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没有梦想才是假装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5 19:2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一篇在朋友圈疯传的文章,让“北京”这两个字眼再次出现在了风口浪尖。这篇题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讲述了外地人和本地人在北京的生存状态,末了提到:


“那些追梦成功的人正在逃离,他们去了澳洲,新西兰,加拿大,美国西海岸。那些追梦无望的人也在逃离,他们退回到河北,东北和故乡。“


“还剩下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就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这些话在网路上瞬间引起了热议,有网友感同身受的认为,在北京打拼的他们就是假生活,因为看不到为了,只是在生存:


“嗓门”最大的是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努力的生活,哪怕艰辛也不是假生活:



之后还出现了一系列反击的“豪华套餐”:



梦里不知身是客


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每天都会有一些人来此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每个人来到这座城市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漂。每一个北漂都有着自己的理由,或生存、或信念、或梦想。


为生存


他,出生在河北保定的一户农村人家,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里困难,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来到北京打工。刚到北京时他学的是汽车修理,不过那时候这行并不太挣钱。后来石志伟转行到收入更多的热水器安装服务,每个月工资5000,最多的时候能达到9000元。这样的工资,是用工作一整天,连喝水的空档都没有换来的。但他很满足现在的工作,想一直在这儿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虽然辛苦但很踏实,凭本事吃饭多劳多得”。他最大梦想是让自己儿子有一个舒适的家。


为发展


她,出生在鲁北偏僻闭塞的薛家村,兄妹五人中她排行老四。贫困的家境和重病的哥哥让她不得不辗转到滨州、济南打工赚钱替兄还债。2007年在济南做酒水推销员的她,工作得精疲力竭时意外进了剧组做群演。之后薛媛媛去了北京。北漂十年里,她一直奔波在不同的剧组,从一个镜头到多个镜头,到做上配角演员。尽管拍戏的收入并不多,甚至有交不起房租的时候,她却从未觉得苦。多年后,为谋生离家的她却意外地出现在电视上,《闯关东》《第三种爱情》《芈月传》《百团大战》等很多热播剧里都有她或多或少地在镜头里闪过。


为信念


她,家乡河北保定,211院校本科毕业,2015年5月完成香港理工大学口译专业研究生课程,算半个海归。她曾想“港漂”,但因是家中独女便选择了回到离家较近的北京工作。和室友平摊每个月1550元的房租在北京三环并不算高,但对于试用期仅3000元月薪的她来说却是一笔巨款。为了节省饭钱,上班的日子里方婷都用订餐软件叫外卖,外卖红包加上集满5张就可抵扣20元的优惠积分卡可以省不少钱。每天朝九晚六的工作节奏,媒体行业不固定的工作时间,让曾计划着要大干一番的她只剩下疲惫不堪。“我也不愿意就这么漂着,但又回不去家乡。”


为梦想


他,16岁因交通意外休学,还未康复的他选择辍学,拄着双拐从老家河北承德来到北京。刚来北京时他住在姐姐家,偶然的机会迷恋上了音乐,便有了想做歌手的想法。后来小宇在天通苑附近租了一间每月750元房租的房子,专心学起了吉他。起初他只会弹《两只老虎》,经常弹到很晚,现在已经能熟练地弹奏几百首流行歌曲。北漂的11年里,他克服了心里的恐惧,走进地铁、酒吧、街头等场所卖唱,如今依然为自己的歌手梦想努力着。



虽然他们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很多人应该有类似的感觉,生活所迫也好,梦想怂恿也罢,每一种初来乍到的人们,都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感到迷茫和无助,拥挤狭小的居住环境和朝九晚五的工作状况消耗着北漂们的热情,但他们不敢懈怠。一份合适的工作、自己主宰生活的自由、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相对规范的出租车、不同类型的朋友或是各种各样的美食,都可能成为他们坚持的理由。


这就好比买彩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中奖,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呢?因为可能啊,买彩票买的就是一种概率和可能啊。


Life or Live


和所有大城市一样,面对北京这样城市,大多数的北漂南漂们就好像路过一家私人花园,隔着栅栏向里张望,然后又只能回到自己简陋的住所,躺在租来的小房间里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幻想中的未来。一边在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里摸爬滚打,一边品尝着来自各地的廉价的小吃,偶尔狠着心花几百元去看一些文艺演出和“先锋话剧”,再继续投入到早晚高峰的人流大军中。



据德勤的调查数据显示,80%的人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然而也正是这80%的上班族,在纠结中选择了妥协。所以有网友觉得他们只是在life而并未真的live过,也是情有可原。


不得不承认,家乡人衣食无忧有时也会让“漂们”感觉隐隐的失落。偶尔看到同龄人多数都已结婚甚至生子,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幻像。也曾有压力过大的北漂小伙子连划86辆车出气。然而无论家乡的物质生活多么安稳自在,也无论家乡的民风如何淳朴,数量可观的“漂们”,重来一次的话可能依然会选择普遍痛并快乐着的北京生活。


到处能安即是家


也有人认为《北京:有 2000万人 假装在生活》的刷屏,本质上是城市的急剧扩张引发的疏离感和紧迫感。特大型城市在发展中都是这样的过程,太大了,太挤了,太忙了,太脏了……这是所有大城市的常态,也是真实的北京。


但我们很难判断这几百甚至几千万飘着的人是真的在生活还是假装在生活,毕竟我们不是他们。



年轻的,可能会特别喜欢那些放浪不羁爱自由的语句,深爱着那些远方和生活里的诗。年长些的,可能会觉得,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或羡慕着,或带着一张网四处晃着,永远也到不了远方,还不停地炫耀自己走了多远。


但这都是自己的选择。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哭过笑过,痛过乐过,都是人是真实状态。心若无栖皆流浪,没有梦想才是假装。但你能说你幻想仗剑走天涯就是梦想,别人的历经世间冷暖就不是梦想吗?还是一位网友说的实在: 不需要诗意也不需要刻意苦情,那就是各自选择的生活



高晓松说:“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里也唱道:“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在这儿有太多让我眷恋的东西,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也在这儿失去……”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负重前行的我们,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



编辑:徐啸

参考来源:新浪微博、腾讯新闻、北京青年报、滨州传媒网、南方都市报、“大光圈”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