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心理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两中心日常信息推送,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卢克文工作室  ·  德国大选,特朗普三人组的干预成功了吗 ·  昨天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国施压,用“星链”威胁乌克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心理人

学术心潮 | 心理人的春节返乡笔记(下)

北大心理人  · 公众号  ·  · 2019-02-13 21:30

正文

两期内容前瞻:太长不看版

1、劝酒夹菜: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

2、“全村的希望”: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社会交互情绪

3、父母逼婚:死亡焦虑与中年危机

4、长辈的轮番审问:被需要的动机

3

父母逼婚:死亡焦虑与中年危机



如果亲戚们对于恋爱状况的盘问还能用最大的善意去揣度,那么来源于亲爸亲妈的盘问,往往就是“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杀机”了。 然而父母的逼婚行为背后,其实往往是父母在其所处的年龄阶段会面临死亡焦虑等问题在亲子关系上的体现。


死亡焦虑,即由死亡思想引起的焦虑,它有各种表现形式, 常见于对生育后代的焦虑 ,正所谓“向死而‘生’”。研究表明,基因的延续能给个体以永生感,而死亡凸显(即个体对死亡的意识增强)会增加个体对生育子女的渴望(Wisman & Goldenberg, 2005)。


然而,死亡焦虑又如何能与逼婚扯上关系呢?这还需要我们看清其中暗藏着的对 后代传承 的焦虑。半开玩笑地说,“逼婚”的实质其实就是“逼生”,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我国的文化中特别重视生育,我们的孝道中也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的观点。而在为中国的祖先崇拜文化中, 春节原本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候,因而传递基因自然成为了文化中的头等大事 。这也就成了春节逼婚的文化心理根源。


除此以外, 对关系“死亡”的焦虑也不可忽视 。在许多中国的父母心中,“我的就是孩子的,孩子的就是我的”这种想法根深蒂固。从本质上讲,这也折射出中国家庭中普遍比较顽固的“共生关系”问题。

经典的中国式家庭共生关系


而这种关系的根源,也藏着死亡焦虑的影子。父母在强加孩子意志背后的逻辑往往是担心“你离开我,我与你的共同体就会‘死’掉”。


不少人感叹过“你就是我的全部”这种过于沉重的爱。然而从更深层次来看, 以“逼婚”为代表的过度卷入子女生活的行为,实则是父母应对中年危机的一种方式。


中年危机,即个体进入中年之后,产生的生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不平衡。而由于文化影响,许多中国父母通过将自我价值感极大地建立在子女之上以寻求补偿,因而渴望“控制”子女的生活。


家庭治疗认为,孩子幼年时期的问题行为很多源于父母传递的焦虑(易春丽, 周婷, 2018)。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时已经有了更多的社会和心智资源,故而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的焦虑,但 拒绝这份焦虑的传递 ,这也是破“逼婚”的核心要义。


因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便是心平气和地传递出“ 我并不为此焦虑,并且有我自己的道理 ”。不被父母的情绪卷入,同时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


不被情绪卷入的关键在于区分事实与情绪,对于客观事实要尊重,谬误要驳回;对于积极情绪要共情,对于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


回到之前的对话:“这都上大学了,也不见你找个对象?”这其中“大学没对象”是客观事实,要尊重:“是的,我确实现在还没对象”,但隐藏的焦虑情绪要驳回或化解:“但是我不着急啊,我还有时间,可以慢慢来。” 当他们充分意识到这只是自己的焦虑时,讲道理的父母便不会再强求什么了。

4


长辈的轮番审问:被需要的动机


解决了亲生父母的逼婚问题后,我们在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抛来的“全方位,宽领域”的“亲社会八卦”时,仍然免不了心烦意乱,难以招架。然而放下这些情绪与偏见,我们会发现,他们之所以热衷于这些“尬聊”,只是 想让自己被需要


这还需要从自我价值感的概念说起。简单来说,自我价值感即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社会重视的积极情感体验(Branden, 2001),换句话说, 一个人只有充分感到自己被需要,才会认可自己的价值


然而,对于年龄较大的长辈们,事业上的相对空虚,让他们往往在社会上难以产生很强的被需要感,因而他们选择通过在晚辈身上来获得补偿。


我们看到长辈们总是对我们乐此不疲的问这问那,想尽一切方式寻找共同话题,甚至为我们“瞎操心”。其实聊什么不重要,他们只是在以此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我还有用 ”,即便事实上你并不需要他们。


埃里克森认为, 成年中期人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费尔德曼, 2007),而繁衍感中很重要的即是传承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长辈爱讲人生道理的原因。


面对长辈们“人生导师”般的“谆谆教诲”,我们常常是“表面笑嘻嘻,心里mmp”:啥都不懂,瞎BB什么?然而其实在他们看来,道理本身不重要,他们仍然只是通过“指导你的人生”来补偿繁衍感,通过传承而获得一种“不死的象征”。


那么面对长辈的轮番轰炸,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呢?其实关键还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破“尬聊”背后的被需要动机 ,并“对症下药”。


换位思考一下,长辈们对于“审问”的热衷,也是渴望获得来自你的情感支持。 尊重并满足他们的这个需求 ,才能做到“治标又治本”。


研究表明,子女关心情况、亲子支持均是老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王伟平, 陈长香, 2018)。我们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与老人建立积极的情感沟通,“没事唠唠家常”, 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


此外,在人际互动中,“ 让别人帮你的忙 ”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也可以主动抛出一些问题,如“就业压力”、“竞争压力”等, 听听他们的建议 (当然没有人会当真hhh),他们也就自然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了

总而言之,对于“入侵性”问候,我们应该提高界限意识,用得体的方式守住自己的边界;而对于“挑拨性”问候,我们应该分清事实和情绪,共情积极情绪,而拒绝垃圾情绪。


“爆竹声中一岁除”(???哪来的声?),新年要有新气象。希望还在春节自救路上的胖友们,能早日摆脱困境,打破往年“每逢佳节必烦心”的魔咒,也祝愿大家能与长辈亲戚和解,开开心心过个好年,迎接即将到来的开(si)学(wang)季~


Reference

Baker, H. S., & Baker, M. N. (1987). Heinz Kohut’s self psychology: An ov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4(1) , 1-9.

Baumeister, R. F. , Stillwell, A. M. , & Heatherton, T. F. (1994). Guilt: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5(2) , 243-26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