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暑期档是“烂片集中营”想来倒有一丝安慰?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08-30 20: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个暑期档票房数字不好看,也被观众戏称“烂片集中营”,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倒有一丝安慰。


穿越者综合编辑


来源:澎湃新闻/陈晨 实习生 薛松;北京商报/陈丽君 郑蕊;


随着《谍影重重5》、《冰川时代5》等好莱坞大片呈碾压式排片的上映,今年的暑期档也即将宣告收官。


这是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暑期档,上映的电影比往年都多。据粗略统计,暑期档上映的影片有近百部,平均每周有8到10部电影上映。


中国电影连年增长的态势,直到今年春节档,还得益于《美人鱼》的大包大揽、场面喜人。


但之后整个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都呈现出下滑的颓势。


种种数据显示,暑期档电影让人失望透顶。


据数据分析,截至上周,近百部电影中,国产电影有75部,占绝大部分。国产电影总票房为46.83亿元,与2015年的78.13亿元相比,缩水了31.30亿元。


去年暑期档电影的前三甲《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总额超40亿元。而今年,无论是视效大片、喜剧抑或情怀国漫,都没有出现去年那样的“爆款”。最有大片相的《盗墓笔记》,也未能突破10亿大关。



《盗墓笔记》据猫眼实时票房显示目前票房为9.8亿


细分来看,七月份电影票房较去年同比下降了18.2%,这也是近五年来,暑期档票房首次出现负增长。要知道过去的五年里,每年7月份暑期档的票房,增幅都超过了30%。


八月份前三周的票房更是惨淡,除《盗墓笔记》一枝独秀、《使徒行者》大展黑马之姿外,整个国产电影的表现“惨不忍睹”。


《使徒行者》竟然成为了暑期档的“黑马”


截至上周末,从六月到八月的总票房约合111.46亿元,与去年的124亿元相去甚远。这还没考虑今年全国大银幕数量增加这一优势。


暑期档电影票房严重缩水,原因何在?专家给出了两点:外在原因是票补缩水;内在原因是观众的审美能力逐渐上线了。


如此看来,暑期档也许可以看做中国电影迅猛增长的一个“拐点”。


事实上,暑期档并不失败,没有“爆款”或许可以看做是大量基数分流了数据,票补的减少可以看作是电商在行业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平衡。而观众面对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暑期档选择不再买单,也许是能够促使整个行业和创作人员放慢脚步打磨作品的最好良方。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暑期档到底有哪些曾是电影产业的香饽饽、如今却失灵的灵丹妙药吧。



审美疲劳的小鲜肉


回望去年暑期档电影的辉煌,《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三驾马车”功不可没。


而事实上,去年暑期档的青春片,诸如《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虽然口碑扑街,票房上也作出了卓著贡献。四亿级别的票房放在今年暑期档,也是不可多得的好成绩。而今年的青春片则全面疲软。


从下表可以看出,今年暑期档的下滑,几乎是全方位的:


《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票房破3亿,但口碑极差


吴亦凡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口碑差到连自家粉丝都在评论里吐槽“演技似乎有点掉线”。


不过这部电影作为微影时代试水保底发行的项目,在影片上映期间微票儿给予了较大力度的票补,微票儿平台上《致青春2》票价在多个时段低至9.9元,比同期其他售票平台都要低许多。之后,这部电影也做了秘钥延期的策略。


当然,《盗墓笔记》的冠军成绩,鹿晗和井柏然功不可没。不过看看《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战绩,比起去年“25亿男主”的头衔,井柏然显然有些发挥失常。



不可持续增长的票补


票补缩水,几乎是公认影响暑期档票房的最大原因。


去年几乎像大宝一样“天天见”的9.9元看电影等活动,大大刺激了国内票房的增长。但随之也产生了不少泡沫,一张面额为35元的电影票,消费者掏9.9元,片方和在线票务平台出25.1元,但票房仍以35元计算,这样的补贴方式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据业内人士估算, 去年中国电影的440亿元电影票房中,有30亿到50亿元来自票补。


去年暑期档,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量“票补”带动了电影消费。光线影业总裁王长田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今年电影行业不管是售票网站还是片方,大家都意识到票补不能持续。因为中国整个电影产业还处在比较弱小的状态,利润本来就小,长期‘票补’也不是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


2016年电子票务平台基本格局已定,电子票务平台进入稳定发展期,中国观众网络购票习惯已经形成。“烧钱”的时代自然也要结束。


另一方面,今年的电影市场很浮躁,“尤其是暑期档,65%以上的影片豆瓣评分都在5分以下,这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就是垃圾片,档次比较低。票补又没了,那你说观众还会买单吗?”



失效的情怀


去年的暑期档,有一个热门词叫“情怀”,还有一个热门词叫“良心”。


无论是《捉妖记》还是《大圣归来》,江志强的慧眼识才,许诚毅的赤子之心,田晓鹏的不惜血本,促成了朋友圈里一篇又一篇的爆款文章。这些电影人的故事和电影的品质相得益彰,也助推着影片的口碑层层发酵。


《大圣归来》被称为国漫良心,票房也突破10亿


尤其是《大圣归来》,“国漫良心”的标签让影片从一开始的几乎不受重视到最后完美逆袭。


而今年,《大鱼海棠》同样是一部在制作和用心程度上都无愧于“国漫良心”这一称号的动画,声势浩大却评价两极。不少评价表示,对于片方在宣传上打情怀牌的行为天然反感。


同样被期待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虽不差,但口碑不佳



不过如此的IP


即便《盗墓笔记》这样的超级IP,在拥有孕育奇迹潜力的暑期档以及并没有什么强大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也没能突破10亿大关。


更不用说其他的IP,在暑期档的表现,甚至都让人怀疑IP热这股热潮是否陷入了瓶颈期。


而事实上,《盗墓笔记》已经发挥了其作为热门IP和粉丝电影对于观影消费的强大拉动力。从影片增长来看,首周末三天创下的近五亿票房占据了总收入的一半。也就是说,先期关注影片的粉丝,作为第一时间会走进电影院的人的确在一开始展现了应有的消费力。


但《盗墓笔记》的票房走法显然是“透支”的,口碑没起来,原本的书迷和粉丝看过之后,票房没了持续增长的推动力,由此走向低迷。


当然,并非所有的IP都不讨好。相比之下,《寒战2》和《使徒行者》这两个港产IP电影的表现倒是相当让人满意。扎实的故事和经典的港片风格,让这两部电影在暑期档稳扎稳打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或许说明中国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正在回归“正常”。


暑期香港警匪题材影片开始受到好评



泡沫破裂的保底发行


电影跟资本捆绑在一起玩是近两年来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玩法。


2013年华谊兄弟3亿保底《西游降魔》、博纳4.5亿保底《后会无期》,2014年中影、摩天轮5亿保底《心花路放》、乐视影业8亿保底《太平轮》,2015年剧角映画4.5亿保底《栀子花开》,2016年中影、光线、和和、联瑞四家18亿保底《美人鱼》……保底发行成了一场很fashion(时尚)的豪赌,豪得很配中国电影的一片大好形势。


不过今年夏天,五部保底发行影片似乎是全线溃败——微影时代保底《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4亿,票房为3.36亿;联瑞影业、和和影业、北京中联华盟文化公司联盟保底《绝地逃亡》10亿,票房8.86亿;博纳影业保底《封神传奇》10亿,票房2.83亿;恒业影业保底《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票房1.50亿;世纪长龙保底《盗墓笔记》10亿,目前看来也还差着一口气。


眼下发行公司越来越多,竞争激烈,保底发行无疑是条捷径。通过保底《美人鱼》迅速进入主流视野崛起的和和影业也许是个很正面的例子,无奈这个暑期档没有足够优质的项目来匹配这些野心勃勃的豪赌发起方。



好莱坞也有些“疲软”?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安慰,好像这个暑期档的惨淡,并不只是中国电影的疲软。


被视为国产电影大敌的好莱坞,自六月的《魔兽》之后也没能掀起什么血雨腥风。《谍影重重5》每天五六千万的票房成绩,在最后压轴档期里算得上相当强势。


《泰山归来》、《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和《爱宠大机密》都过了3亿,算得上暑期档的好成绩。《冰川时代5》的动物们大概也在这个档次上,但放在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环境里,3亿真不是一个值得说道的水平线。


更重要的是,整个好莱坞的暑期档也“软”了。 据统计,整个好莱坞的暑期档收入也较去年缩水了15%。



缺乏爆款成主因


今年暑期档不仅票房“遇冷”,而且多数国产片的影片质量也令人担忧。院线工作人士刘先生指出,“去年包括《大圣归来》等多部影片叫好又叫座,有‘自来水’发酵,但 今年在题材、宣传、明星等元素都具备的情况下,质量却并不乐观。


而且,尽管今年暑期档影片类型较为丰富,但影片题材同质化现象也较为严重。“为了借鉴去年的票房大片,今年多数影片包含喜剧元素,也不乏动画片,如《摇滚藏獒》、《大鱼海棠》等。同时,包括《寒战2》、《使徒行者》等带有港味的动作片扎堆。”


“根本原因还是在作品本身,没有足够体量的片子吸引观众一定要去看。”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人都说暑期档票房下降与票补减少有关,这确实有一定影响,由于现在在线售票的市场格局基本都定了,所以平台都开始拼产品、拼内容,不去拼票补,但这也只是其中一方面原因。


去年资本疯狂涌入电影市场,使得电影产业一直处于风口之上,但在资本涌入的同时可以发现缺少高品质的东西,不仅票房不佳,口碑评分也不高,很多快消品不断出现,导致影片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观众走进电影院。


此外,看电影也有从众心理。去年《捉妖记》等3部大片虽然挤在一起,但也将大盘活跃度整体拉升,并形成社会热门话题,观众更愿意走进电影院。而今年影片和票房冷落,难以和去年相比。



产业亟待去泡沫化


或许, 今年暑期档票房下降也不是一件坏事,可以让资本回归理性,关注内容品质本身。


实际上,目前包括电影本身以及影视企业,都在经历去泡沫化的过程,8月以来,影视行业内也出现了多起因高溢价或业绩不达标而导致重组失败的案例,包括新文化拟收购千足文化审核未通过、北京文化因标的公司聚合影联业绩不达标终止重组等。


去年以及今年一季度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惹得众多资本特别是热钱发生误判,以为电影产业是遍地黄金,纷纷迅速进入。但同时也能发现,资本大量进入一方面也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资本运作和游戏,同时也使得部分专业电影人的心态失去平衡。


而随着电影不赚钱效应的出现,资本退潮是不可避免的,电影发展速度放缓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短期资本、非专业资本的退潮固然会对电影增长速度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大浪淘沙,晚来不如早来,短期效应之后一定会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从数量型、规模化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内涵式增长”。


只有让电影回归电影,才是中国电影走出低谷的办法。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曾表示,今年上半年票房萎缩说明还是缺精品。今年电影市场95%以上是泡沫。市场整体滑坡的同时带动了行业进入一个冷静期,而对于坚持做内容和全产业链的包括华谊兄弟等企业而言,这不失为一个机会。影视企业更要立足内容根本,打造精品影视作品。


近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太快”这件事几乎是行业共识,以至于李安在电影节论坛上一句“慢一点”的语重心长,一时间成了人人都引以为戒的自省金句。


而这个暑期档,我们看到观众对于电影的审美有了判断(《封神传奇》悬殊的保底和现实差距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大家不会再无聊到如当年的《富春山居图》一样,为了证明一部电影有多烂而掏钱进电影院了);电商不再烧钱注水了;非理性乱定目标的保底发行失败了;花巨资请没演技的小鲜肉也撑不起票房了……


电影的制作是庞杂的工业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加法,拥有良好的话题和吸引观众的演员,却讲不出一个好故事。世界那么大,观众也不是非要被骗进影院看电影了,请几个大牌明星、弄几个场景,就能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毕竟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暑期档大部分片子的评分都没及格,而其中7分档以上的电影,如《路边野餐》、《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影片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果大多数人都觉得暑期档是“烂片集中营”,票房差一点,想来倒是让人有一丝欣慰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


交流沟通,意见反馈,想要福利,请加穿越君微信(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穿越君微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