优势如果没有到极致,又容易让自己成为隐形人。

 

适当改变,取长补短,才能让优势更为突出。

 

毕竟,有 100 分的实力,为什么不表现出 100 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