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准药物
靶向药物,精准治疗! 我们重点关注靶向药物开发及治疗有关的【新药物】、【新靶标】、【新机制】、【新方法】、【新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准药物

【JMC】丁克/王震等报道新型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YJZ5118

精准药物  · 公众号  ·  · 2025-03-15 08: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近日, 上海有机所丁克研究员/王震研究员联合密歇根大学团队 在国际顶级药物化学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上发表题为 “发现YJZ5118:一种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具有协同效应的强效且高选择性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CDK12/13这一新兴癌症治疗靶点,开发了一种新型不可逆抑制剂 YJZ5118 ,并揭示其与Akt抑制剂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实验表明, YJZ5118 可有效抑制RNA聚合酶II的Ser2磷酸化,抑制DNA损伤响应基因的转录,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凋亡。此外, YJZ5118 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展现出显著的抗增殖效果,尤其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细胞敏感。更重要的是, YJZ5118 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在体外和体内模型中均表现出协同抗肿瘤效应,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联合用药策略。

图片

图片来源:ACS


01

Background

研究背景


CDK12和CDK13 作为转录相关激酶,在DNA损伤响应(DDR)和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中起关键作用。它们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II的C末端结构域(CTD)的Ser2位点来调控转录延伸、剪接以及切割和聚腺苷酸化过程。近年来,CDK12/13因其在多种人类癌症中的潜在治疗价值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抑制这些激酶的活性或表达已被证实可以显著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此外,CDK12的突变在转移性CRPC患者中占5%~7%,且CDK12突变可能作为CDK12/13降解剂的协同生物标志物。 尽管如此,目前开发的CDK12/13抑制剂仍面临活性、选择性、药代动力学(PK)特性以及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挑战,且缺乏足够的体内疗效数据,尚未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因此,开发具有替代化学骨架的新型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对于进一步验证选择性抑制CDK12/13作为癌症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图片来源:ACS


02

Drug Design

药物设计与评价


图片

①药物设计

作者描述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过程,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研究团队从一种可逆的CDK12/13抑制剂(化合物 2 )出发,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酶抑制活性和良好的激酶选择性,但对CDK7和CDK9的选择性较弱。通过对化合物 2 与CDK12/CCNK复合物的共晶结构分析,结合已知的共价抑制剂THZ531的结构信息,研究团队推测可以通过在化合物 2 的中心苯环上引入丙烯酰胺弹头,使其能够与CDK12的Cys1039共价结合,从而实现不可逆抑制。此外,为了促进共价键的形成并改善药物的水溶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研究团队在丙烯酰胺弹头附近引入了亲水性的烷基胺基团。

图片

图片来源:ACS

②构效关系研究

作者详细描述了通过一系列结构优化发现新型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 YJZ5118(化合物14k) 的过程。研究团队以可逆抑制剂2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在其结构基础上引入丙烯酰胺弹头和不同的烷基胺基团,合成了多个衍生物,并对它们的CDK12/13抑制活性、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以及药代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化合物 14a 表现出与先导化合物2相当的CDK12/13抑制活性,但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显著增强,表明其可能通过共价结合延长了靶点占据时间。进一步的结构优化中,化合物 14h 表现出最强的激酶抑制活性和细胞活性,但其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不佳。最终,通过引入4-(二甲氨基)哌啶基团,化合物 14k(YJZ5118) 在保持较高激酶抑制活性的同时,展现出显著改善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半衰期。此外, YJZ5118 对CDK12/13的选择性超过100倍,对其他CDK家族成员的抑制作用较弱,仅对CDK7表现出中等抑制活性。这些结果表明, YJZ5118 作为一种新型的不可逆CDK12/13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靶点选择性、细胞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图片

图片来源:ACS


03

In vitro In Vivo

体内外评价


①YJZ5118共价结合模式的验证

作者通过多种实验手段验证了 YJZ5118 与CDK12/13的共价结合模式。首先,通过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观察到CDK12与 YJZ5118 孵育后出现了与 YJZ5118 分子量一致的质量偏移,证实了化合物与CDK12的共价结合。进一步,通过解析 YJZ5118 与CDK12/CCNK复合物的共晶结构(分辨率2.5 Å),研究团队发现 YJZ5118 的丙烯酰胺基团与CDK12的Cys1039形成了共价键,同时化合物的其他部分通过氢键与激酶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此外,为了在细胞环境中验证共价结合,研究团队合成了 YJZ5118 的生物素标记探针YJZ9149,并利用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珠子进行下拉实验,结果表明CDK12和CDK13是细胞裂解液中与 YJZ5118 共价结合的主要蛋白。最后,通过细胞洗脱实验比较了 YJZ5118 与可逆抑制剂在细胞中的作用持久性,发现 YJZ5118 即使在移除药物后仍能长时间抑制细胞增殖和RNA聚合酶II的Ser2磷酸化,而可逆抑制剂的作用则迅速消失。 这些结果共同证实了YJZ5118通过共价结合不可逆地抑制CDK12/13的活性,为其作为不可逆抑制剂的特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图片

图片来源:ACS

②YJZ5118在多种癌细胞系中对DNA损伤响应(DDR)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以及其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凋亡的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 YJZ5118 能够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RNA聚合酶II的Ser2磷酸化,进而影响依赖于该位点磷酸化的转录延伸过程。通过RNA测序(RNA-seq)分析,研究发现 YJZ5118 处理的细胞中,基因长度与基因表达下调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较长的基因更倾向于被抑制,这与CDK12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一致。此外, YJZ5118 显著降低了多个DDR相关基因(如ATM、ATR、RAD51和FANC1)的表达水平,而对其他非DDR相关基因(如NRAS和EZH2)的影响较小。为了进一步验证 YJZ5118 诱导的DNA损伤,研究团队采用中性彗星实验检测了细胞中的DNA断裂情况,结果表明 YJZ5118 处理的细胞中DNA损伤显著增加。同时,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 YJZ5118 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在100 nM的浓度下即可显著提高细胞的凋亡率。此外, YJZ5118 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尤文氏肉瘤细胞系)中展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性,而对正常和非癌性细胞的敏感性较低。这些结果表明, YJZ5118 通过抑制CDK12/13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DDR基因的转录,诱导了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且对多种癌细胞系具有选择性的抗增殖活性,而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这为其作为潜在的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图片

图片来源:ACS

③YJZ5118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在体内外均显示出协同作用。

研究团队探讨了 YJZ5118 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时的协同抗肿瘤效果。实验发现, YJZ5118 单独处理细胞时会增加Akt及其底物PRAS40的磷酸化水平,提示CDK12/13的抑制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激活Akt信号通路。基于此,研究团队将 YJZ5118 与多种Akt抑制剂(如MK2206、uprosertib、ipatasertib和afuresertib)联合应用于22RV1前列腺癌细胞系,并通过Loewe协同效应分析法评估了联合用药的协同性。结果显示, YJZ5118 与Akt抑制剂的组合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抑制细胞生长的效果,其中与MK2206的联合治疗协同得分达到10.81。

图片

进一步的体内实验采用VCaP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小鼠模型,通过腹腔注射 YJZ5118 和口服给予uprosertib的方式进行联合治疗。结果表明,与单独用药相比,联合治疗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且未引起明显的体重变化或其他不良反应。治疗结束时的肿瘤分析显示, YJZ5118 有效抑制了RNA聚合酶II的Ser2磷酸化,增加了pAkt(S473)和pPRAS40的水平,并降低了DDR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强了细胞凋亡。这些结果表明, YJZ5118 不仅能够通过抑制CDK12/13引发Akt磷酸化,还能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展现出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果,为开发新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图片

图片来源:ACS



总结

研究团队从可逆抑制剂2出发,通过结构优化开发了YJZ5118。该化合物展现出显著增强的抗增殖活性和对CDK12/13的高选择性。通过质谱分析、共晶结构研究和蛋白质组学实验,YJZ5118的共价结合模式得到了全面验证。功能实验表明,YJZ5118能够有效抑制RNA聚合酶II的Ser2磷酸化,抑制DNA损伤响应基因的转录,并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凋亡。此外,YJZ5118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表现出显著的抗增殖效果,而对正常和非癌性细胞的影响较小。值得注意的是,YJZ5118能够诱导Akt磷酸化,并且与Akt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在体外和体内均展现出协同抗肿瘤效果。这些结果突显了YJZ5118作为癌症治疗策略的潜力,为未来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参考来源: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5c00127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 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 / 投稿 / 授权 / 广告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