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国际研究队伍由来自不同专业、国家、机构的学者共同组建,各展所长。设计大气输送模型、计算大气化学和排放、研究碳排放、公共健康等,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学者都有。
“这样跨度很大的跨学科交叉,在国际上都很少见。”林金泰认为,能将这几股绳拧在一起的,是共同的兴趣和目标。
早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林金泰就对中国的环境问题产生兴趣。
尽管身处美国,做的是美国的空气污染和大气输送研究,但他思考,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出口大国,消费在国外,生产到中国来,污染排放自然也到中国来。
中国举办奥运会期间,林金泰在哈佛大学查看卫星数据时,惊奇地发现,2005~2008年,中国华北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正在上升。这是一个反映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的指标,与颗粒物大小密切相关。颗粒物越小,总表面积越大,反射越强,厚度越大。
“当时咱们国家还是以控制一次颗粒物为主,还没有注意到小颗粒物,就是二次颗粒物的影响。”他从卫星图上清晰地看到,华北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变化反映出污染物正在发生变化。这种污染物,在2012年变得众所周知,即PM2.5。
林金泰回忆,他回国之后,2011年某一天,曾兴致勃勃地给多年研究排放问题的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张强打电话,提出了共同研究全球贸易与空气污染问题的方案。
电话那头的回答令他兴奋:“非常好,我们现在也在捣鼓这个事。”林金泰回忆,双方一拍即合,将团队扩展到了3个国家、多个研究组。
研究组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引起了世界级的关注。论文称,由于美国将制造业外包给中国,硫酸盐污染在美国东部地区减少,但在美国西部地区增加。
“美国东部的排放的确少了,但中国污染上升后,大气还运动着,污染就跑到美国西部去,甚至抵消了西部减排的作用。”林金泰解释道,“这是我们第一次把贸易和大气运动导致污染转移问题结合起来。”
这篇论文题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美国的空气污染》,在当年获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大奖。不仅引起学界大量关注,甚至引起外国政府的兴趣。
和中国同为主要出口国的巴西,官方发来邮件请他评价出口对巴西环境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空气质量管理局,也向他咨询问题。他都未予置评。
在2014年,本次《自然》论文的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时,关于2007年的数据是否陈旧,小组内部讨论激烈。谈起这点,林金泰仍然感到为难,不同学科在数据统计、搜集和处理的难易程度都不相同,针对污染物排放的计算,2007年的数据已经是研究开始时能找到的最新数据。
最终,几方达成共识。尽管世界进出口、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观念、性质没有变化。
历时两年多,研究成果在《自然》发表。得知这一消息,作为论文第一作者的张强向同组成员发送了信息,林金泰则足足高兴了两天。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早晨,他正哼着歌,把这项研究进行期间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打印出来,钉在门外的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