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人物志  ·  拍下5000栋千禧年老楼:站在世纪末,憧憬一 ... ·  7 小时前  
十点人物志  ·  拍下5000栋千禧年老楼:站在世纪末,憧憬一 ... ·  7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中国姓嬴的几乎没有?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收复台湾前,郑成功只有福建一带弹丸之地,为何 ...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不容错过的河南特产,鸡内金薄饼真的太香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刘邓发现怪现象:有的班打得只剩班长,有的歼敌123人自身零伤亡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17 12:00

正文

图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图片


1946年秋季,刘伯承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山东菏泽和国民党军撞上了,于是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大战。

刘伯承
由于双方交战的地点在菏泽东北的龙固集和章缝镇,因此被称为“龙凤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面对敌人一个军加上一个整编师的兵力,我军以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最终双方打成平手。刘伯承对此结果十分不满意,称打成了“牛犄角”,但统计战斗情况时,一个班的表现却吸引了刘伯承的注意力,连邓小平看了,都大感奇怪。
原来,在这次战斗中,有一个班坚守在徐庄前沿阵地,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歼敌123人,自己却是零伤亡,而和他们同时上前线的其他班,则大多伤亡惨重,有的甚至打到仅剩班长。这巨大的差异,着实让人奇怪。


仔细研究发现,原来这个班之所以能够零伤亡,是因为班长有个“秘诀”。
那么,这个这个秘诀是什么?他们班长又是何来历呢?

机枪圣手

“龙凤战役”中,取得“零伤亡,歼敌123人”好成绩的那个班,班长名叫王克勤。
在战役结束后,王克勤的班被评为了全军模范班,原因就是一个班12个人,竟出现了4个英雄模范,甚至还有一个是新兵。作为班长,王克勤也被评为了互助模范和杀敌英雄,在“龙凤战役”后一举成名。

王克勤
但鲜有人知的是,当初王克勤刚加入解放军的时候,营指导员武孝贤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受反动派欺骗宣传太深,应该好好教育”。
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我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军,争取了一个军起义,大批国民党军沦为俘虏。之后,愿意回家的发路费,不愿回去的则收编进了解放军队伍中,其中就有原国民党军机枪手王克勤。
然而刚进解放军队伍的王克勤可不是后来的英雄班长,他整日牢骚不断,情绪低沉,经常散布一些“惑乱军心”的言论。
平汉战役之后,我军又收编了大量国民党军,为了尽快改造这些原国民党士兵,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解放军战士,营指导员武孝贤和各个连部指导员召开了会议,就最近的战士们的思想动向进行汇报研究。


其中,一连指导员说的例子,最让武孝贤记忆深刻。
“我们连有个从国民党那边过来的大头兵王克勤,在那边当了九年兵,满脑子乱七八糟,情绪低沉。刚收编进来的战士一进来,就和人一起在背后瞎叨叨,我看最难改造的就是这种人!”
一连指导员满脸气愤的样子引起了武孝贤注意,他奇怪道:“他到底‘叨叨’什么了?”
“他说国民党有美国援助,地盘大,武器先进,有飞机大炮坦克,咱们就几条破步枪,肯定打不过国民党。还说他被咱们收编,是他倒了霉!”一连指导员数落起吴克勤的不好,讲的滔滔不绝:


“还有一次他生了病,我们副连长亲自给他打饭送过去,可这家伙吃完一抹嘴,说副连长给他打饭是收买人心!还说什么今天像兄弟,明天战场上就拿着枪逼着你去拼命。这种人,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武孝贤听了呵呵笑道:“很多人受反动派欺骗宣传太深,应该好好教育。不要总是批评他们,生活上要多对他们关心!只要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明白人民军队与反动派的根本不同。”
一连指导员叹了口气:“这个王克勤身上就一个好,那就是机枪打得好!当初他是国民党军里的机枪手,听说还有个外号叫‘机枪圣手’。”
武孝贤听了,将王克勤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见一见这位“瞎叨叨”的“机枪圣手”。


不久后,武孝贤来到一连驻地巡视,刚进院子,就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最里面是个用毛巾蒙眼的大个子。靠近之后,武孝贤才发现那个蒙眼的大个子手里正摆弄一架刚缴获的苏式机枪。对方虽然蒙着眼,但手上的动作可丝毫不乱,先拆了一遍,又将其完整地装了回去。
摘掉眼上的毛巾后,大个子将机枪一拍:“看看吧!分毫不差!”
一个战士上前检查了一下,拉拉枪栓,果然和原来一样。这时众人欢呼起来,直夸大个子是“机枪圣手”。
听到这耳熟的称呼,武孝贤立即反应过来眼前的大个子就是那个“瞎叨叨”的战士。于是众人散场后,武孝贤将王克勤叫到了办公室,决定亲自做做这位小战士的思想工作。


“王克勤,那架机枪喜欢吗?”
王克勤紧张道:“喜欢。我在国民党队伍里什么枪都使过,就是没使过步枪,现在倒是天天拿步枪。”
武孝贤明白他的意思,于是笑笑道:“那我和你们连长说说,把那挺机枪给你用,你看行吗?”
王克勤猛然抬头,脸上带着不敢置信的表情。武孝贤见了,连忙趁热打铁道:“机枪可以给你,但你得说清楚这枪口是对谁!”
“知道,对准国民党中央军!”


“为什么要对准他们?”
王克勤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想了半天,才吞吞吐吐道:“因为他们是反动派……”

“我有苦啊”

之后,武孝贤问到他家里的情况,王克勤支支吾吾不说,好半天,才低头叹口气道:“爸爸死了,妈妈和弟弟在要饭,不知道死活。”除此之外再问不出什么话。
这次谈话就这么结束了,武孝贤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心想只要他明白为什么打仗,还是能够成为一名好战士的。


至于他的“瞎叨叨”,武孝贤相信只要王克勤留在解放军队伍里,总有一天会明白这是一支人民的队伍,和从前他待的反动国民党军不同,不会出现压迫士兵、让士兵送死的事情。
正如武孝贤所料,没过多久,王克勤身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5年12月,解放区正在进行土地改革,各地都在打土豪劣绅,举行公审大会。公审大会上,以往被地主豪绅压迫的百姓纷纷上台诉苦,阐述被压迫残害的经历,数落地主豪绅的罪行。在此背景下,为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部队里也举行了诉苦大会。
当时武孝贤正好负责一连的整训工作,因此便想动员王克勤在诉苦大会上“吐苦水”,结果副连长党建庭没一会儿就过来向武孝贤报告说:“他说他没有苦,说什么都不干!”


武孝贤听了亲自去找王克勤,去做他的工作,结果王克勤就是那一句话:“我没有苦!”
“你爸爸被地主打死,母亲和弟弟要饭,生死不明,自己又被抓壮丁,还在国民党军队里挨了那么多打,这不都是苦吗?去说说吧!”
王克勤连连摆手:“不不不,那多丢人!不说!”
对此,武孝贤也不好勉强,于是只好放弃了动员王克勤诉苦的想法。
结果,在听了一天诉苦大会后,王克勤忍不住了,晚上回去后不吃不喝倒头就睡。党建庭以为他生病了,结果刚到他床边,王克勤就“哇”一声哭了出来,扑到党建庭怀里哭道:“连长,我有苦啊!我有苦!明天我一定要上台说,不然我吃不下饭!”


第二天一早,武孝贤就看到王克勤第一个跑上讲台,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起苦来。
原来,王克勤是阜阳人,家里世代都是地主王三堂家的佃户。五岁时父亲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地主打断了腿,爬回家没几天就死了。之后他们被地主王三堂赶出家门,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到处要饭,就这样把他养到17岁。
刚刚长大成人,可以卖力气养活娘和弟弟了,他就被保长抓去卖了壮丁。抓三次,逃三次,每次都被打个半死,到最后被卖到国民党队伍里。而国民党队伍里则是另一个地狱,不仅要给军官当牛做马,被老兵欺负,还要经常遭受长官毒打。


并且,那些逃跑的士兵一旦被抓回来,几乎是必死无疑。这时候枪毙都是痛快的,剖腹、活埋、砍头等各种死法不胜枚举,光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例如淮海战役中,有一名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的通信兵只是发了句牢骚就被长官活埋,最终导致勋章被人冒领。
因此,见惯了世态炎凉的王克勤自然养成了麻木、沉默、防备心强的性格。
诉苦的最后,他满脸泪水,抽噎着道:“狠心的地主,黑心的国民党,把我害苦了,我还傻的替他们打仗,被解放过来我还觉得倒霉,我糊涂啊!”
自从诉了苦之后,王克勤仿佛彻底变了个人。从前那个爱和新战士“瞎叨叨”的王克勤消失了,开始变得爱说爱笑。和同志们在一起的时候,他再也不摆“机枪圣手”的架子了,有同志想学用机枪,他就耐心地教,并且平日里不仅抢着干活,还主动学起了文化。


几个月后,王克勤得到了全营领导同志的一致称赞,1946年10月,营总支更是收到了一份王克勤自己写的“入党申请书”。
王克勤这将近一年的变化全营都看在眼里,因此收到王克勤的入党申请后,营总支全员通过,一致同意王克勤同志加入党。之后,王克勤又被任命为班长。
在入党和当上班长之后,王克勤更是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将自己掌握的军事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战友,还经常关心同志,积极做其他解放军战士的思想工作。


并且,在他当上班长之后,为了更好发扬解放军中互帮互助、阶级友爱的作风,他将全班分为了三个互助组,开展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这三项互助活动,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地做在前头。

零伤亡的“秘诀”

一次,班里新补进来四个新战士,王克勤知道新战士来到都有种紧张心理,担心被欺负,于是他主动接近几个新战士,和他们聊天,缓解他们的紧张。
之后,王克勤不仅给新战士们打洗脸洗脚水,嘘寒问暖,还经常和他们聊天,讲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积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而且为了不让新战士被吓到,他连说话都一改往日的大嗓门,尽量温声细气地和新战士交流。


而这几名新战士里,就有名叫做白志学的,他便是后来在“龙凤战役”中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的那个新战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